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何素君,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工業文化發展中心)館長(主任)。
如何圍繞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挖掘館藏檔案資源,努力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結合遼寧省檔案館工作實踐,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要堅持“三個必須”
1.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方向涉及根本、關系全局、決定長遠。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推動檔案“思想庫”建設的基本遵循和根本保證。近年來,我館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貫穿檔案“思想庫”建設的一條紅線和主線,圍繞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貼近實際,瞄準重大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規劃、思考、創意,及時為領導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檔案信息,檔案資政功能得到明顯增強。黨的十九大以來,圍繞脫貧攻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干部作風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新部署新要求。我館編寫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遼寧國有企業改革講話(摘要)》《遼寧省1954年至2013年歷次機構改革文件匯編》《遼寧省精準扶貧工作文件匯編》等等,在“一帶一路”、機構改革、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檔案的資政作用。
2.必須堅持有效供給。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要跟得上經濟社會發展節奏,就要不斷地更新觀念,拓寬思路,緊扣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到哪里,檔案工作就跟進到哪里。201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檔案館首次在媒體公布館藏五四運動、遼沈戰役支前檔案288件。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覽”提供檔案700余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迅速行動,及時編寫了《110年前東北鼠疫發生及防疫情況簡介》《解放初期東北地區鼠疫流行及防控簡介》《遼寧抗擊非典大事記》,為省委省政府領導決策和有關疫情防控職能部門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此外,近兩年來,我館深入開發館藏清代檔案資源,推進檔案文化與遼寧旅游文化融合創新,助力遼寧旅游經濟發展。如設計“尋路清帝東巡”游戲小程序、“清帝東巡”文創產品開發、“行宮特色民宿”等系列文化創意方案。2020年春節還推出了“滿清文化特色臺歷”和滿族民俗特色的新年祝福“福袋”,通過檔案歷史文化元素的植入,提升我省旅游文化層次。
3.必須堅持協作融合。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檔案資政編研要實現新作為,必須積極擴大并提升檔案文化產品的質量,必須增強協作意識,有效整合資源。如2019年我館與央廣之聲合作舉行《輝煌的路·遼寧篇》直播活動,細數遼寧工業輝煌歷程,與沈陽廣播電視臺《直播生活》合作錄制“建國70周年”系列活動之“十一好去處”專題片,充分利用多種媒介平臺,加強協作融合,宣傳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偉大成就,傳播紅色基因,實現了宣傳效果最大化。
二、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要把握“三個堅持”
1.堅持質量引領。建設檔案“思想庫”,在把握時代脈搏和國家發展大勢的大背景下,要牢牢抓住內容創新這個根本。如遼寧省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掛牌成立后,省檔案館就發展工業文化、推動工業檔案文獻開發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與省工信廳共同開展我省國家工業遺產申報工作。有三家單位成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單位。二是組織召開遼寧工業產業戰略研究暨工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研討會。三是參與國家工業旅游聯盟相關工作,“遼寧重工之旅”入選全國十條工業旅游特色線路。省檔案館成為全國工業旅游聯盟十三家發起人單位之一,為全國工業旅游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四是開展工業文化理論研究,完成省科協智庫項目《遼寧工業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這是檔案部門首次參與智庫項目A類課題,形成了八萬余字的課題報告,順利通過結項答辯。
2.堅持服務陣地。服務陣地建設,是檔案“思想庫”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兩年來,我館從檔案文化陣地建設入手,積極服務黨風廉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歷史課堂三大文化教育陣地,效果日漸顯現。2019年7月,為配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省檔案局聯合舉辦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遼沈戰役暨遼寧解放檔案文獻展覽》。許多單位把展覽作為“黨員活動日”的生動課堂。累計接待參觀團體200余個、參觀者近萬余人次。該展覽受到中央第7巡回督導組、省委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各界觀眾紛紛感謝這個展覽。前不久,該展覽被遼寧省委組織部、省委黨校確定為全省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
此外,渾南區31所中小學校的30000多名學生于每周三、周四和周五分期分批到檔案館參觀展覽、聽取講座。還與周邊學校開展深度合作,共同開設歷史課堂、愛鄉課程,使社會教育職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揮。
近兩年來,組織實施了《抗戰知識進課堂》軟件開發;舉辦中小學生工業文化主題繪畫作品展;開展“跟著檔案學黨史——中小學思政課系列主題活動”。目前,已接待中小學生近8000多人。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省檔案館積極加強線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與北京師范大學沈陽附屬學校聯合開展了“抗疫情——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線上主題書畫征集活動,同學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一線的醫護人員傳遞愛與祝福。“學習強國”也以《童心戰“疫” 以筆傳情》為題進行發布。學雷鋒紀念日,推出了“傳承雷鋒精神 不負時代重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線上課堂”,舉辦了六期《遼沈戰役暨遼寧解放檔案文獻線上展覽》。
3.堅持多維發展。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我館積極創新載體,講好紅色檔案故事。一是實施紅色檔案記憶工程。2019年,我館啟動了參加過遼沈戰役、抗美援朝退役老兵口述檔案的采集、征集工作,形成了包括2篇筆錄、30張照片、120分鐘視頻口述檔案材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第一時間面向社會各界發布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公告,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現已在線接收遼寧援鄂援襄醫療隊紙質、音像、實物檔案千件以上。二是積極參與國家檔案局舉辦的“新中國70年,鎮館之寶70件”檔案短視頻征集活動,《抗日英雄楊靖宇檔案》被評為“最震撼網民的鎮館之寶”。
近年來,省檔案館借助新媒體,充分利用遼寧檔案信息網、“遼寧檔案”微信公眾平臺和遼寧檔案文化資源“APP服務”項目,打造指尖檔案宣傳、教育、服務新陣地,如在“學習強國”平臺推送、發表“紅色遼寧”“文化繁榮”等方面文章50余篇。
除檔案文化的宣傳外,省檔案館還加大對社會教育活動的宣傳力度。近些年,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遼寧電視臺、遼寧電臺、“遼寧日報”等主流媒體對省檔案館社會教育活動進行深入報道達30余次。
三、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要有料、有人
1.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機制。檔案館事業的發展,培養更多懂檔案研究的干部隊伍至關重要。機構改革后,各級領導職數減少,干部職級上升空間受到限制。領導班子積極引導大家,支持改革、適應改革。整合業務力量,成立滿語、東北近現代史研究小組等,請專家講課,鼓勵大家立足本職,挖掘館藏,,盡快既當好保管員又做好檔案研究員。東北近現代史研究小組70多人,在分管領導同時也是研究專家的帶領下,將研究對象聚焦中共滿洲省委史,小組定期活動,一起研究交流,已形成48篇優秀研究成果。領導班子對每年課題立項、申報、研究全程指導,每個班子成員拿出相當精力帶領分管部門做課題、搞研究。干部職工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同時在館里展出,年終給予適當獎勵,營造良好研究氛圍。
2.著力優化人才生態環境,切實把人才真正用起來。把“檔案庫”變成“思想庫”工作的根基是人才,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20字好干部標準,嚴格遵守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件,在職務晉升、崗位任用、業務培訓等方面向優秀人才傾斜,尤其對在工作中勇挑重擔、敢于擔當、主動到艱苦環境工作的同志高看一眼,對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同志給予充分肯定。如近年來,省檔案館在干部使用中,不唯資歷論,從工作實際出發,大膽讓業務上有專長的副處長主持工作,讓大家心無旁騖鉆研業務,為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3.“檔案庫”變成“思想庫”,“料”要豐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檔案庫”要變成“思想庫”,除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員,更要檔案齊全、庫存豐富。省檔案館館藏數量很大,檔案、資料、志書總和近200萬卷、冊,但是種類不是很豐富,有些內容也不是很齊全。所以,在正常接收基礎上,近期下大氣力有目標有重點做一些有價值檔案的征集、口述檔案的采集等。如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第一時間以多種方式收集相關檔案,取得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