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飛 劉生權 謝鵬 魯強
德國政府貸款榆林長城沿線沙地治理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以下稱“德貸項目”)是榆林市人民政府引進并實施的一項國際林業合作項目,以近自然林業理念和參與式造林模式進行規劃設計。項目于2013年8月正式啟動,投資預算13436.7 萬元,項目累計完成7824 公頃沙地再治理任務。本文通過項目理念、方法、程序、標準技術性資料,用以往林業建設項目為參照,對“德貸項目”實施效果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期為榆林市及毛烏素沙地的防沙治沙和林業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
項目實施前期,國內外專家親赴造林地進行實地考察,對造林模式、造林密度作出詳盡設計規劃。在造林作業設計階段,要求設計人員實地勘測,掌握造林地地形、植被分布的實際狀況,并詳細記錄立地條件、土壤條件、植被情況,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后,進行造林模式、造林技術設計,并建立檔案,確保檔案資料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開展保護區建設工作時,要保證保護區有合法地位。規劃階段,要進行愿景規劃、威脅分析、本底調查,在廣泛調研、嚴格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管理計劃及操作計劃,保證保護區能按照最科學的規劃方案實現永續發展。保護區建設項目規劃工作歷時兩年多,參與規劃的組織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土地所有者分批進行相關技術內容和工作方法培訓;專家對保護地長遠愿景、存在的威脅因素等問題進行分析論證,形成最終方案。這種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有序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注重規劃設計和嚴謹對待每一設計環節的理念值得在國內林業建設項目中大力推廣和學習。
“近自然林業”理念起源于德國,“近自然林業”森林經營活動是一種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森林經營模式,人工林恢復也劃為天然林,所以它兼備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優點。近自然理念在德貸項目實施中表現的也很明顯,貫穿于整個造林的設計實施過程。
(一)注重鄉土樹種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在選擇造林模式時,項目優先考慮本地的樹種,并對造林地特定的立地與土壤條件進行分析,選出最合適、最有前途的鄉土樹種,以適應沙區干旱的氣候條件,同時也不會對當地已有植被產生影響。
(二)確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造林密度,并依據不同植被分布特點進行適時調整,其目的就是要使林分的結構接近近自然狀態。在后期管理上,德貸項目也秉承“近自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宗旨,盡量使森林生態系統保持自然發展趨勢。
(三)充分考慮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圍。化學藥劑可以輕易、迅速從沙土里擴散,并浸入地下水,使用“重型”有毒藥劑,會侵染到整個自然環境,這無疑與項目“近自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因而使用化學藥劑來進行病蟲害防治時,要考慮到化學藥劑的危險性,在“近自然理念”的要求下,要使用“重型”化學藥劑必須事先得到德國復興銀行、項目以及市林業局負責病蟲害防治的相關部門批準,并由病蟲害防治的權威部門委派的專家來施用。
(四)禁止使用除草劑。對于樹木周圍雜草的處理方法,項目只有在雜草生長高于苗木時,才會清理環繞植株周圍的雜草,使森林生態系統保持自然的發展,使雜草和造林樹木能夠和諧共生。
德貸項目將數字技術與林業活動的完美結合,保證了造林活動高質高效的完成,同時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林業資源的監管、防控,大力推進“互聯網+”,引領林業現代化。項目采用無人機遙感測繪技術和MIS監測信息系(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高水平實現林業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來提升林業項目規劃設計水平和監測效率,進而提高林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一)改進監測儀器,注重技術開發。項目在外部專家團隊的協助下建立了MIS 監測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與多個國內項目目前的情況相比,使用這種簡易的電子表格監測信息系統是一項重大的改進,是獲取地方層面信息的有效途徑,在實地考察期間,可對數據進行核對。
這種改進體現在:一是在市級建立了一個基于網絡的數據庫,用以管理市、縣(區)級和小班的地理信息和項目信息;二是開發了一個“瀏覽器/服務器”(B/S) 結構的網絡平臺,用于信息查詢、顯示項目主要監測指標和數據分析,三是開發了一個“用戶/服務器”(C/S) 結構的縣/區級數據管理和測繪工具,四是開發了一個支持安卓系統和iOS 系統的移動數據采集和檢查系統,五是及時正確地將數據予以記錄,保證了收集的數據可用、準確。這套監測信息系統,既減少林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增加數據的可追溯性,又可用于信息查詢、顯示項目主要監測指標和數據分析。
(二)構建林業資源監管平臺。在林業資源監管方面,構建了監管、防控于一體的“互聯網+”林業資源監管平臺,對森林、濕地、沙地和野生動植物等林業資源進行精確定位、動態監管和保護。
在刀兔海子造林區設置了高點瞭望塔監控設備,利用林業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將造林區的實時情況以視頻的方式傳送回市林業局監測中心,對防范森林火災、病蟲害危害等突發事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實現森林資源的動態實時監測。通過在造林區內安裝攝像頭,并連接手機APP,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端看到現場樹木的生長情況,以此來引起全民植樹的熱情。智慧林業不僅為森林資源管理部門提供遠程資源管理、監測、追責服務,還可以為熱愛樹木、關心林業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植樹造林、監測自己的“勞動成果”提供便利路徑。
參與式林業理念是把參與式發展理論和方法運用到森林資源管理中去的一整套林業發展理論和實踐體系。參與式管理模式強調土地所有權者的主體作用,鼓勵其積極參與造林規劃、實施和監督,使造林的直接利益和間接效益全歸于土地所有者,從根本上解決造林地塊難落實、土地糾紛、農民阻工等問題。
(一)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訴求和意愿。參與式規劃是德貸項目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規劃過程由土地使用權所有者(村民小組)全程參與,征求土地所有權者的意愿,組織利益相關者表達愿景,參與具體的規劃內容和制定管理計劃,當林主以及行政管理領導總體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時,參與式造林規劃便開始實施。參與式造林讓土地使用所有權者充分參與到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使造林規劃體現其要求和意愿。這樣既能避免糾紛,又提高了其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使造林工作的有效性和長期性得到較大提升。
項目實施以來,58%的農戶表示愿意由綠化公司負責在自家的宜林地上造林,而其余42%的農戶則希望親自實施造林。
(二)實施參與式林業的優勢。參與式模式在解決目前林業生產普遍存在問題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一是解決造林地塊落實難的問題。采用參與式模式,各項活動內容是所有者同意的,就不會出現糾紛、阻工等現象;二是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濟收入。人們參與到造林及后期管理全過程,通過銷售苗木、提供勞工、參與管理管護等方式獲得經濟收入;三是實現了生態可持續發展。采取參與式管理管護,使土地所有者成為了林地的主人,提高了林地管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森林資源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榆林市橫山區白界萬畝樟子松造林示范基地
嚴格完善的監測評估體系是德貸項目順利實施,完成項目既定造林目標的有力保障。監測類型包括建設主體自查(100%)、項目內部監測(抽取100%監測)、項目外部監測(抽取10%監測)。項目內部監測由具有監測資質的第三方承擔,對項目可計量的進展與成績從數量上(如重新造林的面積,栽植的苗木株數等)和質量上進行有形監測,項目外部監測由GFA 咨詢公司派遣的“獨立咨詢專家”組成的工作組監測復查。在項目內部監測和外部復查監測的雙重保障下,采用科學合理的樣點布設和調查方法系統反映造林地整體的造林質量,監測結果真實可靠,既可強化監理檢測單位的職責和職能,又克服了項目施工方的僥幸心里,促使規劃設計全面實施,保證造林工程的數量和質量。
能力建設是徳貸項目一項重要的內容和主要任務。通過培訓提高認識、更新理念、掌握技術、增強責任,不僅包括業務方面,更注重培養意識,不僅針對項目工作人員,還對涉及到的保護區工作人員、土地所有權者和實施單位。培訓形式多樣化,理論學習、考察學習、實地應用相結合,確保提高項目工作人員和利益相關方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德貸項目的實施有效提高榆林沙地綜合治理和產業發展水平,大大增加沙區森林植被,改善長城沿線風沙區的生態環境,全面提高保護區科學經營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項目執行機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性沙地穩定治理方面的能力,推動榆林林業建設水平更上新臺階,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安全屏障,對新時期榆林探索和研究防沙治沙新模式、新技術,更新沙區發展新理念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