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社會公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檔案館更應該順應現代新媒體技術發展要求,做好兩者融合,發揮其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展現信息服務優勢。本文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的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檔案科普欄目等具體形式,針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中存在的信息資源利用不足、數據資源整合和共享不足、新媒體技術應用層次不高等問題,提出了要把館藏資源和新媒體技術在信息服務中進行有效融合、建立和完善數字檔案資源的整合和分享機制、不斷提升公共檔案信息文化傳播影響力等相關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公共檔案館 信息服務 新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73.5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9-09-28
作者簡介:王莉,鳳城市城市環境服務中心。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政工師、檔案館員中級職稱,會計初級職稱。
Research on Public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ng L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public culture, public archiv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new medi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give play to their soci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s, and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forms of public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ch as website, Weibo, WeChat public account, archiv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lumn, etc. In response t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us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low level of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the public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collected resources with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service,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 of digital archives resource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of public archives information.
Keyword new media environment; public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new media technology
服務型社會的建設和轉型,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公共服務在服務型社會建設中已經成為各個行業發展新的重要機遇期[1]。公共檔案館作為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陣地,也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價值和優勢,積極投身于服務型社會建設之中。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形式
新媒體主要是指通過移動網絡技術和現代數字技術的結合,通過有線網絡、無線通信網和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在智能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多個終端設備中得以應用,從而為用戶提供多種信息的傳播媒介形態[2]。檔案館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特別是在各類檔案資料數據的接收和保管方面,同時也為檔案信息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檔案館信息服務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3]。
1.建立檔案館專門的信息服務網站。當前,國內許多公共檔案館已經通過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服務網站,主要內容有檔案政策法規發布、檔案工作動態信息發布、檔案業務管理和文化展示等,其中主要以信息服務為主。例如,中山市檔案館就在網站上發布了法律法規、檔案新聞、檔案文化、檔案歷史、信息查詢等相關信息服務欄目;一些高校檔案館也開設了相應的信息服務網站,積極把現代新媒體技術應用到單位檔案業務工作流程之中,依托于館內現有的信息部門或數據中心的技術條件,構建自己的檔案信息服務網站,從而實現了館內大部分檔案信息內容的在線管理、在線查詢和在線備份等相關信息服務功能。
2.建立檔案館專門的官方微博。作為新一代新媒體技術的代表,微博與公眾的聯系更加緊密,也推動許多公共檔案館開設了官方公眾號或者官方微博,及時對館內公眾動態進行發布,從而充分發揮了公共檔案館微博或公眾號的快速信息傳遞優勢。例如,廣州市檔案館通過廣州檔案在線公眾號的開設,主要發布與本館相關的學術論壇或講座信息、檔案文化知識、檔案查詢利用方式和渠道等,得到了廣大用戶的高度關注,充分發揮了公共檔案館的新媒體信息服務優勢。
3.設立各類檔案移動查詢利用終端設備。微信與人們生活時時刻刻地全方位銜接,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正因為如此,許多公共檔案館設立了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是面向媒體和政府等企事業單位而推出的合作推廣業務,任何單位只需要通過賬號注冊和審核以后,就可以擁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已經設立微信公眾號的公共檔案館通過信息發布和信息訂閱功能的集成,和用戶群體實現了無縫對接,也為廣大檔案查詢人員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服務。當前,已經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公共檔案館微信公眾號主要有金山記憶、民國大校場、江蘇檔案、北京檔案、天津檔案等,也有一些高校檔案機構設立的微信公眾號,如山東大學檔案和校史等[4]。
4.開設網絡檔案科普教育欄目。網絡視頻和網絡電視相對于傳統的有線電視而言,其信息資源利用率更廣泛,也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從而收到良好的信息服務效果,創下了較高的收視率和收聽率。例如,在北京電視臺播放的紀實欄目——《檔案》,主要定位是演播類電視節目,以檔案現場實錄回放為播放形式,內涵深并且外延較廣,貼近百姓生活,而且也以百姓關注的熱點檔案解密為指向,以新奇特視角對檔案資料的信息進行闡述,從而收到了較好的社會反響。許多公共檔案館通過網絡電視和視頻等方式,開設檔案專題欄目,對檔案歷史資料加以解密,充分釋放出檔案資料的信息,體現其信息服務的優勢和功能。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當前許多公共檔案館已經積極探索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為社會公眾信息服務提供更為高效的途徑和方式。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新媒體技術和公共檔案館的信息服務結合中,還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公共檔案館信息資源利用存在諸多不足。公共檔案館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媒體技術應用和新媒體平臺運營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公共檔案館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站建設、檔案數據庫建設、信息服務等過程,主要還是依靠專業新媒體運營機構。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開始向數字化方向邁進,從而大大提升了檔案信息服務效率[5]。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數字化轉變和數據庫建設,以及相應的信息服務,都必須要借助于新媒體技術。公共檔案館官方微博或公眾號的信息發布,相比較網站而言,具有更高的質量要求,特別是要求在最短的字符數內發布一個信息,必須要使發布的服務信息內容更加精煉,以此吸引公眾關注度。
2.公共檔案館的數據資源整合和共享有待加強。新媒體環境之下的公共檔案館進行信息服務的基礎,是要掌握相應的數據資源,也是需要通過公共網絡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6]。因此,對于公共檔案館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服務而言,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加強公共檔案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公共檔案館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環境下,館藏資源建設始終都是基礎性工作,只不過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建設中,面臨著信息化的轉變,在館藏檔案資源的搜集、整理、存儲和利用中,都要進行創新。但是,由于公共檔案館在信息服務思想觀念和渠道方式等方面缺少創新,數字檔案建設或快或慢,直接影響到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
3.公共檔案館新媒體技術應用層次有待提升。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過程中,在新媒體技術應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公共檔案館網站建設水平有待提升。雖然國內許多公共檔案館已經基本建成了自己的網站,以此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但是有的網站建設水平較差,網站內容單一,且更新緩慢。第二,有的公共檔案館官方微博缺乏互動性。互動性是吸引新一代年輕用戶的主要特點所在,對公共檔案館官方微博的互動性要求很高。但是,在一些公共檔案館官方微博的信息服務過程中,缺乏和用戶的互動,而且信息發布及時性較差,從而導致公共檔案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第三,公共檔案館數字信息服務與移動終端新媒體在技術方面的匹配度較差。智能手機已經全面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中,成為人手必備的主要終端信息接收渠道,要求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內容具有自身特色。但是,一些公共檔案館信息發布形式和內容都較為簡單,在海量信息社會中,很難吸引用戶,服務效果難以得到體現。
三、公共檔案館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應對和創新
1.把館藏資源和新媒體技術在信息服務中進行有效融合。第一,鑒于新媒體技術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特點,對于公共檔案信息服務具有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公共檔案館在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組建各類新媒體平臺,例如公共檔案館網站、微博或微信等,和信息服務對象之間開展互動交流,對用戶反饋的信息需求給予充分重視并及時反饋,然后結合館藏資源特點和檔案用戶需求,主動為用戶推送相關檔案服務信息。第二,公共檔案館在信息服務過程中,通過借鑒微信和微博分享功能,主動進行服務信息分享,使公共檔案館和服務對象之間不僅在服務信息方面充分交流,而且還可以充分發揮宣傳交流作用。目前,一些公共檔案館已經通過微信平臺,根據館藏資源特點,主動發布和分享社會公眾感興趣的服務信息。例如第一歷史檔案館建立的“皇史宬”微信號,定期發布一些與清朝歷史相關的檔案信息,每期發布的檔案解密內容都吸引了大量對清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和天津市檔案館同樣建立了各自微信公眾號,都是立足于本館館藏資源的實際特點,使用新媒體技術對檔案資源進行充分發掘,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服務效果。
2.公共檔案館要建立和完善數字檔案資源的整合和分享機制。第一,公共檔案館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公共檔案信息服務社會公眾工作充分重視,給予相應的資源支持,特別是可以借助于各個城市開展的智慧城市建設工程,在信息技術平臺設計的時候,做好公共檔案資源信息發布的頂層設計。特別是在相關信息技術平臺設計,要主動考慮到公共檔案資源的發布需求,在進行技術設計的時候提前預留接口,便于公共檔案館利用智慧城市數字平臺發布服務信息,使服務方和服務對象都以最為便捷的方式和渠道,獲取公共檔案的數字資源。第二,公共檔案館也要轉變思維和意識,主動構建公共檔案信息服務的共建共享機制,以統一的標準和接口進行資源整合,確保各類數字檔案資源都可以實現跨館和跨庫傳輸共享。第三,公共檔案館管理人員,必須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對其優勢加以充分利用。例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一些市縣公共檔案資源可以通過數字電視加以查詢,主要是當地公共檔案館主動融入三網融合工程之中,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積極實現公共檔案資源的共享。
3.不斷提升公共檔案信息文化傳播影響力。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不再單純是公共檔案館一個部門的責任,需要不斷加強與相關文化服務機構和社交主流媒體的合作,在與其開展合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公共檔案信息服務水平,傳播和發揮公共檔案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有的檔案研究學者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在檔案信息用戶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公共檔案館通過與其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信息服務用戶,對館藏檔案信息服務具有很好的促進和宣傳作用。例如,北京市檔案局和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相互合作,開設了“檔案那些事兒”,其發布的檔案服務信息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吸引了專業檔案研究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吸引了普通檔案用戶閱讀,在微信傳播指數中具有極高的關注度;中央電視臺制作的《檔案解密》欄目,經中央電視臺播放并在各網絡視頻網站中播放以后,同樣獲取了很好的收視效果,有效提升了公共檔案信息社會服務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鐘立揚.新媒體技術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的創新路徑[J].浙江檔案,2010(4):35-36.
[2]柳溪.全媒體時代檔案信息的開發與利用[J].云夢學刊,2015(1): 151-155.
[3]黃華,李廣都,錢昌俊.新媒體背景下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分析[J].北京檔案,2017(9):34-35.
[4]周耀林,路江曼.論社交媒體下檔案服務的創新[J].檔案學通訊,2014(6): 45-49.
[5]陳菲,李靈風.大眾化:新媒體環境下檔案利用的發展路向[J].山西檔案,2011(1): 31-33.
[6]李龍.檔案館微博開通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蘭臺世界,20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