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俊光
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及珠三角各市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勇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先行先試,全面部署啟動了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把珠三角地區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示范區”,期望廣東努力探索、大膽實踐,為全國森林城市群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幾年來,廣東勇擔重任,積極作為,不僅在2018年實現了珠三角九市“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更在全域一體推進珠三角城鄉生態建設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目前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工作全面進入攻堅階段,并計劃在今年如期實現基本建成的目標。
珠三角地區大力推進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推動區域森林生態安全一體化,森林城市建設由單個向群體發展,促進了生態環境與城市提質的良性互動,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經驗。
(一)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森林城市群建設的根本遵循。自開展森林城市群建設以來,廣東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寫入了文件,編入了規劃,落實到成百上千個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賦予了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的靈魂,使城鄉造林綠化有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被珠三角各市融入到林業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和各環節,“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生態文明理念蝶變成為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例如,珠海市先后制定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地方性法規17部、政府規章12 項,構建了以《珠海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法規體系。
(二)始終堅持以各級黨委政府為主導推動森林城市群建設。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森林城市群建設工作,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的創新之舉,將其作為珠三角規劃綱要重點工作進行部署。歷任省長和分管副省長多次赴國家林草局商討森林城市群建設工作,多次到珠三角各市作專題調研督導,多次專題召開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珠三角各地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成立高規格的“創森”工作領導小組,舉全市之力統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工作,結出了豐碩成果。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自開展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以來,珠三角各市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出發,把增進居民生態福祉的要求體現到方方面面,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目前,珠三角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5 平方米,實現了“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的目標。據調查,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的百姓滿意度高達97%,珠三角地區綠化建設連續多年成為各市市民滿意度最高的項目。
(四)始終堅持規劃引領高水平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廣東堅持規劃在前、有序發展的原則,克服國內外沒有可供借鑒經驗的困難,組織編制了高水平的《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創造性提出了國家森林城市群的16 項建設指標,引領了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方向。在此基礎上,組織編制了《廣東省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9ü 2025年)》、《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ü 2025年)》以及相關專項規劃,把建設藍圖化作一個個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珠三角各市在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后,進一步對接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目標,編制了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規劃。例如:廣州市編制了森林城市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實施;佛山市編制了《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并納入《佛山市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體系。
(五)始終堅持“心中播綠”與“大地植綠”同步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珠三角各地“創森”工作突出將森林生態文化融入嶺南文化、水鄉文化、廣府文化、歷史文化等多種文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森林城市群持續發展的活力,“心中播綠”工作成效顯著。據統計,全省國家級媒體發表刊物79 篇,舉辦“創森”主題宣傳活動1000 多場,“心中播綠”真正把植綠、護綠、愛綠的意識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逐漸根植在百姓心中。
(六)始終堅持城鄉一體統籌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廣東堅持推動森林城市建設向鎮、村延伸,統籌城鎮和鄉村生態建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山體水體廊道一體化、網絡化的思路,在全國率先啟動森林小鎮建設,分類推進休閑宜居型、生態旅游型和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建設,形成生態宜居、空間均衡、特色鮮明、綠色惠民的城鎮森林生態系統。據統計,珠三角地區已創建森林小鎮88 個。中山市提出全域創建森林小鎮目標,佛山市5年累計投入5 億元用于推動森林小鎮建設。
(七)始終堅持科學生態節儉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珠三角各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重要指示精神,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經濟節儉、科學綠化,堅決反對貪大求洋、大樹進城、搞奇花異草等錯誤做法,倡導節約型城市森林建設。據統計,珠三角地區近自然林種植比例已達到65%。廣州通過“加減法”推動城市綠化,一方面在綠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主題花樹景觀,一方面科學清除生長太密的灌叢,讓公園景觀透出來,真正成為開放式綠地。
(八)始終堅持按綠色生態惠民要求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珠三角各地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生態富民路徑,切實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贏來廣大人民群眾對森林城市群建設的擁護和支持。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以森林為依托的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發展,持續推動林茂農富。惠州市積極推進林業生態產業從單一造林向經濟林、森林旅游、種苗、花卉、林產工業等領域拓展,建成商品林基地288.2 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達227 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需要強有力的生態支撐,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也因此具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已經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成為生態文明和美麗灣區建設的重要載體。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以及“一核一帶一區”等一系列戰略部署。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秉承了中央和省這一系列發展戰略的建設理念、建設目標以及建設任務,提出了打通珠三角各市之間的生態“關節”與綠色“經脈”,拓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森林城市群落,構建生態安全體系一體化新格局。5年來,珠三角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大幅提升,使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建設美麗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基礎。實踐表明,林業部門要在大灣區建設中有所作為,打造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是最強有力的平臺和載體。
(二)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生態建設一體化的主要內容,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通過森林城市群建設,有效地推進區域生態建設一體化,強化了城市間的生態聯系,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共同構筑了區域生態屏障,共同解決了區域生態問題。各地還通過森林城市群建設積蓄了生態優勢,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聚集,改善城市發展大環境,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例如:東莞市在“創森”期間建設的華陽湖濕地公園帶動了周邊高端業態發展,華陽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500 萬元。佛山市通過建設綠島湖濕地公園,打造產城人融合的宜商宜居生態新城,吸引了都市型產業進駐,銷售額達20 多億元。廣州市的海珠濕地公園建設,吸引了大量高端、高品位企業,對海珠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支撐。實踐表明,森林城市群建設經過多年積淀,已成長為新時代城市發展重要的生態引擎。
(三)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載體。當前,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品質生活的剛性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需求成為林業生態建設的最重要使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以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街心公園,大幅增加綠量,拓展生態空間,并無償開放給廣大市民,促進了生態惠民,增進了民生福祉。據統計,珠三角地區借助森林城市建設,近年來新建森林公園127 個、帶狀公園607 公頃、街心公園435 個,打造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綠化新景象。連續多年,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順民愿、惠民生、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已經成為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載體。實踐表明,在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過程中,森林城市群建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魅力東莞 曹永富攝
廣東省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省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新要求,緊緊圍繞省委十二屆四次會議部署的“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全面優化城市群生態空間,不斷夯實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基礎。
(一)更高目標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各個指標已基本達標或接近達標,森林城市群已初見雛形。今年,廣東明確把“爭取國家林草局授予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稱號”作為目標來落實。按照《申報“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稱號工作方案》的要求,上下聯動全面查找不足,全力補齊短板。特別針對森林城市建設城鄉差距突出的問題,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力爭建成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
(二)更高起點謀劃森林城市群建設。珠三角九市全部“創森”成功為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珠三角地區森林縣城、森林小鎮、森林鄉村工作依然滯后,森林縣城仍未啟動,森林小鎮創建還不到建制鎮數量的一半,森林鄉村建設才剛剛起步。因此,廣東將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盡快補短板強弱項,縮短城鄉綠化差距,整體提升。按照“全域一體”的要求,落實國家和省“全域全體系創森”要求,謀劃推動森林城市群建設向縣、鎮、村延伸、共創、同享。
(三)更高水平推動森林城市群建設。高水平推動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必須把珠三角放在全球、全國范圍內考慮,必須放在更大尺度的山水自然生態體系去思考。一是從戰略對接的層面去推動。廣東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與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廣州推動“四個出新出彩”相結合,著眼為珠三角核心引擎注入生態動能;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相結合,著眼夯實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與“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相結合,著眼帶動粵東西北森林城市建設,引領“創森”工作全省覆蓋。二是從提高組織領導水平的層面去推動。健全“創森”工作領導小組,爭取地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負責人。機構改革后,一些地方的“創森”機構已經解散或停止運作,廣東省想方設法重新恢復,保證工作正常運轉。通過推動各市成立地方關注森林委員會,凝聚各界力量推動森林城市群建設。三是從提高工程建設水平的層面去推動。繼續按照原來“創森”規劃工程任務抓緊組織實施;已經完成工程任務的市,啟動實施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重點實施一批生態廊道工程,實現相鄰城市的山體、水體和道路的互聯互通。四是從增加資金投入層面去推動?!皠撋惫ぷ餍枰载斦Y金的投入為保障。完成“創森”工程建設后,珠三角各地財政仍繼續穩定地投入森林城市群建設資金,確保森林城市群這一民生工程持續發揮作用。
(四)更高效益引領森林城市群建設。在森林城市群建設過程中,廣東始終朝向提高惠民、惠城、惠群效益的目標,大力推廣林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從而打造既高品質又接地氣的森林城市群建設。一是發揮惠民效益。結合各地森林資源和市場需求情況,合理遴選一批與林業有關、與森林有關,投入少利潤高的項目,讓林農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切實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二是發揮惠城效應。緊緊依托特色森林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城鄉之間均衡化配置、合理化分布,推動森林與城市更加融合,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三是發揮惠群效應。珠三角9 市都成功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初步構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的主要構件,廣東將充分利用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這一平臺,從推動互聯互通、一體融合的目標,啟動實施一系列聯通彼此的生態工程,并依托生態廊道,拓展森林旅游空間,結合森林文化、歷史文化打造精品森林旅游線路,讓人民群眾能夠感受到生活空間的美好變化。而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如果每個城市都彼此連接,那無形中將拓展城市的綠色生態空間,對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非常有益。
(五)更高品位宣傳森林城市群建設。把森林城市群建設作為生態文明理念宣傳的主戰場,通過森林城市群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更高品位地宣傳出去,更廣泛地融入人民的心里,實現“心中播綠”的“創森”初衷。一是有文化地開展宣傳。充分挖掘古驛道蘊藏的南粵歷史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把這些文化資源與創森建設成果宣傳相融合。努力發現森林文化與城市人文底蘊、時代精神、生態建設的結合點,制作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森林城市宣傳作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森林城市群建設的知曉率和滿意度。二是有知識地推進宣傳。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地,結合植樹節、濕地日、愛鳥周等重大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森”主題活動,通過志愿者行動和森林教育實踐體驗活動,將自然教育引入森林,普及生態、林業、森林知識,不斷提升森林城市建設的影響力和生命力。三是有重點地組織宣傳。抓住當前新冠肺炎引發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度,及時宣傳《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及時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讓人民群眾能夠關心關愛野生動物,根除濫吃野生動物的惡習,培育健康的森林城市文化。

廣州城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