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無錫市志(1986—2005)》"/>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鄭云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上海200433)
提 要:《無錫市志(1986—2005)》是1995年版《無錫市志》的續志,翔實記載1986—2005年間的無錫市情。體例在前志基礎繼承創新,內容銜接緊密,體裁運用規范,突出時代特點與地方特色,編纂實踐對于市志續修具有借鑒意義。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首輪各級志書陸續出版,啟動了第二輪方志編修。第二輪修志主體是續修,此外有少量的重修,個別的增修,以及部分的新修、創修。除新修、創修者外,無論續修、重修,還是增修,都不能脫離之前所編修的方志,對于續修志書而言,前志尤為重要。任何一部續志,都是以前志為基礎,脫離前志內容,續修亦無從談起。
《無錫市志(1986—2005)》(以下簡稱《續志》)是《無錫市志》(以下簡稱《前志》) 的續修志書。《續志》從2006年2月啟動編修到2015年7月出版,前后歷時9年多。全志共4冊,45卷500多萬字,內容涵蓋政區地理、城鄉建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和領域,突出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是一部特點鮮明的精品良志。《續志》“凡例”稱:“本志上限與前志銜接,為1986年,建置沿革、山水、姓氏望族家譜、雜記、補遺等內容有所追溯、補記。下限斷至2005年,彩頁部分下限延至2010年。本志記述范圍為無錫市行政區域,以市區為主。”即主要記述1986~2005年間無錫市區的發展變遷狀況。
修志就是用志書體例記載地情,無論何時修志,志書的主體體例不會改變,但記載的客體地情總在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為適應變化了的地情就必然對志書的體例做必要的調整和完善,即是對志書體例的繼承與創新。《續志》“凡例”稱:“本志遵守以類系事、橫排豎寫的原則,卷目設置按事物的屬性分類編排,力求科學歸類與社會分工相結合;以時間順序記述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主體卷下設章、節,節下視需要設目、子目。卷下設概述。”
《前志》采用章節體,分卷、章、節、目四級,除總述、大事記、編纂始末外,主體設59卷。《續志》的體例結構在繼承《前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使其更為完善,仍為卷、章、節、目四級,共計45卷,加上不列入序列的專記、雜記、勘誤補遺。《續志》對《前志》的篇目進行了優化調整:
一是新增。新增“特記”,以突出重要事件與事物;新增“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 開發”,以突出經濟體制改革與改革開放成就;新增“民營經濟”,以突出發展迅猛的民營經濟;新增“精神文明創建”“社會生活”“社會保障”“姓氏、望族、家譜”等卷,以強化社會文化部類記述;新增“前志勘誤補遺”,為續志所必備;新增“索引”,以方便檢索。共計新增8卷和2個卷外(特記、索引),從所新增卷目中可以看出,《續志》既增加了經濟部類的記述,又增加了社會文化部類的內容。二是更名。將部分卷更名,比《前志》卷名更富深意。將原“建置區劃”改為“政區”,“建置區劃”只是作為一章,增設“邊界”等內容。將原“自然環境”改為“環境”,增設“山水”,突出無錫山水名城特色;將原“城市建設”中的“環境保護”以及“科學”中的“氣象預測、防震減災”移至“環境”卷中。將“郵政電信”改為新的一卷“郵政 電信 信息化建設”;將“勞動”改為“人力資源”,將原“人事管理”等移此卷;將原“農業”改為“農村 農業 農民”,即“三農”,擴展了內容;將原“商業飲食服務業”改為“商業服務業”,包含對外經濟貿易的內容;將原“建筑”改為“房地產建筑業”,從“城市建設”中分出“房地產”與原“建筑”合并。三是歸并。將“勝跡”與“旅游”歸并為“勝景 旅游”一卷;將“紡織、絲綢、電子、機械、輕工、冶金、煤炭、化學醫藥、建材、電力”等10卷合并為“工業”一卷;將“對外經濟貿易”并入“商業”;將“計劃 統計”與“工商管理”并入“綜合經濟管理”;將“外事僑務”并入“政府”;將“風俗、方言、宗教”并入“社會生活”。共歸并18卷。四是微調。保留或基本不動的卷目有人口、城鄉建設、水利、交通、經濟綜述、鄉鎮工業、中共、人大、政府、政協、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團體、政法(原公安司法)、軍事、科學、教育、衛生、體育、文化、新聞傳媒、史志檔案(原檔案方志)、人物、市(縣)區概況等23卷,占《前志》的40%左右,表明大部分有調整與變動。有的即使卷目相同,但仍是特色,而單獨設置的,如“鄉鎮工業”卷,主要反映實行體制改革前后的鄉鎮工業發展情況;“水利”卷,因無錫城市水利發達,而讓水利與農業分離。五是拆分。從原“文化”中分出“文博”“圖書著述”2卷。六是刪減。因調整或已不再設而刪減的有“工業經濟綜述”“商業經濟綜述”“糧食業”“中國國民黨卷及其他黨派”,共4卷。
在內容記述方面,《續志》采用略記、追記、復記和補記的方法處理與前志的關系,但在具體問題處理上又作了靈活變通的一些處理。
一是對下轄市(縣)區的內容采用略記。將《前志》中的第二卷“區縣概況”改為“市(縣)區概況”,并移至第四十五卷,從地理人口、城鄉建設、區鎮經濟、工商業、農業 水利、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社會事業、綜合治理、社區建設、人民生活等11個方面,略記無錫市下轄江陰、錫山市、宜興3個縣級市和錫山、惠山、濱湖、崇安、南長、北塘、新區7個區的主要內容。這樣設計準確地把握了市志的屬性與內涵,總體上達到了詳市區略屬縣(市)的協調統一。
二是對《前志》內容作擇要式的復記。《前志》已記述的基本地情,《續志》擇要酌情復記。《續志》卷首專門“歷史概略”采用復記的方式,對前志所記無錫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以及轄區自然、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狀況簡單勾勒概括。而“大事記”緊接前志的下限,從1986年寫起,與《前志》一脈相承。
三是適度追述《前志》限內概況,接續記載《續志》限內情況。如《前志》下限為1985年,而《續志》第三十七卷“史志 檔案”載:“1980年9月,無錫市恢復和建立地方志、黨史、檔案工作部門。80年代,組織開展中共無錫黨史和地方志編纂工作。各市(縣)、區、鄉鎮(街道),市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相繼編纂各類史志……各市(縣)、區及各部門、單位相繼建立檔案館(室),建立形成檔案工作網絡和專兼職檔案管理隊伍……”接著記述1986年以后的情況,這種方法在《續志》中使用比較普遍。
四是對《前志》未記的內容追溯發端。《續志》雖然斷限為1986年至2005年,然而對于《前志》未記的內容,采用追記發端的方法,以實現統合古今。如第四十三卷“姓氏 望族 家譜”中“概述”載:“2005年末,無錫市區共有姓氏993個,其中單姓970個、復姓23個,人口分別為2347311人、1147人。無錫望族自泰伯奔吳始起。吳姓從泰伯至夫差,世澤600余年。吳亡后,泰伯后人流散各地,但在無錫仍然是大族。泰伯之后從中衍生吳氏宗親的12個姓。吳亡,越盡有其地,勾踐之后裔成為顧姓,也是無錫大姓……宋代有李、尤、張等姓,元代有強、倪等姓,明代有秦、顧、鄒、安、華、孫、談、高等姓,清代有嵇、楊、徐、薛等姓,民國有榮、唐、周、沈、蔡、陸、錢等姓……新興的實業家大都成為新的望族,而以科技、教育、文化成名的世家也不在少數。自宋代始,無錫就有編修家譜的傳統,代代相傳。清代晚期、民國時期尤盛。新中國成立后一度中斷。80年代后,民間又自發恢復編纂家譜。無錫圖書館和民間都收藏大量舊家譜與新編家譜。無錫市區柏某自80年代起收藏家譜,達130個姓氏、8000多冊。”這樣追溯無錫歷史上的姓氏、望族、家譜情況。
五是直接承接《前志》記述,內容上相對接。如第七卷“交通”載:“1986年,無錫市有管養公路1025.3公里、內河航道1655.97公里、民用航空線兩條。無錫火車站發送旅客812萬人次,運輸貨物143萬噸。全市全年完成客運量5385.59萬人次、貨運量6359.1萬噸、港口吞吐量1492.21萬噸。”第二十八卷“政法”載:“1986年后,全市各級政法機關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全局性重點工作,打擊敵對勢力,懲治犯罪,保護人民,服務和保障大局,促進改革開放和發展,實行黨政領導責任制和工作目標責任制,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兩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與《前志》所記1985年的有關內容相連接。
六是補記《前志》遺漏。《前志》遺漏的重要內容,《續志》力求在相關章節中補記,或在志后設專文補遺。如第四十四卷“人物”的記述,采用接續前志、補記等方法,處理與前志相銜接的關系,但也并非是簡單的銜接。其中,“人物傳略”涉及上限以前的人物有20名,以卒年為序,上起清咸豐三年(1853),下迄1987年,均為前志未收錄的人物,以為前志之補遺。《續志》在“前志勘誤補遺”中設“侵華日軍在無錫的罪行”“幫會、會道門”“新中國成立后重大歷史事件”“增補人物”等四節內容。
《續志》“凡例”稱:“本志以述、記、志、傳、圖、表、錄為表述形式,語體文記述。”卷末設有“索引”,實際體裁與《地方志質量規定》的體裁為“述、記、志、傳、圖、表、錄、索引”八種相一致,即體裁運用具有規范性。
一是述體運用完善。為增強志書記述的綜合性,新方志一般均在卷首設置概述。概述篇的創立者董一博曾說:一篇好概述,當為志書增色五成以上。概述是志書的“窗口”,是志書最為重要的一篇。如《續志》“總述”采用提煉式寫法,在綜述地情的基礎上,重點以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激流勇進、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創新突破、在城市特質的傳承中奮發前行三個板塊,高度凝練了無錫各方面的成就與成功經驗,展現了“無錫這顆璀璨的太湖明珠”的良好形象。現在相當多的第二輪志書卷、章均有無題述(小序),然卷與章無題述(小序)間的簡單重復時有所見,且篇幅長短不一。《續志》僅于卷首設無題述,每卷無題述篇幅大體相近,多控制在400—600字,除橫通各目、勾勒本卷內容變化概括外,多提示2005年下限年的狀況,有些還作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或總結。如第三十八卷“圖書 著述”的“概述”:“至2005年,除新區外,各市(縣)、區都有圖書館。無錫市、江陰市、宜興市圖書館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北塘區圖書館為國家二級圖書館,其余均為國家三級圖書館。各鄉鎮圖書館大都有萬冊以上藏書,被撤并鄉鎮的圖書館大都以社區圖書館的形式保留。無錫市城鄉圖書館逐步形成館網。全市各級圖書館開展形式多樣的讀者服務活動和讀書活動。”
無錫市民中心
二是圖、表運用得當。圖、表是志書均采用的體裁,其優勢在于能彌補文字記述的某些不足,增加版式的美感,豐富信息量,提高資料性。然而,如果圖表與文字的比例失當,或放置的位置不合適,效果有可能適得其反。《續志》地圖繼承《前志》地圖的規范,圖上設有圖例、比例尺、審圖號等標志。創新之處是圖照根據需要隨文設置,作為文字的佐證。《續志》圖照分卷首彩圖與文中插圖兩種形式,卷首彩圖120余幅,彩頁部分敘事下限延至2010年,便于讀者了解無錫近年來發展情況。如第四卷“勝景 旅游”,插入“黿頭渚‘橫云’和‘包孕吳越’石刻”等34幅照片。志書中“表”也是隨文設置,如“1986~2005年無錫市港澳臺和國際旅游接待情況表”等3份表。這些表格對正文均起補充作用,文字敘述與表相得益彰。
三是其他體裁靈活使用。1.記體。《續志》“大事記”為編年斷代體,按年月為序,記斷限內1986~2005年區境內大事,年均30余條左右;另設“特記”“專記”“雜記”。2.志體。志體由分志構成,按照橫排門類、縱述史實的志規,《續志》設45卷,為志書之主體。3.傳體。主要是“人物傳”,列265個人物傳記。4.錄體。除卷末“附錄”外,隨文設置“小目錄”,旨在全面展現情況。5.索引。《續志》設卷末“索引”,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和言序排列,方便讀志用志,提升志書的學術價值。
從體裁上考察,《續志》繼承《前志》述、記、志、傳、圖、表、錄七種體裁,并增設索引,以志為主,運用規范,為全面系統記載無錫市情提供了科學載體。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的規定》要求:“全面真實地反映當地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地方志書質量規定》要求:“記述社會主義時期的內容,應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風貌,全面反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程和成績。”因此,集中記載改革開放以來無錫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是《續志》的首要任務。
一是突出時代特點。《續志》所反映的記載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無錫社會急劇變化的20年,也是經濟社會大發展的20年。無錫最重要的特征是通過爭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兩個率先”,至2005年初步實現了基本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此《續志》在“特記”中設立“無錫市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和“無錫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在全省、長三角洲、全國位次”兩節記述無錫基本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20世紀90年代起,無錫市啟動信息化建設,因此《續志》第八卷設“信息化建設”專章,記錄無錫市發展信息化產業,開展網絡寬帶化和信息化小區建設,相繼實施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四大上網工程。進入21世紀,無錫市假日休閑經濟和黃金周消費持續走熱,物流、中介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綠色保健、品牌時尚、電子數碼類商品以及汽車、家居用品、裝潢材料成為消費熱點,電子商務初露端倪。所以《續志》第十七卷設“商貿服務業”“現代服務業”詳加記述。1992年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南京公司無錫倉庫最早嘗試發展現代物流業。《續志》設“物流業”專章反映無錫邁進物流時代。《續志》所囊括的時間段正是一個改革轉型的歷史時期。為全面反映無錫市改革開放的主要成績,《續志》專設“經濟體制改革”“開發 開放”兩卷,并放在較前位置。改革涉及各行各業,因此在有關卷目中都有所體現,如“政府”卷中設“行政事業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卷中設“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教育”卷中設“教育改革”,“衛生”卷中設“衛生管理與改革”等。“三農”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軟肋”。《續志》中若只寫農業,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反映黨的“三農”政策,于是將《前志》的“農業”改為“農村 農業 農民”,旨在突出“三農”問題。
靈山勝境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續志》首設“特記”,從無錫市樹、市花、城市精神、榮譽、小康社會目標、在全國位次等6個有關無錫“臉面”的內容進行記述,讓讀者對這座古今輝映、精致優美的城市個性有深刻印象。無錫是山水交輝的城市,《續志》“環境”中設“山水”,反映無錫優美的地理環境。無錫是風景旅游城市,《前志》中分設“勝跡”“旅游”兩卷,《續志》合并為“勝景 旅游”一卷,補充了新增景點,排列的位置相對靠前。無錫市是工業發達城市,但事實上傳統工業多、國有企業多、中小企業多,《續志》調整《前志》按照行業一一立卷的模式,統一合并為“工業”,有選擇性地為各工業門類分章記述。無錫市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為充分展現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以集體經濟為主的鄉鎮企業所有制結構、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等特點,《續志》依然設“鄉鎮工業”,全面記述被鄧小平譽為“異軍突起”、飛躍發展的蘇南鄉鎮工業,以集體經濟為主的經營體制,被譽為對中國改革開放產生重大示范作用的“蘇南模式”。無錫市是吳文化發源地,《前志》中沒有記載,《續志》在“文化”中設“吳文化研究”專章,全面記述了吳文化研究的主要機構、學術活動、重要成果。同時,又設“無錫太湖博覽會”“重大節慶活動”等專記,集中展現獨具特色的無錫民間文化藝術。
三是突出社會文化。《前志》也較重視無錫特色的記載,但經濟部類明顯多于社會文化部類;《續志》則“雙軌并行”,對無錫經濟與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皆予以較多的體現。如《續志》更加突出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僅其中“環保”一章,就從環境質量、環境監測、太湖綜合整治、工業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等12個方面,詳細記述了改革開放后20年間無錫市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環境保護的史實。《續志》“人物”卷篇幅沒有因斷限年代短而減少。《前志》從古代至1985年列人物傳282個,《續志》20年間列265人,標準并不降低。《前志》漏載人物中被列傳的有67人,載入“補遺”中。此外,還增加“人物簡介”100人,“人物表”的內容也有增加。《續志》中“方言”承續《前志》內容,著重分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梳理了無錫的方言變異,專設《方言通用本字考核表》用國際音標標注。在新增“社會 生活”卷中記錄無錫的民俗民情、無錫特產、軼聞掌故等內容進一步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此外,《續志》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如第二十二卷“中共無錫市地方組織”中“民族宗教事務管理”節與第三十九卷“社會 生活”中“宗教”章的內容可以合并;第二十七卷“社會團體”與第四十一卷“民政社會事務管理”中“民間組織管理”的界定與區分;“凡例”中“新中國”一詞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更好;“索引”還可增設圖、表索引;“人物傳”章中缺部分傳主肖像。
綜上所述,《無錫市志(1986—2005)》在首部《無錫市志》基礎上,對方志體例繼承創新;資料全面、系統,具有存史、資政、教化、宣傳、學術等價值功能;編纂實踐中所形成的適度上溯,在《前志》基礎上對市情增、刪、補,詳市區略屬縣,對于志書續修,尤其是市志續修具有借鑒意義。其缺失與問題應引起修志者的關注,以強化志書精品意識,提升續修志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