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 錚

采寫張金來,是好幾位老領導、校友推薦的。他們都說,金來這幾年搞綠化不容易,應該好好寫寫。
張金來的苗圃,在陜西周陵,離咸陽機場很近。不少熟悉他的人,都去他的苗圃看過。
見到張金來,以往的企業家做派蕩然無存。臉色黝黑,雙手粗糙,說話的聲音也低沉了許多。頭銜雖然掛著陜西北林匯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但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現在就是個周陵的播綠人。
周陵,位于陜西咸陽市渭城區,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王之陵和周太公墓的統稱。它是我國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園,被稱為“咸陽八景之一”,還有“小碑林”之譽。
張金來原本在西安城里呼風喚雨,在森工企業界也算是風云人物。1978 年他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后,一路順風順水,在家具行業做得如魚得水。他摯愛林業,牽頭陜西成立了全校第一個省級校友會。他心系母校,這從他給公司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張金來的人生轉折是從2010 年8 月開始的。盛夏,他蘸著火一樣的熱情,與當地簽下了協議,在周陵景區建苗圃基地,直接站在了綠化美化的第一線。從那時起,他的戰場就從長安古城轉到了周陵,一干就是9 個春秋。
9 年前的周陵,除了幾座古墓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滿眼望去都是荒蕪。腳下長得不是雜草,就是棗刺,連車都沒辦法開進去。苗圃環繞周陵景區,占地500 畝,由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一切從零做起。為了綠化周陵,他真的是破釜沉舟。張金來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家具企業,把錢都投在了周陵的綠化和苗圃建設上。
修路、平整土地、修灌渠、打機井,基礎建設的投資像個無底洞。他建設了水利灌溉基礎設施,蓋起了臨時管護房及農具庫房。為了杜絕火災以免殃及保護古墓,他帶著人將廢棄的樹枝深埋在樹下。這無疑又增加了成本。挖下了上千米深的水井,澆地時電機就換了十幾臺。
剛到周陵時,張金來連一間辦公室都沒有。每天早晨6 點開車奔向周陵,交通早高峰之前他就到了地頭。每天晚上七八點鐘打點完手頭的大事小情,他才亮著車燈開車回家。一天到晚,他長在了苗圃里,幾千塊錢買的皮鞋,鞋底子都走穿了。
9 年來,張金來投入資金2000 多萬元,而農民工的工資都是從他自己的腰包里掏出去的。經費捉襟見肘,錢是只出不進。吃了上頓沒下頓,拆東墻補西墻。為了繼續綠化,他賣了自己的一處房產,還把自己現在住的房子抵押了出去。
就是在經濟最拮據的時候,張金來也舍不得賣一棵樹。幾個四川人看到地里長的茁壯的2000 多棵紅葉李,一拍胸脯,“我全都要了”。300 株國槐,每株三四百元,要買苗的人排上了隊。說不動心是假,只要一賣大把的錢就回來了。但很快他就想通了。這里的每棵樹,都是用來綠化周陵的。給多少錢,也不能賣!
這年頭,誰會和錢過不去啊。只是周陵剛剛綠起來,樹一賣,景觀就被破壞了。
9 個春秋過去,周陵古墓四周,如今生長著150余種植物,其中不乏稀有植物品種。紅葉李、大葉女貞、欒樹、國槐、法桐、青桐、楸樹、香花槐、白皮松、油松,紅葉石楠等綠化苗木20 余種、40 萬株。對于這一草一木,張金來了如指掌。因為,這些樹木花草都是在他帶領下,一棵一棵種出來的。
今天的周陵景區成了綠色的海洋。周文王、周武王兩座古陵巋然于苗圃中央。站在周文王陵的臺階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郁郁蔥蔥,樹木蒼翠茂盛,負氧離子含量多得醉人。周陵博物館位于綠地的正南方,館內藏有珍貴歷史文物百余件。這里已經成了重要的文化傳承場所、旅游觀光勝地。
他綠了周陵,周陵也回報了他。雖然飯盒里沒有了大魚大肉,他的身體卻越來越結實。走在親手栽下的樹林里,他感到無比的踏實。既對得起祖先,又福蔭子孫,還有什么比這樣的事業更偉大呢?
9 年間,張金來不斷思考和探索,也走了不少彎路,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的,是綠化周陵的初心。看著越來越綠的周陵,他下定決心提升陵區生態環境,以滿足游園、游學以及研學的需要。經過市場調研、論證、探訪以及座談,他繪制了藍圖,打算將苗圃建設成生態文明教育研學基地。
對現有植物進行銘牌設計制作并懸掛,對主干道進行硬化處理,植物覆蓋區需要增鋪林間步道……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
基礎設施的提升完備后,周陵景區每年可接待5 至8 萬人次。讓更多的人,分享綠化的成果。讓更多的人,受到優美環境的熏陶。對此,張金來充滿了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