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宋華文 張高森
摘 要:陸軍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編配具有體量輕型化、功用多能化、指控信息化、編組模塊化、力量新質化、結構系列化等特點。分析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編配在信息通聯、火力銜接、型譜精簡、編配落實、配套建設等方面存在的題,提出了強化信息主導、突出信火一體、注重統型規范、增強多維防護、加強綜合保障等五個方面加強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編配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陸軍;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編配
中圖分類號:E919? ? ? ? ? ? 文獻標識碼:A
裝備編配是圍繞滿足部隊作戰能力需求,按照裝備編制和配備標準,對部隊裝備數量、類型、規模、結構等要素進行確定和規范的一系列活動。合理確定部隊裝備編配結構,是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牽引武器裝備建設的重要手段。輕型高機動部隊(以下簡稱:輕高機部隊)作為陸軍轉型建設的一支新質力量,發展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其裝備體系建設水平與戰略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裝備編配結構規模還需要不斷優化完善[1-4]。
1輕高機部隊裝備編配的特點要求
習主席指出,新時代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要堅持信息主導、體系建設、自主創新、持續發展,加快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裝備體系[5]。輕高機部隊已成為我軍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重要組成要素,也是應對反恐維穩、搶險救災、管控危機、國際維和以及支援國家建設、維護海外利益等事件的關鍵力量。因此,輕高機部隊應基于自身戰略定位和發展需求,明確裝備編配的特點要求。
1.1體量輕型化,以快制勝
當前信息化戰爭已呈現出突發性、小規模、快節奏等新的特點,輕高機部隊作為機動作戰的前沿支點、搶要控局的突擊力量和立體攻防的關鍵要素,其裝備體系只有具備快的優勢和遠的能力,才能滿足全域作戰的要求。因此其裝備編配應具有體量輕型化的特點,具備輕便靈活的能力,滿足快速動員、快速部署、快速機動的需求,打造輕高機部隊“快速制勝”的能力。
1.2功用多能化,以效制勝
目前,我國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區安全環境亟須關注、海外基地利益攸關區安全問題亟須解決、遠疆高疆危機高發區安全因素亟須破除。輕高機部隊作為廣泛遂行戰略布勢、海外行動、防衛突擊等作戰任務的關鍵力量,其裝備編配應具有功用多能化的特點,具備應對多樣任務、多元對手、多種環境的能力,滿足陸軍“全域機動、立體攻防、多維多能”[6]的發展要求,打造輕高機部隊“高效制勝”的能力。
1.3指控信息化,以網制勝
習主席強調,網絡中心、信息主導、體系支撐是信息化作戰體系的基本形態,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基礎支撐[5]。輕高機部隊作為聯合作戰體系快速流動的地面節點,其裝備編配應具有網系支撐信息通聯的特點,具備偵、控、反、壓、防、供、救、修耦合銜接的合成作戰能力,滿足全要素全層次與多軍兵種互通互聯的需求,打造輕高機部隊“網系制勝”的能力。
1.4編組模塊化,以精制勝
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要求多兵種、多部隊融入聯合作戰體系遂行任務。輕高機部隊作為以旅為基本作戰單位、以營為基本作戰單元的具有較強獨立作戰能力的合成化力量,其裝備編配應具有編組模塊化的特點,具備主戰裝備作戰編組模塊化、通信裝備集成編組模塊化、保障裝備功用編組模塊化的能力,滿足作戰力量精干、編組結構標準、保障方式自主的需求,打造輕高機部隊“精兵制勝”[7]的能力。
1.5力量新質化,以能制勝
習主席指出,設計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5],打贏全新的戰爭,就要發展全新的裝備,建設全新的部隊。輕高機部隊作為乘車機動、下車戰斗的新型高機動作戰力量,其裝備編配應具有力量新質化的特點,具備裝備設計概念超前、裝備技術運用領先、裝備體系構建前瞻的能力,滿足裝備作戰效能聚集快速、儲備充足、釋放徹底的需求,打造輕高機部隊“效能制勝”的能力。
1.6結構體系化,以集制勝
信息化戰爭拼的就是體系,優化裝備體系結構、加強新裝備配套建設,才能夯實打贏戰爭的物質技術基礎。輕高機部隊裝備體系作為聯合作戰裝備體系中上聯下接、左融右合的樞紐中心,其裝備編配應具有結構體系化的特點,具備主戰裝備結構合理、信息裝備集成融合、保障裝備精簡優化的能力,滿足承載平臺精干優化、信息系統靈活高效、配套保障標準規范的需求,打造輕高機部隊“集約制勝”的能力。
2輕高機部隊裝備編配亟須解決的矛盾問題
習主席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對突出短板弱項要扭住不放、持續用力[5]。裝備編配影響裝備體系建設、制約作戰效能發揮,目前輕高機部隊裝備編配在信息通聯、火力銜接、型譜精簡、編配落實、配套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找準矛盾問題,才能不斷優化完善其裝備體系建設,促進輕高機部隊作戰能力提升。
2.1指控裝備體系融合不深入,信息高效賦能有差距
習主席指出,要堅持用網絡信息體系的理念來理解作戰體系、塑造裝備體系[5]。輕高機部隊裝備體系雖是基于聯合作戰、體系支撐進行裝備編配運用,具備多渠道獲取情報、多鏈路傳輸指令、多手段融合態勢和多源化評估效果的能力,但在指控手段與信息平臺的融合、武器裝備與指控平臺的鉸鏈、協同通信與數據鏈路的交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導致信息主導、體系支撐、高效賦能的目標還難以真正實現。主要體現在:實戰條件下部分指控裝備操作不便、功能受限,實戰體感還不能滿足作戰需求;聯合作戰中指控系統與武器裝備間自動交互有阻滯、人工轉錄有延遲,工作效率還有待提高;復雜環境下網絡通聯有斷續、通信距離有局限,互通互聯可靠性還不能有效應對任務需求等問題。
2.2火力裝備打擊能力不完善,信火鉸鏈融合有差距
火力打擊能力是衡量部隊作戰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信息化戰爭對火力打擊裝備的戰場感知性、機動性、精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輕高機部隊雖已初步形成曲直結合、點面互補的火力配系,具備對地、空、遠、近、高、低多種目標的打擊能力,基本滿足與強敵抗衡的要求,但在感知力與機動力無縫銜接、打擊力與信息力深層融合、多種火力協同實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難以實現點打擊、面壓制、立體攻防的全覆蓋火力打擊效果,距離信火鉸鏈融合的理想組合狀態還有差距。主要體現在:目標識別判定功能不夠、壓制火力反應時效性不高、遠程火力支援實時性不強、多種火力裝備射程不足、精確制導武器環境適應性不強等問題。
2.3編配裝備型譜精簡不徹底,立體機動投送有差距
習主席指出,我軍武器裝備體系存在各自為營、型譜繁雜、結構臃腫等突出問題。輕高機部隊雖是按照單裝設計到體系配套構建、統型底盤加多種上裝配載、規范標準與統一技術體制的要求進行裝備編配,具備多地形戰場快速機動、多手段力量投送輸送、多系統信息入網組網的能力,但軟件與硬件平臺的替代整合、便攜與車載裝備的規范統一、改裝與新研型號的集成精簡仍不夠徹底,制約輕高機部隊快速反應、快速機動、快速投送的能力生成。主要體現在:偵察通信軟硬設備種類繁多,部隊動中通時效受延;裝備底盤統型不夠,部隊整體機動速度受限;裝備外型尺寸不符,部隊成建制立體投送受阻等問題。
2.4防護裝備編配落實不合理,體系防護偽裝有差距
編制體制決定武器裝備編配。輕高機部隊雖是陸軍轉型建設的一支新質力量,具備多維多能、合成高效的作戰能力,但在裝備體系整體防護能力、單裝平臺個體防護能力、專業裝備配套防護能力上仍存在缺陷,導致其裝備體系防護能力有死角、偽裝能力有差距,裝備生存系數難提高。主要體現在:防空裝備性能較弱,制約裝備體系防護能力提升;裝甲材質性能有限,影響主戰裝備個體抗毀傷能力;核生化裝備及偽裝器材編配數量有限,導致核生化預警處置能力和隱真示假能力難以滿足作戰要求等問題。
2.5保障裝備配套建設不完備,持續綜合保障有差距
習主席強調,要加強武器裝備“兩成兩力”建設,提高部隊裝備保障水平[5]。輕高機部隊雖初步構建了功能完備、梯次銜接、優勢互補、通專結合的裝備保障體系,具備較強的自我保障能力,但保障要素不齊全、保障能力不持久、保障結構編成不科學等問題仍比較明顯,導致全流程、全體系、全要素保障能力難形成。主要體現在:部分裝備缺編少編,難以滿足全要素保障需求;彈藥攜運行量有限,難以滿足多次攻防戰斗需要;部分保障手段欠缺,難以保證作戰行動持續等問題。
3加強輕高機部隊裝備編配的對策建議
優化完善輕高機部隊裝備編配,必須瞄準戰略強敵、適應戰爭發展,堅持作戰需求的根本牽引和問題導向的鮮明舉措,不斷固強短板弱項,著力破解矛盾問題,有效促進輕高機部隊裝備體系建設和作戰能力提升。
3.1強化信息主導,以信息力支撐裝備編配效能生成
全面實現信息化,是陸軍轉型建設的出路,也是輕高機部隊實現跨越發展的突破口。輕高機裝備體系要想實現“指揮鏈、情報鏈、打擊鏈、保障鏈”無縫銜接、全要素各兵力深度互聯的目標,必須以信息系統為基礎平臺、以數據鏈路為交換支撐,運用多種手段進行通信傳輸、資源匯聚,從根本上支撐裝備編配效能生成。一方面要提高偵察情報裝備的信息力,改進處理系統、改良硬件配置、改善操作條件,積極打造人、車、機融為一體、互補互援的疊帶態勢,充分發揮信息力的倍增器作用,實現“1+1>2”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強指控通信裝備的網系融合力,著眼構建獨立的網絡規劃能力、穩定的網絡傳輸能力,形成縱貫戰略、戰役、任務部隊和末端裝備平臺的網絡鏈路,橫連聯合作戰部隊和各類保障系統的網絡體系,打造動中通、山地通、海上通的信息通聯能力。
3.2突出信火一體,以打擊力提升裝備編配效能釋放
信火融合、精確打擊,是未來陸軍作戰運用的主要方式。輕高機部隊裝備體系作為快速攻防、精準支援、高效作戰而建設的裝備體系,要想實現信火一體、連調聯打、聚能破擊的目標,必須以信息為主導,深化一體融合、突出信火主戰,從質效上提升裝備編配效能釋放。一是完善打擊通聯手段,完善實時通聯手段、豐富協同通聯手段,實現目標信息實時快速傳輸、火力召喚迅速精確反饋。二是調整火力打擊配系,構設步兵密集火力網,增強壓制、反裝甲、防空火力射距離,提高精確制導火力比例。三是升級火力打擊系統,健全火力支援機制,構建聯合火力打擊體系,實現目標發現—火力計劃—實施打擊—毀傷評估順暢高效的目的。
3.3注重統型規范,以機動力促進裝備編配效能轉換
重統型、抓規范,推進標準化配套化,是打造輕高機部隊裝備體系建設的重要原則。要想實現快速機動、建制輸送、立體投送的作戰目標,必須注重平臺通用、型譜精簡、配套規范,從速度上促進裝備編配效能轉換。一是統底盤提升整體機動力,指揮、作戰、保障裝備統一使用輕型高機動底盤,實現快速機動的目標。二是優化設計提升立體投送能力,優化裝備外形設計,滿足空中投送要求,實現整建制投送的目標。三是完善配套器材提升隱蔽機動能力,增配夜視器材,滿足夜間隱蔽性強的要求,形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速度的機動能力。
3.4增強多維防護,以防護力保障裝備編配效能維續
未來作戰,武器裝備射擊精度高、射擊距離遠、毀傷能力強。輕高機部隊裝備體系要想發揮自身作戰特點、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必須增強裝備自身防護能力、體系防護能力和綜合防護能力,從生存系數上保障裝備編配效能維續。一是注重材質和涂裝的選用,科學合理搭配使用新材質,增強單裝的防護能力,如所有車輛裝備均應采用裝甲防護型車體。二是落實單裝配載和編配數量,如配備作戰適應性更強的偽裝網、增配核生化偵檢等裝備數量,提高裝備體系防護能力。三是配齊配強防空裝備,滿足中低空防空需求。四是適當增配核生化等專業防護裝備,滿足多任務作戰需求。
3.5加強綜合保障,以保障力增強裝備編配效能聚集
保障力就是戰斗力。輕高機部隊要想融入一體化聯合作戰,必須加強綜合保障能力建設,樹立“前精、中強、后融”的保障理念,構建全新的綜合保障裝備體系,從源頭增強裝備編配效能聚集。一是創新裝備保障模式,打造精干高效的自我保障能力。不斷精簡伴隨保障力量,達到持續消腫、增肌強能的目標,如推行伴隨保障裝備平臺通用化和功能模塊化理念,實現保障對象“一對多”的轉變,同時不斷打造保障裝備無人平臺,提升保障裝備智能水平。二是優化保障裝備類型,構建堅強穩固的伴隨保障能力。推進輕高機部隊保障裝備體系向系列配套、品種精煉、效能強大、運轉穩固的方向轉變,如根據“車掛結合、運加一體”的設計理念精簡裝備數量,結合主戰裝備底盤,增加配套掛車,提升運力,增配破障裝備提高破障效率等。三是深化軍民融合,促進資源聚合的軍地聯保能力。充分依托社會市場資源、深入汲取民用創新成果、主動借鑒地方體制機制,形成標準民為軍用、裝備軍選民用、技術軍民共用的融合模式,實現軍民聯保“融得暢、合得準、保得穩”。
參考文獻:
[1] 張雪胭.新體制下部隊裝備編配研究[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8,(1):25-28.
[2] 高昆鵬.改進陸軍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體系的思考[J].裝備學術,2016,(2):21-23.
[3] 唐家明.加強新型陸軍合成營裝備建設的幾點思考[J].陸軍裝備,2017,(2):29-31.
[4] 曹云泉,吳學平.陸軍合成旅裝備編配優化問題研究[J].裝甲兵學術,2018,(4):39-40.
[5] 習近平.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4.
[6] 張一鋇.重鑄輕步兵的輝煌-從解放軍輕型合成營公開亮相說起[J].新知,2018,(20):68-74.
[7]任天佑.走向精兵制勝[J].解放軍理論學習,2016,(1):10-13.
基金名稱:《新體制下全軍裝備編配問題研究》
項目編號:GD20182A050056
作者簡介:
王? 超,男,1989.10,山東鄆城,碩士研究生。
宋華文,男,1965.12河北青縣,教授,博士。
張高森,男,1990.03,河南鄲城,碩士研究生。
(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北京 1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