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

2019 年12 月30 日,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總抓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總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系列決策部署,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林草制度體系,全面提升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能力,為林草事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通報了2019 年工作進展情況和2020 年工作安排意見。副局長劉東生、彭有冬、李樹銘、李春良,黨組成員譚光明,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胡章翠,局總工程師蘇春雨,局總經濟師楊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自然資源部紀檢監察組副組長韋劍平出席會議。
會議強調,林草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決定性因素。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任務,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根本要求,是實現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各級林草部門要從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加快補齊制度短板,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把林草事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會議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林草事業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我國林草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需要始終堅持并不斷完善。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具有科學理論指導的顯著優勢。堅持高位推動、政府主導,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群眾積極參與的顯著優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具有完整組織體系的顯著優勢。堅持嚴格保護林草資源,具有完善法治體系的顯著優勢。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具有強大發展活力的顯著優勢。堅持接續奮斗、久久為功,具有共同價值追求的顯著優勢。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具有務實開放合作的顯著優勢。
會議要求,新時代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必須以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更加注重解決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加快建章立制,著力構建和完善林草制度體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更加注重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完善制度體系,提升治理效能,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功能,促進多種效益充分發揮。更加注重制度執行和落實,及時將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為法律法規,切實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現場
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著力完善和發展13 個方面的制度。一是國土綠化制度。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堅持森林分類經營,完善森林經營制度體系,加強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建立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制度。二是森林資源保護制度。堅持用嚴格的制度、高效的手段保護發展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三是國有林管理制度。深化國有林區林場改革,建立健全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雙贏的國有林管理體制機制。四是集體林權制度。保持集體林地承包關系長久穩定,健全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放活集體林地經營權,鼓勵各種社會主體參與林權流轉,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五是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強化草原改革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草原保護修復制度,健全草原產權制度,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完善草原資源用途管制制度,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嚴格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促進草原資源可持續利用。六是濕地保護修復制度。認真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及相關管理辦法,加強各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能力建設。七是荒漠化綜合治理制度。認真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區植被保護制度,加強抗旱節水技術研究和應用,完善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獎懲制度。八是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制度。全面落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統一管理、全面保護、系統治理。九是國家公園保護制度。堅持國家公園統一設立、規劃和評估,推動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實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省級政府管理,組建統一管理機構,明確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與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權責。十是資源利用監管制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集約節約、合理高效利用林草資源。完善森林采伐限額、林木采伐許可證制度,實行國有森林、草原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完善野生動物特許獵捕證、狩獵證和野生植物采集證管理制度。鼓勵利用非木質林草資源,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十一是林草法治保障制度。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推動林草領域立法由注重保護管理單一自然資源向注重保護管理整個自然生態系統轉變。堅持立改廢并舉,加強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濕地、天然林保護等重要領域立法。建立全面覆蓋自然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地的林草法律法規體系。十二是林草支持政策制度。建立以林草發展戰略規劃為統領、以專項規劃為支撐的林草規劃體系,構建反映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林草事業。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不斷完善林草國際合作制度。十三是科技和人才支撐制度。加強林草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和政策制度,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優化運行機制。加強林草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

會議現場

會議指出,過去的幾年,我們緊緊抓住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有利契機,積極融入、主動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推進林草事業不斷發揮作用、拓展空間,實現了較大發展,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了重要貢獻。緊緊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機,著力推進林草領域重大改革,林草制度體系逐步完善,林草事業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為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緊緊抓住全社會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契機,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典型選樹、輿論引導,爭取更多力量支持和參與林草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支持、企業投入、群眾參與的林草事業發展新局面。高度重視對外講好中國林草故事,緊緊圍繞服務外交大局,廣泛開展交流合作,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為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會議要求,要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強化責任擔當,敢于迎難而上,推動協調解決,建立完善體制機制,確保林草工作不弱化、不斷檔。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明年要基本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要按照國家公園設立標準,盡快組織編制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和總體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國家公園數量和規模,積極穩妥推進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明年要全面完成國有林區改革任務,基本理順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實現政企、政事、事企、管辦“四分開”,林區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和監管體系更加完善,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融入地方,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職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切實打好生態扶貧關鍵戰役。明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認真研究提出今后生態扶貧政策措施,完善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頂層設計。不斷提升群眾林草收入比重,助力鄉村振興。統籌抓好“十四五”規劃編制。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林草事業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科學提出新目標新任務,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對新修訂的森林法要加大學習宣傳培訓力度,盡快啟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配套制度的制定工作,加大行政執法力度。
會議提出,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年計劃完成造林1.01 億畝、森林撫育1.2 億畝,種草改良草原5194 萬畝,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8.1 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1600 億美元。各級林草部門要持續深化重點改革,深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全面加強資源保護管理,扎實做好森林草原防火等防災減災工作,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面完成國家公園試點任務,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進一步強化法治和政策保障,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努力提升科技支撐和信息化水平,突出抓好黨的建設。
會議圍繞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2020 年工作部署等展開分組討論。河北、福建、湖南、重慶、四川、青海、新疆作典型發言。
2919 年12 月30 日,記者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 年我國造林1.06 億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創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行動,建立首批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26 個。
據介紹,2019 年我國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繼續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治理沙化土地3390 萬畝,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371 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1284.89 萬畝,三北防護林工程營造林874.7 萬畝,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沿海和太行山等重點防護林工程完成年度建設任務444.8 萬畝。森林撫育1.14 億畝,加快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項目穩步實施。
2919 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行動中,加快鄉村綠化和森林城市建設。印發《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開展全國村莊綠化狀況調查,首次評價認定國家森林鄉村7500 多個。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授予28 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96 個城市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9 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11 個省份開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設,形成了跨區域、覆蓋城鄉的森林城市建設體系。完成了古樹名木搶救復壯第一批試點。
全民義務植樹蓬勃開展,成為我國最具創新的全民行動。全民義務植樹網訪問量已突破1608 萬人次,募集捐款資金超過2 億元,發放義務植樹盡責證書突破1000 萬張。“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試點省份達15 個,建立首批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26 個。全國綠化委員會還不斷創新工作機制,與多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圍繞義務植樹、國土綠化開展合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出,2020 年要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深入實施重大生態工程,以治理流域和區域為基本單元,采取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綜合措施,建設穩定健康的以林草植被為主的自然生態系統。堅持森林分類經營,建立健全以森林經營規劃和方案為基礎的資源管理體制。全面開展森林撫育和退化林分修復,完善國家儲備林制度,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木材供給能力。建立城鄉綠化美化一體化制度,統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森林鄉村建設。全年計劃完成造林1.01 億畝、森林撫育1.2 億畝,深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出臺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和進一步推進部門綠化的意見,全面推開“互聯網+義務植樹”。啟動建設一批鄉村綠化美化示范縣,推進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示范建設。全面推進保護古樹名木,完成古樹名木搶救復壯第二批試點。精心籌備,辦好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抓好森林撫育,加快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項目,推進國家儲備林和規模化林場建設。


國有林場改革實現保生態保民生的目標
記者從2919 年12 月30 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我國4855 個國有林場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并通過國家驗收,保生態保民生目標如期實現。到2018 年底,國有林場森林面積較改革前增加了1.7 億畝,森林蓄積量增加了6.1 億立方米。職工年均工資是改革前的3.2 倍,達4.5 萬元。
據介紹,截至2019 年底,國有林場各項改革任務提前完成,國有林場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取得顯著成效。改革實施4 年多來,國有林場每年減少天然林消耗556 萬立方米,占國有林場年采伐量的50%,全國國有林場6.7 億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得到休養生息。累計完成改造國有林場職工危舊房54.5 萬戶,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16 萬富余職工得到安置,多年來職工住房無著落、工資無保障、社保不到位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國有林場改革啟動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改革補助資金158 億元,補助國有林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184 億元。目前,國有林場事業編制數由40 萬精簡到18.9 萬,74%被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21%被定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5%被定為公益性企業。193 所學校、230 個場辦醫院移交屬地管理,理順了667 個代管鄉鎮、村的關系。實現了國有林場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功能定位。
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指出,2020 年是國有林場改革收官之年,要強化問題導向,針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各地整改落實,完成國有林場金融債務化解工作。下一步,要推動國有林場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印發《國有林場管理辦法》《國有林場中長期發展規劃》,開展國有林場場長任期森林資源考核和離任審計,建立職工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綠色林場、科技林場、文化林場、智慧林場建設,做好木材培育、生態旅游和林下經濟等工作,探索良種繁育推廣、營造林新技術、森林可持續經營新模式,弘揚林場精神、傳播生態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全方位、全領域的物聯網管理系統,把國有林場打造成綠色低碳產業基地、林業科技示范基地、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智慧林業應用基地。
2919 年12 月30 日,記者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 年我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 萬公頃。目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 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 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據介紹,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沙漠公園建設,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顯著。2012 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積超過1400 萬公頃,封禁保護面積174 萬公頃。三北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183 平方公里。京津風沙源工程在內蒙古、陜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 條生態防護林帶和成片森林帶。通過多個重點工程建設、多種措施綜合防治,近年我國北方地區每年發生沙塵天氣過程不超過10 次,強度偏弱,次數與強度均低于近20 年同期均值,影響范圍較小。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沙區特色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通過大力發展沙產業、增加生態護林員崗位、加大金融創新扶貧等舉措,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資源基地,初步形成以木材、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戰。據不完全統計,3 年來,北方12 個沙區省份的貧困人口減少了1000 多萬人。新疆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2018 年全區林果種植面積達123 萬公頃,林果業產值達488 億元,林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陜西省建立了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新能源等為主的沙產業體系。
盡管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績,但我國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石漠化面積10 萬平方公里。下一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認真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區植被保護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力度,嚴格管控沙區開發建設活動。抓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抗旱節水技術研究和應用。完善荒漠化沙化監測機制。統籌推進治沙與致富,完善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制度。

我國防沙治沙創造了中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