沈 雨
(上海東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貫穿上海全境的黃浦江憑借充足的水資源和便捷的航運條件,孕育出了上海最早的航運業、手工業與商業貿易。沿岸的碼頭港口見證了上海整個城市的發展,是上海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1]。20世紀90年代,隨著“退二進三”經濟結構調整,濱江工業開始衰退,碼頭、港口等工業設施使用功能減退,逐漸轉型為城市工業遺產。
本次建設是基于相關理論及國內外成功案例進行的一次規劃探索與實踐。“南碼頭遺產”是更新改造的對象,“黃浦江濱江”限定了規劃設計的范圍。通過規劃區域級交通體系、碼頭節點、公共活動場地、生態環境、景觀小品、夜景燈光等,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歷史記憶及使用功能的濱江亮點。希望以此規劃設計實踐為例,為相關濱江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碼頭遺產更新與改造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工業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包括工業歷史場地和工業歷史建筑兩大類。具體指曾用于而現已停止各類工業生產、運輸、倉儲等活動的用地,包括工業建筑、工業設備與設施以及其他相關遺跡遺物[2]。其中,碼頭遺產特指凡為港口交通運輸、生產活動所造的建筑物、構筑物、設施及相關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跡[3]。
碼頭遺產作為群體記憶中的歷史記憶場所,對其開展保護與更新改造符合當前世界遺產保護趨勢。從城市歷史發展層面而言,黃浦江兩岸的碼頭作為城市化進程的縮影、地域文化與上海都市生活圖景的獨特語言,保護與更新改造價值較高。
1.2.1 國外相關理論綜述
歐美發達國家對濱水碼頭遺產的更新改造理論與實踐起步較早,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對濱水工業區進行改造再利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倫敦碼頭區、澳大利亞悉尼達令港的改造,美國巴爾的摩內港再開發等,都是濱水碼頭空間景觀規劃改造的成功案例。相關規劃設計不僅激活了場所活力,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1.2.2 國內相關理論綜述
相比國外,國內將碼頭遺產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的景觀規劃層面研究相對較少。在《城市碼頭遺址景觀更新設計研究》一文中,黃坤銀從自然景觀、社會人文、歷史人工以及空間功能四個方面要素對景觀更新設計提出了指導性原則。該研究提出碼頭遺址的景觀更新需要挖掘其歷史文化,對碼頭建筑物與設施進行景觀重塑,結合文化特征進行公共空間的特色營造[4]。相關研究成果,還有《國外碼頭區工業區的再開發》《是廢墟,還是景觀?城市碼頭工業區開發與設計研究》《濱水碼頭工業區的再開發研究——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戰略》等。
綜上,濱水碼頭遺產與碼頭工業區的更新改造中需要重點關注場地的公共屬性、與周邊區域的聯系,需要研究其經濟環境復興策略與開發模式。碼頭遺產的改造提升,重點在于將其從城市功能點轉變成為群體使用的公共空間場所。綜合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子進行整體景觀更新,介入生態技術與新功能,增加創意與互動才能促使碼頭遺產煥發新生。
位于黃浦江東岸的南碼頭是一處以輪渡為主業的碼頭,是上海第一個汽車輪渡碼頭,也是上海最老的渡口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碼頭在阡陌縱橫的田原中聚集起倉庫、船廠和商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發展,輪渡取代了原始的舢板擺渡,碼頭也歷經數次改建。現碼頭建造于20世紀20年代初,周邊建有渡站樓、露天倉庫等,是黃浦江兩岸現今僅存的5處輪渡碼頭之一。
作為19世紀開埠的港口城市,南碼頭見證了上海城市的發展,直觀地反映了城市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這一重要過程,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是上海乃至國家留下來的一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義非凡。
2.2.1 地名延續
南碼頭的地名自碼頭建起伊始就沿用至今,反映出歷史變遷中碼頭場所對于日常生活視野下交流的積極意義。作為上海公眾集體記憶的載體,地名的延續體現出一種具化的文化認同。
2.2.2 濱江貫通規劃理念延續
南碼頭建造與輪渡的興起是解決黃浦江濱江貫通的歷史產物。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碼頭的輪渡功能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清宣統二年),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市政府在 “大上海計劃”中提出的改善兩岸交通,實現濱江貫通的重要實施手段之一[5]。
2.2.3 “物、事、場”碼頭遺產價值評價體系
在陸邵明《港口城市的集體記憶“碼頭遺產”——以上海為例》一文中,作者通過對南碼頭“物——建筑年代、建筑科學與工程價值”“事——文化實踐、工人運動、戰爭事件、民族工業”“場——物質空間特色、社會認知性與生態敏感性”三方面因子的量化評價,明確了南碼頭具備一定程度的保護價值,是能夠反映出一定時期內上海的社會發展水平的載體之一(表1)[6]。

表1 碼頭遺產的價值評價(以黃浦區部分輪渡碼頭為例)
綜上,南碼頭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價值,具備較高的保護與更新改造價值。
本次建設實施的南碼頭區域,以南碼頭輪渡站為中心,北起南浦大橋南側垂直投影線,東至世博大道,南至白蓮涇濱江綠地,西臨黃浦江。碼頭與外灘及陸家嘴、徐匯濱江遙相對望,該區域總岸線長度約600 m,占地面積約10 hm2(圖2、圖3)。

圖2 地塊現狀衛星圖

圖3 總平面圖
隨著上海城市發展邁入轉型升級、存量更新的新階段,上海浦東東岸也承載了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生態環境優化和文化功能集聚等諸多訴求。
基于價值評價,南碼頭區域的景觀規劃,不同于楊浦濱江段“不間斷的工業遺存博覽”的工業遺存打造,也不同于虹口濱江段的碼頭遺產更新改造,強化其使用功能,打造成為國際性游船碼頭,對南碼頭區域的景觀規劃改造力度與方向具有特殊性。規劃設計以南碼頭這一歷史遺留為基礎,重點在基于場地歷史和環境進行景觀更新,使其成為具有使用價值與精神內涵的公共空間,為城市注入新生活力。
本次規劃設計中還需要避免因碼頭工業遺產的保護,而忽視了碼頭與濱水水岸空間的關聯性,忽視濱水空間的歷史人文價值和社會公共空間營造,導致兩者成為城市隔離空間。
濱水可達性取決于濱江交通系統的組織方式。此次規劃中,交通體系規劃的重點在于建立起碼頭、黃浦江、城市腹地三者間的聯系。需要妥善解決南碼頭、城市道路與濱江交通系統的出入口連接問題以及防汛墻內外與濱水空間的聯系問題。
依據《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中對黃浦江濱江慢行通道提出的要求,當漫步道因輪渡、碼頭、河口、橋梁、工業廠房、保留保護建筑等產生斷點的,應采用高架、下穿、棧道等形式打通斷點,確需在濱江綠帶中繞行的,應設置清晰明確的繞行標識提示[7]。基于場地停車功能需求、場地現狀高差,本次設計提出構建三線并行的高線立體交通體系,加強了濱水空間與城市肌理的連續性和可達性(圖4、圖5)。

圖4 架空道與建筑屋頂連接效果圖

圖5 標準斷面圖
通過架空交通,避讓南碼頭輪渡站處,形成內繞的架空通道,實現碼頭節點與整個區域的順暢交通流線。架空的通道通過變化高度,在重要節點區域設置接入點,形成與場地節點間的聯系,有效實現了南碼頭輪渡站和公交系統的便捷可達[8]。
根據距公園的距離及受影響的程度,社區被分為三類進行補償,涉及兩個鄉3個行政村23個村小組821戶3794人。村民對公園反哺政策(分享景區收益等)基本滿意,補償協議每5年簽一次,每次簽協議前,村小組會自己組織村民收集意見。如果有問題,村委會邀請政府、管理局、村小組一起開會討論。
本次設計明確劃分了游人停留區與公共流通空間。通過規劃交錯的大小空間,為碼頭賦予了更多的活動功能,讓人們在碼頭濱水區域,也能享受悠閑時光。規劃中共設計了南碼頭輪渡站、輪渡廣場、雙橋、人工山林共4處主要景觀節點。
3.2.1 南碼頭輪渡站
綜合黃浦江濱江水上交通及游覽規劃體系,整合南碼頭歷史遺留資源,保留南碼頭的黃浦江輪渡使用功能,實現輪渡客運碼頭的綜合利用。對現狀碼頭中破損、老舊的配套功能設施進行更新與完善,以充分滿足當前輪渡碼頭的使用需求。
3.2.2 輪渡廣場
為滿足景觀與周邊建筑、綠化的融合,因地制宜設計具備游客集散功能、連接城市交通的輪渡廣場。通過設置廣場,將南碼頭輪渡站整合、融入整個濱水景觀帶中。設計通過銀杏樹陣劃分公共通行區和休閑停留區,形成鮮明的廣場交通流線。通過豐富的灌木種植柔化穿越廣場的橋梁底座,令整個空間更具生機與生態。
3.2.3 雙橋
南碼頭區域構建起約600 m長的架空通道,將視點提高到距離地面5 m高度。游人在林梢穿行,可北眺陸家嘴,南觀白蓮涇。碼頭藏匿于4.5 m寬的游憩空間之下,與配套建筑的連接,進一步擴展了空間橫向尺度,真正實現了空間一體化。 橋梁造型輕盈,結構受力合理,輕巧而不失穩重。橋梁形態簡潔、大氣,具有較好的韻律感,形成具有濱江地區特色的橋梁實例。
場地南端結合地形與交通體系設置一處城市山林,山頂視野開闊,能遠眺黃浦江風景,形成一個登高俯瞰全園的視角,給人賞心悅目之感。半山處與跑步騎行道相連,相互聯動,空間充分利用。通過草坪臺地的設置,將山體與地面銜接。人工山林整體呈現高中低三個層次,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戶外停留休憩及豐富、多層次的觀景體驗(圖6、圖7)。

圖6 雙橋與人工山林效果圖

圖7 人工山林
3.3.1 植物配置設計
作為市級重點項目,南碼頭區域對苗木有著高質量、大規格、綠地種植面積大的要求。依據現場植被排摸情況,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將質量一般的喬木及與整體景觀設計風格不符的球類植物予以遷移。規劃通過增植喬灌木與地被植物,提升場地綠地覆蓋率。據統計,場地內共增植喬木864株,灌木地被及草坪總面積達11 845 m2,綠化率由16%提升至60.14%,符合《導則》中關于濱江提升生態效益的要求。
喬木多采用線性種植,通過線性加強濱水空間的流動感與引導性。通過植被營造出多條東西向的林蔭道,有效縫合了城市和綠地空間。
3.3.2 雨水花園與可持續發展
上位規劃指出,黃浦江濱江貫通規劃設計中需充分考慮場地的可持續綠色發展。規劃建設800 m2雨水滲透型的雨水花園。通過收集綠地及公交樞紐站屋頂的滯留雨水,減少區域內雨洪徑流量,使地下水得以回灌,減輕市政排水管網的負擔,實現控制雨水徑流量的目標。同時,雨水花園的建設也能在空間環境美化、水質凈化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9]。
在植被的選擇上,首選能夠適應當地氣候、土壤與周邊環境的本土植物,降低維護成本。其次,選用根系發達,具有一定抗旱能力與凈化能力的植物,保證雨水花園在滿水期與枯水期都得以生存。同時,植物需要兼具觀賞性,適宜營造出特色植物景觀風貌。
此外,場地內鋪裝多采用可循環利用、透水性強的環保材料。規劃設計中使用了約3萬m2的陶瓷顆粒透水鋪裝,履行了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3.4.1 標識系統及配套設施設計
南碼頭區域的標識設計既要考慮濱江兩岸標識系統風格的統一性,也需要彰顯區域自身特征,形成一定的區域識別性。
本次標識設計包括風向標、分流導向標識、景觀節點標識、警示類標識、跑步道騎行道里程碑、停車場方向指引標識、地下車庫入口五禁牌等。標識牌整體采用不銹鋼設計,以白色、淺灰色與紅灰色為主,呈現簡約明亮的設計風格。
此外,對南碼頭的配套設施,包括座椅、花壇、護欄等進行設計。整體采用簡潔現代的設計風格,通過白色混凝土與木材組合,體現場所的親切感與柔和感。
3.4.2 夜景燈光設計
在保證濱水安全的前提條件下,南碼頭區域的燈光設計做到重要節點突出、休憩空間宜人。設計內容包括:水岸照明,綠化照明,景觀小品、橋梁、建筑照明等。同時綜合考慮江面倒影中呈現的夜景燈光效果,細化節點照度等級,確保整體景觀的舒適度與美觀性。
3.4.3 建筑物及構筑物立面改造
綜合考慮南碼頭區域整體景觀風貌與碼頭工業遺產的特殊性,對現狀保留建筑物及構筑物進行立面整體更新改造。通過粉刷建筑墻面,統一區域內色彩傾向。針對老舊、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的建筑立面,通過增設木質格柵,改造黑色窗框、改大面積玻璃窗等手法,形成較為和諧統一的景觀環境風貌。
南碼頭景觀規劃設計,不僅是一項工業碼頭遺址的景觀提升與改造工程,更是一次工業碼頭遺址與濱水景觀設計融合的設計實踐。南碼頭區域作為黃浦江濱江典型的工業遺存,從往昔的水上運輸碼頭,到如今兼具碼頭輪渡、運動健身、生態休閑、景觀游憩、工業藝術展示等功能的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其建設實現了工業遺跡再利用、濱水環境品質提升與交通體系完善的三位一體,有效提升了黃浦江兩岸貫通工程中沿岸地區的公共活力和開放性,更賦予了城市歷史文化印記,使其更具有可讀性與可游性。
隨著項目建成,東岸濱江將大大改善該區域環境面貌,實現江河與城市連接,塑造休閑和生態的活力系統,為市民提供健身、旅游觀光的最佳休憩地,成為上海城市的又一張活力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