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寧
(江蘇南京210012)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牛首山,位于南京市城南中華門外10 公里處,北連翠屏山,南接祖堂山,地跨雨花臺和江寧兩區,屬于寧鎮丘陵西段南支的低山丘陵,主峰海拔242.9米,山雖不高,卻聞名遐邇。
牛首山,以山頂有南北兩峰對峙,狀如牛頭雙犄而得名,當地老百姓稱其為牛頭山,又因“牛頭”不雅,改稱牛首山。《金陵覽古》和《方輿紀要》均對其名由來有記載。又世傳晉室欲立闕,丞相王導指牛頭山為天闕,故名天闕山。牛首山見證著金陵古今的變遷與發展,傳誦著眾多與南京城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留下諸多名勝古跡和歷史遺址,而今作為一處集合歷史傳承、文化交往與現代產業發展交相輝映的綜合性板塊,牛首山在打造江蘇文旅新地標的同時,其國際性文化影響力日益彰顯,文化高地、文旅產業正在悄然崛起,山水資源、歷史稟賦和生態優勢全面彰顯,賦予了更多的時代魅力和科學內涵。
人們常說“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然而“一座牛首山”,何嘗不是“半部南京史”。屹立的牛首山,本身就是一部深沉無言的歷史書。
公元317年,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初建東晉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欲在正南門宣陽門(今中華門)外監理雙闕,以示皇權至尊。丞相王導深知東晉草創,不宜大興土木,于是請晉元帝乘興出宣陽門,南眺牛首,兩峰對峙,十分壯觀,趁機勸喻元帝:“此天闕也,豈煩改作!”元帝欣然打消興建雙闕的念頭,稱牛首山為天闕。
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始建幽棲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早期著名寺廟。
劉宋大明五年,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曾住過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為仙”,辟支被尊稱為“辟支佛”。其住過的山洞也稱“辟支佛洞”,又稱“仙窟洞”“佛窟洞”。《六朝記》載:自朱雀門沿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峰中有石窟,不測淺深,故老相傳云辟支佛所出。梁武帝于下建寺,名曰仙窟山。梁天監二年(503)初,司空徐度在牛首山南建佛窟寺(今宏覺寺)。后來北宋皇祐二年(1050)初,在原佛窟寺處建辟支塔。
唐代,牛首山“與西北之清涼、西南之峨眉并為圣道場地”,是最負盛名的三大佛教名山之一。貞觀十七年(643),被譽為“東夏之達摩”的法融禪師受禪宗四祖道信的點撥,在幽棲寺北巖創立茅茨禪室,授徒傳法,創立牛頭禪宗。牛頭禪是印度禪真正中國化的開始,牛首山也成為中國禪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唐大歷九年(774),又添建宏覺寺塔,民間稱為唐塔。相傳是唐代宗李豫感夢“修峰頂七級浮屠”而建。
五代十國時,安葬南唐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欽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順陵”并稱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位于牛首山南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術趨建康(今南京),岳飛設伏牛頭山大破完顏宗弼,迫退金軍,收復建康。
明宣德八年(1433)四月,著名航海家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明正統年間佛窟寺更名為弘覺寺,屬金陵次大剎,歸大報恩寺所統,為明代南京的八大國寺之一。清時,弘覺寺因避乾隆名諱(弘歷),改名宏覺寺,民國時期宏覺寺又更名為普覺寺。
金陵四十八景之牛首煙嵐
從大石湖看牛首山佛頂宮
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之牛首山保護戰在此展開。
20 世紀90 年代后,與牛首山佛教圣地地位相稱的宗教景觀設施開始進行建設。1993 年,高僧宏成法師決心重建宏覺寺,因感原址多已破壞,將新寺地址選在祖堂山原幽棲寺遺址旁,寺名仍為宏覺寺。2008 年年初,江寧開發區啟動復興牛首山的首期工程:投資近3000 萬元恢復景觀,并建設道路等旅游配套設施。同年7 月,裝有佛頂骨舍利的鐵函,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長干寺地宮出土。2010 年,經宗教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以及佛教和文物界研究同意,確定在牛首山遺址公園里建地宮安奉佛頂骨舍利的意向。2011 年9 月,江寧區政府完成《天闕藏地宮,雙塔出五禪——牛首勝境》創意策劃概念方案,確定了佛頂骨舍利安奉的地點與方式。2014 年8 月13 日,雨花臺區政府完成牛首山北部景區一期工程竣工,建成圣象廣場。2015 年10 月27 日,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供奉大典在南京牛首山隆重舉行,全世界唯一一枚佛頂骨舍利被迎請到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并永久供奉在佛頂宮,牛首山文化旅游區同期落成開園。
與此同時,牛首山所地跨的雨花臺區和江寧區也致力于打造“春牛首”的文化旅游品牌。雨花“春牛首”踏青節和江寧 “春牛首”文化旅游節分別于2000 年和2009年啟動。2019年4 月21日,2019南京·江寧春牛首國際馬拉松賽于4 月21日在牛首山文化旅游區鳴槍開跑。
牛首山山水秀美,風光旖旎,與秦淮河、玄武湖、紫金山并列,同為金陵四大名勝,但自古“春牛首”被列為南京四時景序之首。
“春牛首,秋棲霞”,古風依然。金陵四十八景起自明代萬歷年間。而牛首山成為周亮工編纂的《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中四十景之一后,牛首山才正式進入金陵四十八景。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獨占三景,分別是“牛首煙嵐”——牛首山的景色、“獻花清興”——祖堂山北峰獻花巖的景色和“祖堂振錫”——唐代法融祖師在祖堂山得道,成為佛教南宗第一祖師。明代晚期,太史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圖考詩詠》記載了“牛首煙巒”等景,并有唱和律詩。
2005 年、2012 年的“新金陵四十八景”大型城市之美推選活動,牛首山都位列其中。
如今,走進牛首山,遠遠便看到山上有佛塔高聳,而主峰西南側則坐落著一座寺院——佛頂寺。佛頂寺坐西朝東,整體建筑依山造勢,素靜的仿唐建筑,中軸對稱的木質結構端莊清秀、古色古香。佛頂寺共有殿堂七座,外有僧寮、齋堂等建筑。牛首山作為佛頂骨舍利長期供奉地,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中外游客。
牛首山南有佛頂宮,北有圣象廣場,分別位于江寧區和雨花臺區。牛首山之南山上高聳的佛塔名佛頂塔,是牛首山佛頂圣境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與佛頂寺一樣也是一座唐代風格的建筑。佛頂塔造型宏偉,盡顯唐風古韻,與明代弘覺寺塔相為呼應,重現歷史上牛首山“雙塔”的恢弘格局。圣象廣場作為牛首山北坡最重要的景點,東西長約100 米,南北寬約64米,總面積約4800平方米,廣場周圍12 座圣象矗立,氣勢宏偉,威嚴肅穆,從高空俯瞰,廣場整個呈現一棵大菩提的形狀。單只圣象身披花團錦鋪,以念珠、響鈴、玉帶為飾,貼有金箔的圣象加經幢(佛經或佛像書刻寫在石柱上)高達12.9米。圣象上方馱有高8.9米的六角經幢,經幢六面刻有世界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代表性經典。經幢以蓮花須彌座鋪地,用寶塔亭蓋柱頭,并同用金箔包裹,與象身交相呼應。
歷史上的牛首山是中國佛教名山,佛禪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是牛頭宗的祖庭,是佛教牛頭禪宗的開教處和發祥地,而且是佛教圣地。
牛首山有寺院始于南朝,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集中之地,也是唐代最負盛名的三大道場之一。千百年間數次毀于戰亂,又數次復興。曾經終年梵音繚繞,四季香火不絕,善男信女紛至沓來,拜佛祈福。
南朝梁代高僧寶志和尚曾對梁武帝說,文殊菩薩的夏宮在五臺山,冬宮在牛首山。文殊菩薩是諸佛之母,后來化作釋迦牟尼的左脅持。
牛首山佛教興盛,更得益于法融禪師在此創立的牛頭禪宗。牛頭禪宗古稱“江表牛頭”,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七年(643),法融出禪關,開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創立茅茨禪室,授徒傳法。數年之中,息心之眾有百余人。法門逐漸興盛,其禪法系統被稱為牛頭禪。牛頭禪相傳六代后,至唐末漸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從天臺山禪林寺僧俺然處受牛頭禪法。牛頭禪在理論上強調“一切皆空”“本來無事”;修行上重視禪坐,希望通過禪定能達到“喪己忘情”的境界。牛頭禪是印度禪真正中國化的開始,而牛首山也成為中國禪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座見證中國佛教發展的千古名山。
牛首山在南京的南郊,與東郊的紫金山遙相對峙,是控扼南京古城的戰略要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牛首山主峰標高約二百米,左右兩側分別是熊山、尖山,自南京通往杭州的公路便從熊山跟牛首山、尖山之間穿行而過。
《宋史·岳飛傳》記載:金人再攻常州,飛四戰皆捷。尾襲于鎮江東,又捷。戰于清水亭,又大捷,橫尸十五里。兀術趨建康,飛設伏牛頭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兀術次龍灣,飛以騎三百、步兵二千馳至新城,大破之。兀術奔淮西,遂復建康。
根據抗戰史料記載,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開始后,日軍的飛機開始空襲南京。在南京保衛戰前夕,中國政府和軍隊將京滬杭一帶劃分為京滬、滬杭和南京三個防御地區。南京外圍陣地選定烏龍山、棲霞山、青龍山、淳化鎮、牛首山、大勝關一線,兩翼依托長江天塹,形成一個弧形陣地。
由于牛首山地區群山雄列,其東南地區羊山、祖堂山和隱龍山依次排列,其東北地區將軍山、翠屏山、韓府山群嶺逶迤,其西北方向則有岱山遙相呼應,形成南京保衛戰外圍陣地的重要屏障。據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孫宅巍的《南京保衛戰史》介紹,1937年牛首山保衛戰是南京保衛戰中發生在外圍陣地的一次重要戰斗。牛首山保衛戰參戰雙方,中方是中國軍隊74 軍58師,日軍則是第114 師團、第6 師團。12 月1 日,江陰要塞失守。4 日,日軍完成了對南京東面的包圍。南京的第一道防線江寧、牛首山、淳化、湯山、龍潭之線已暴露在敵軍面前。1937年12 月7日,日軍從早晨到晚上,以陸空協同優勢,向牛首山陣地發動持續猛攻。第74軍58師死守山前高地,斃傷日軍300 余人。12 月8日,日軍第6 師團對牛首山的第74 軍第58師開始攻擊。隨后日軍飛機飛臨上空進行轟擊。當天夜里,雙方繼續激戰,日軍以40 多輛戰車為先導,向將軍山猛撲,被中國軍隊擊毀6 輛,日軍迅速后退。12 月9日,由于58師與右側的第88師過早撤退,日軍一部進占大勝關,牛首山陣地形成孤立,58師奉命撤退。經過2 天1夜的戰斗,中國軍隊的主要陣地工事都被日軍的炮火和航空兵摧毀,連日血戰后的58師死傷慘重。有位吳姓營長通過第51師防線,對時任第306 團團長邱維達說:“牛首山防線已被突破,部隊損失嚴重,被打得七零八落,我只帶一個連沖出來。”
詩詞之美,出于山水。“金陵諸名勝甲江南,而世傳牛首為最。”由此可見,金陵之美,牛首當最。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名人大家、文人雅士慕名而來,不計其數的牛首詩詞從此吟唱,訴說著牛首之韻之美。明代《牛首山志》記載:“由冬入春,則云日以后便多游客,自試燈至清明,無一日無至牛(首)山者。”尤其是“春牛首”的景致與美好,讓人游目騁懷,暢敘幽情。清明前后,江南草長、鶯歌燕舞,牛首山更是漫山花開,姹紫嫣紅,每年一度的浴佛節熱鬧非凡,善男信女云集牛首,金陵百姓傾城出游,踏青朝拜。劉禹錫、徐鉉、王安石、范成大、楊萬里、朱元璋、湯顯祖、孔尚任、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弘歷、于右任等都曾登踏牛首群山寺廟。牛首群峰、廟宇殿堂,山水之間,不僅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更讓他們不吝筆墨和辭藻,各顯神韻,一展風采,視牛首山為“世間勝地”“天上瑤池”“世外桃源”,記載了牛首山的大好春光與秀麗山水,為牛首山增色加分不少。
唐代詩人韋莊有《游牛首山》:“牛首見鶴林,梯徑繞幽岑。春光浮山外,天河宿殿陰。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北宋名相王安石所作七律《金陵懷古》首聯即以“地勢東回萬里江,云間天闕古來雙”稱頌金陵山川形勢。
明代唐景虞《來牛山賦》:“名山突兀雙峰秀,仙侶躋板望轉賒。神定恍然塵世隔,頓令心地亦無遮。”
明代戶兵尚書夏原吉詩云:“山寺迢迢一徑微,山中景趣世應稀。”
明代弘治年間南京工部侍郎沈暉詩云:“云開鷲嶺瞻雙闕,花滿瑤臺醉八仙。”
明代上元詩人周暉詩云:“客來幽徑回,疑是武陵川。”
明代溧水詩人武晌在《過三茅行宮與三際上人談禪》一詩中吟出“江左名山此天闕,卻從福地見丹光”。
清代詩人周寶偀游牛首山后,留戀于山景古寺,不忍離去,他在《牛首山》一詩中深情吟道:“我欲來棲隱,于此筑草堂。”
清代乾隆對牛首山情有獨鐘。不僅賦詩《牛首山》,稱頌牛首山“盡得江山秀,況逢花草香”。同時在文伯仁《金陵十八景》畫作上連題三首詩句。其一:“石闕誠如天闕披,但司馬未足當之。峣峰對峙青云表,詄蕩銘辭緬陸倕。”其二:“欲因立闕指牛頭,桌識由來自不侔。桓彝渡江期管仲,斯人豈祇尚風流。”其三:“黃道隆崇雙闕開,牛頭自古迥崔嵬。南朝都會無逾是,卻幾家曾久此哉。”
“金陵多佳山,牛首為最”。在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清明時節,一定要去牛首山踏青。
牛首山天工造化,自然景色極佳。明清年間,牛首山遍種桃樹。三月一到,茂林修竹,桃花爭艷,又有大量潔白的繡球花點綴其間,美不勝言。黃昏時分,暮色蒼茫,云蒸霞蔚,牛首煙嵐,令人沉醉。清明時節,牛首山風景宜人,花枝招展。當時南京人傾城踏青,觀花賞景,盛況非比尋常節慶可比。
清代乾隆年間“牛首煙嵐”更是躍然紙上,列入金陵四十八景。“牛首煙嵐”就是高度概括了牛首山春之美。至今,牛首山仍然留存著諸多較為完好的很多歷史遺跡,如岳飛抗金故壘、摩崖石刻、弘覺寺塔、鄭和文化園等,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緬懷憑吊。
過去每年春天一到,牛首山麓便熱鬧起來。城里人和當地人一起,漫步牛首山,踏青,賞花,放風箏,感受春天的美好。
提及牛首山的踏青活動,“春牛首”是金陵南郊旅游最大的品牌。“春游登牛首”。從2000 年3月開始,雨花臺區推出首屆雨花“春牛首”踏青節,至今已經有20余個年頭,而江寧“春牛首”文化節稍晚一點登場亮相。但兩區圍繞“春牛首”主題,不僅在傳統旅游上做足文章,而且在特色生態資源、歷史文化挖掘上也動足了腦筋。
牛首山北坡的圣象廣場
這不僅是因為“春牛首”歷史文化品牌的重要性,更是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性,更重要的是“到了金陵城,一定登牛首” 的歷史使然。
今天,牛首山及其周邊的將軍山、韓府山、祖堂山、岱山、東西天幕嶺、隱龍山等山脈近30 平方公里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桃李滿枝,杜鵑爭艷,松竹掩映,滿山青翠,徜徉于花海綠林之中,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俯仰之間,心曠神怡,是美麗古都南京難得的一片“世外桃源”。
登上牛首,放眼四周,南京人耳熟能詳的“春牛首”已進入新時代。這里不僅可以看到中國(南京)軟件谷、雨花臺高新區、板橋新城、科技創新城、雨花臺區“互聯網+”創星小鎮的快速崛起,更將南京市江寧區正在加速打造的超級文旅綜合體特色小鎮、南京城市會客廳、江蘇文旅新地標、中國文旅小鎮新典范——金陵小鎮盡收眼底。
山北圣象廣場,山南佛頂宮,山上弘覺寺,寺中七層八面佛塔,登上塔頂,“一覽眾山小”,遠處峰巒起伏,村莊田地,河流云霧,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走進牛首山,還可以撿拾那些散落在牛首山的“歷史遺珠”。
幽棲寺。1937年12 月日軍侵占南京后,不僅屠殺手無村鐵的中國百姓,而且無情摧殘文化古跡。日軍公然縱火焚毀牛首山滿山古寺,始建于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的幽棲寺及文殊洞、觀音洞等文化古跡毀于戰火。
鄭和墓。位于牛首山的西南片。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中國可謂婦孺皆知。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原名馬三寶,回族,昆明人,在靖難之變中為朱棣立下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間七次遠洋,卒于宣德八年歸國途中,賜葬牛首山。鄭和墓景區分墓園(神道、牌坊、碑亭、墓塚)、陳列館和鄭和湖三部分。陳列館內有寶船模型、鄭和航海路線、鄭和大事年表、鄭和塑像等;墓塚按伊斯蘭風格修建,呈“回”字形,墓前臺階四組7層28級,寓意鄭和7次下西洋,歷時28年,每年鄭和忌日都有全國各地的伊斯蘭教徒來此朝拜。
抗金故壘。位于牛首山及韓府山山脊處,是岳飛大戰牛首山時用赤褐色石塊壘成的圍墻,圍墻底寬50 厘米,高約1.5 米,蜿蜒起伏,高低錯落。這段“故壘”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岳飛大戰牛首山時留下的遺跡。后來,太平天國與清軍作戰時也曾加以利用。岳飛大戰牛首山,距今已有近900 年了。至今,這里還保留有一段200 米長的石壘遺址。
宏覺寺。位于江寧區東善橋鎮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監二年(503)。宏覺寺背依牛首山,面對云臺山,左右群山環抱,地理位置絕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區最大的地下宮殿——南唐二陵。宏覺寺是金陵名剎,為南朝天監年間的司空徐度所建。唐代曾改名長樂寺,南唐后主李煜時又改名為弘覺寺,明正統年間(1436—1449)改名“宏覺寺”,為明代南京的八大國寺之一。
佛頂宮全景
弘覺寺塔。位于牛首山東峰南坡,海拔標高180.50米,始建于唐大歷九年(774),塔因寺得名。相傳是唐代宗李豫為“感夢而筑”,后毀,現塔身是明初重建。塔高約40 米,磚砌七層八面,每面有壺門一座,小窗兩扇,雕木飛檐,造型典雅,風格古樸。弘覺寺塔是南京現存最雄偉的磚制仿木結構樓閣式古塔。
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東峰舍身崖,又名兜率崖。離弘覺寺塔百米處的感應泉旁。石刻分佛像和題刻。佛像分別雕刻在5 個佛龕內,各龕內所雕刻數目不等,多則75 尊,少則1尊,共計129尊。在“幾”字形石壁正中一龕里,雕刻有釋迦牟尼像,像高約1.78米,袒右肩,趺坐于蓮花座上。在左龕的下部石壁上,另鑿一小龕,內鑿高約半米的彌勒佛像1尊。題刻多在佛像周圍。在釋迦牟尼龕房,刻有敕賜宏覺寺四至的全文。中間一段在鑿窟時即已毀去,其余文字已模糊不清,僅能看出上款為“永樂元年……”等字樣。在彌勒佛龕旁刻有“大明成化元年歲次乙酉五月五日,真定成造彌勒佛一尊永遠供奉”的題記,壁上還刻有梵字四處,另有明景泰元年(1450)題《感應泉詩》一首。1992 年,牛首山摩崖石刻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段石岡。位于牛首山東南山麓普覺寺旁。“山環水抱聚靈氣,天人合一普覺寺。”清《同治上江兩縣志》稱:“韓府山東有斷石崗。”宋《景定建康志》引《丹陽記》云:“巖山東道有大石,長一丈,刻勒銘題,贊吳功德,孫皓所建也。”此碑就是天下聞名的《天發神讖碑》,其后斷為三段,因以名崗,近崗之村亦以崗名村。后來村分上斷石和下斷石兩村。
龍泉寺。與牛首山相對,位于將軍山與斷臂崖合抱處的峽谷深處,因寺門內左側的龍泉而得名,距今有1000 多年歷史,始建于唐代。《金陵梵剎志》載:“北去聚寶門三十五里,舊名龍泉寺,唐鶴林素禪師說法處。”唐代以前,這里人跡罕至,鶴林素禪師在此結廬為庵并設壇講經說法,龍泉寺一時香火旺盛,遠近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