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云翱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23)
江蘇因瀕海擁江跨淮的優越自然條件、悠久持續的歷史開發進程、多次南北移民與文化融合以及崇文重教的地域優良傳統等,培育出瑰麗多樣的地方文化,自古有“魚米之鄉”“錦繡江南”之美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套《江蘇地方文化史》分別以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常州、揚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鎮江、泰州、宿遷13個設區市行政區劃為范圍,系統反映了各市地方文化發展歷程和特色文化成就,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以不同城市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豐厚內涵和各自特質。當然,僅從各個城市角度進行文化的展現,對于理解江蘇文化的總體面貌似乎有管中窺豹之憾,為此,有必要從江蘇歷史文化整體發展的歷時性、空間性和結構性層面,分析、揭示江蘇地方文化的運動過程、主要創造和多樣共生的特色及其對中華文化的重大貢獻。
“江蘇省”的正式出現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至今不過350 多年,但是以今天的省域為空間基礎,回溯其開發歷史,則可以說,江蘇地方文化和中國所有省區一樣,有萬年以上的發展過程和文化創造,取得了輝煌文化成就。
距今10000—5000年前間,江蘇淮河流域產生了順山集文化、龍虬莊文化、青蓮崗文化,寧鎮區域有北陰陽營文化、薛城文化,環太湖地區有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稍后,南起太湖一帶、北至阜寧有良渚文化;淮河以北則先后有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從考古資料看,此時江蘇地方文化北接魯、南連浙的特征較為明顯。
夏、商時(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 世紀),江蘇境內長江以北地區分布有岳石文化,太湖平原有馬橋文化,寧鎮地域有點將臺—湖熟文化,吳文化正是在點將臺—湖熟文化基礎上逐漸形成。這三大文化圈中,岳石文化源自今山東,屬“東夷”文化,進入商代,受中原商文化強烈影響。西周有東夷中的徐夷建立的徐國崛起于淮北,為此,西周江蘇黃淮地區的文化可視之為“徐、淮夷文化圈”。
春秋時,今蘇南和蘇中是吳文化中心,春秋晚期吳國強盛,把統治地域從蘇中推及淮北。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越國遷都到原吳國都城,推動了先秦吳、越文化融合。公元前334 年,越國又被長江中游的楚國所滅,楚文化全面進入今江蘇,使江蘇成為長江流域楚文化最后重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集權統一王朝,推行郡縣制,今江蘇江北之地為泗水、東海和瑯邪郡地,江南為鄣郡和會稽郡地。但只有會稽郡郡治(今蘇州)設于今江蘇境內,說明蘇州繼承了原越國都城名稱和行政區遺產。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反秦力量紛起,在今江蘇境內,先是項羽滅秦后建都彭城(今徐州),自立為西楚霸王,后有劉邦爭得天下,建立漢朝(前206)。西漢郡、國并行,江蘇設有吳、楚等封國及會稽郡等。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吳國都廣陵(今揚州)。漢景帝時改吳國為江都國。漢武帝時,諸侯王封地縮小,改江都國為廣陵郡,再改封為廣陵國。
秦漢江蘇地區的民族融合基本完成,江蘇各地域文化已是漢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今徐州為中心的楚漢文化是江蘇境內最顯赫的文化。劉邦及其謀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淵源,決定了漢代文化是對楚文化和秦文化的雙重繼承和揚棄,也是一次新的大國文明的構建和漢民族成為主體的新型文化創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東漢晚期的國家動亂和分裂,造成人口遷徙損耗和中原城市相對衰弱。同時,整個國家宏觀格局重新調整,使江蘇不同區域的城市地位發生較大變化,變化最大的是在今江蘇境內出現第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使原本默默無聞的“秣陵”(今南京)一躍而躋身都城行列,城市影響力迅速覆蓋南方大部分地區,“金陵文化”從原生吳文化體系中脫穎而出,擁有了全國性地位。西晉晚期,中原戰亂,衣冠南下,北方精英和大量人口大規模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大量北方移民到達江蘇沿江地帶,影響了江蘇境內中古時代語言板塊的重構,初步形成了江淮語區和吳語區兩大語言體系。
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均以今南京作為都城,時間長達近350 年。對整個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南北分裂時期,但從漢—唐之際的文化變遷而言,這又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特殊時代,中國當代幾乎所有的著名學者都承認,六朝文化成就非凡,在哲學、文學、史學、書法、繪畫、建筑、技藝、雕塑、科學、宗教等各領域都有突出創造,影響所及,遍于東亞列國。
隋代統一,推行郡縣制。此時中國整體格局最大變化是南中國經過以南京為中心的今蘇南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區域300 多年引領和發展,經濟水平已與北方黃河流域大體同等,日益成為重要的財富來源地。隋朝為加強都城(大興城,在今西安,另有東都洛陽)與東南聯系,開挖了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的大運河,促進了今江蘇境內南北文化的溝通,形成從蘇州、常州、潤州(今鎮江)經揚州、楚州(今淮安),再由淮河到泗州(城址位于今盱眙境內)或由泗水到徐州的“運河文化廊道”或線狀城市帶,改變了過去以單個城市為核心的散點狀城市文化格局,推動今蘇浙滬地區最終成為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最發達區域之一。
唐代蘇北屬河南道,蘇中屬淮南道,蘇南屬江南東道。江蘇南北文化表現出較顯著的一致性,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揚文化”崛起是此時江蘇文化發展史的重要事件。隋唐揚州不僅是東南商業重鎮,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口岸。揚州高僧鑒真于天寶十二年(753)東渡日本,被尊為“日本律宗太祖”。唐末到五代十國,有楊吳(都今揚州)和南唐(都今南京)立國在今江蘇,無錫以南由建都杭州的吳越占據。揚州作為楊吳國都,是歷史上揚州政治地位最高和政治統治范圍最廣時期,南京也因先后成為楊吳西都和南唐國都而復興。
北宋江蘇分屬兩浙路、江南東路、淮南路、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南宋江蘇中南部屬兩浙路、江南東路和淮南東路,淮河以北屬金朝山東西路和山東東路。北宋在今南京設江寧府,是江南東路治所。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北方大量人口南下,傳統吳文化中心蘇州成為南方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出現“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兩宋是江南文化在全國占據中心地位關鍵時期,圩田農業發達,土地開發達到新水平,各種農業器具進入不同生產環節。紡織業、陶瓷業、造船業、建筑業、漆器業、玉石業、雕版印刷業、金屬工藝業、食品加工業、外貿業等也有新的發展,沿大運河城市、沿江城市、沿海城市的工商業比較發達,城市人口增多,集鎮大量出現。
元朝定都北京(元大都),為漕運方便,將徐州以北的大運河改道,形成今天“京杭大運河”布局。大運河的重修,既加強了江南在全國的經濟中心地位,也奠定了江北運河沿線在全國的樞紐地位,造就了當時江蘇運河城市的共同繁榮。同時,元朝施行海運,海港城市以平江府(今蘇州)劉家港最為重要。至正二年(1342)在太倉設立慶元市舶分司,劉家港成為商貿云集的港口城市,號稱“六國碼頭”。
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為中心,建立明朝。這是江蘇土地上首次出現統一國家的都城,也是以江蘇為中心首次建立起覆蓋全國的政治轄域的重要歷史時期。明朝設立以南京為中心的中央直隸行政區,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改稱為南直隸,轄域包括今江蘇、上海、安徽。以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徽州等城市為中心,形成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戲曲、工藝、科舉、書畫、園林、陶瓷、茶飲、漆木、玉石、織繡、園林等為要素的“江南文化圈”,代表了中國當時文化高峰,影響直至清代及當代。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規模宏大,永樂時(1403—1424)有監生近萬,招收高麗、日本等外國留學生,主持編纂中國古代最大類書《永樂大典》。鄉試場所“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永樂時建成的大報恩寺,是當時南京三大佛寺之首,在此雕成佛學集成《永樂南藏》,直到清中期這里仍承擔全國大多數佛寺印經任務,琉璃塔被西方人譽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明代以南京為基地,開創“鄭和下西洋”壯舉,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推向巔峰。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城墻以及鄭和下西洋遺跡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表明明代江蘇的文化創造有世界性地位。
清朝定鼎北京,認識到“南京為江南根本之地,綰轂十省,應設鎮守文武大臣”,改明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改稱江寧府。順治四年(1647),派駐兩江總督于江寧(今南京),統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建督署于今南京總統府。后劃出河南省,統江南、江西二省。康熙六年(1667)又分江南省為江蘇和安徽兩省,此為江蘇得名之始。
明清江蘇文化發達,出現文學上的吳江派、虞山詩派、云間詞派、婁東派、蘇州派、陽羨詞派、常州詞派(陽湖派)等,學術上的東林學派、揚州學派、蘇州學派、常州學派、泰州學派等,藝術上的吳門畫派、常州畫派、虞山畫派等。江寧、蘇州以及常州、常熟、宜興、無錫、吳江、松江、江陰等地,在教育、印刷、藏書、科舉、文學、書畫、學術、織繡、園林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和廣泛影響。揚州和淮安也進入古代文化最后輝煌期。揚州是全國最重要的食鹽集散地,加之突出的漕運地位,促進商業、交通、消費服務業乃至文化興旺。淮安因黃河、淮河和運河交匯而地位極重,河道總督駐此,作為漕運中心城市,與揚州、蘇州、杭州被稱為運河四大都市,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譽,產生了吳承恩的《西游記》、劉鶚的《老殘游記》,也有羅振玉與金石學研究及河下醫派等諸多成就。
1842 年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為標志,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隨著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結構松動,新型經濟結構開始形成,江蘇一批城市開啟從傳統向現代變革歷程。如無錫本是運河之畔重要米市,鴉片戰爭后,因上海開埠,無錫一批人士在上海獲得近代實業經驗,回無錫創辦民族工商企業。南通從1896 年開始,由狀元張謇主導,開啟產業、城市與區域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近代化歷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荃、劉坤一等洋務派在蘇南建立近代軍事工業,開近代工業化先河。1865 年,李鴻章將蘇州洋炮局遷往南京,改稱金陵制造局,是南京最早近代工業企業。江蘇境內尤其是滬寧鐵路修筑及其基礎設施強化,形成以滬寧鐵路為主、江南大運河為輔的產業集聚軸。近代工商業,尤其是紡織業逐步沿要道擴散,蘇南原有經濟文化優勢與新型交通和產業成功結合,推動了江南區域新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民國時期,江蘇作為國家中心所在,文化方面獲得了相當發展。一是舊式的儒道釋思想被突破,西方文化思想興起,包括科學與民主、科學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學說、勞工思想等,也有人堅持傳統儒學,或致力于復興佛學,呈現思想多元特征。二是現代科學獲得突出成就,涌現出一批科學文化名人,如地質學家丁文江、語言學家趙元任、醫學家丁甘仁、史學家顧頡剛和錢穆、植物學家秦仁昌、物理學家周培源、數學家華羅庚、化學家黃鳴龍、橋梁學家茅以升、地理學家張相文。三是教育基本完成現代轉型,小學、中學、大學教育體系大體建立,尤其是大學教育名列前茅。四是美術事業在全國繼續有重要地位,書法家李瑞清1902 年在兩江師范學堂首開圖畫手工科,開始中國新藝術教育,培養了胡小石、呂鳳子等大師。出版業、圖書館業、醫藥衛生事業、電影和音樂事業、翻譯事業、宗教事業、文物博物館事業、園林景觀業、體育等文化領域也取得進展,南京、南通、無錫、常州、蘇州設立了文明戲院和電影院。
此時也是江蘇革命文化誕生和成長的重要時期,涌現了周恩來、瞿秋白、張聞天、惲代英、張太雷、秦邦憲、王荷波等一批優秀兒女,還有數以萬計的革命烈士為人民解放和國家新生而在江蘇土地上犧牲,以鮮血鑄造永生的偉大民族精神,誕生了“恩來精神”“鐵軍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戰役精神”“渡江精神”,成為歷史進程中的寶貴文化財富,成為當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源泉,也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構成。
江蘇地處東部,水網密布,湖泊眾多,平原遼闊,物產豐饒。海岸線長954 千米,長江橫穿東西,大運河縱貫南北。有淮、沂、沭、泗、秦淮河等大小河流2900 多條。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太湖面積2338平方千米居第三,洪澤湖面積2069平方千米居第四,還有湖泊290 多個。平原、水域面積分別占69%和17%,居全國首位。在中國,同時擁有大海、大江、大河、大湖、大運河、大平原的省份唯有江蘇。淮河是我國南北分界線,長江猶如一道天然界線,將江蘇劃分為南北兩大地域,它在江蘇的支流多半在蘇南,主要有秦淮河和婁江等,流經地區多為肥沃平原,加上溫暖濕潤氣候,為魚米之鄉的出現奠定自然基礎,江蘇地方文化也就有著強烈的“水文化”特質。
流經江蘇的淮河和長江,把全省劃分成蘇北(淮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和蘇南(寧鎮丘陵和太湖平原)三大區域。蘇北平原屬侵蝕平原,地勢舒展,盛產小麥、雜糧、棉花,北方風情濃厚;蘇中平原地勢低洼,呈淺碟形,多沼澤,宜稻麥;寧鎮丘陵沿江分布,農業水旱作均合適;太湖平原以太湖為中心,又稱江南平原,是傳統的農副業豐產之地。江蘇先民善于利用自然條件,以勤勞智慧創造出優越的物質文化。
江蘇在新石器時代就成為重要的水稻產區。泗洪韓井遺址發現距今8000 多年的水稻田遺跡,是已知世界最早稻作遺跡;蘇州草鞋山遺址和昆山綽墩遺址也發現距今6000 多年的水稻田遺址,證明江蘇種植水稻歷史久遠。西晉中原士民南下,使南方耕作技術與北方技術結合,培育出優良農作物品種,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率。隋唐時期大江南北耕作農具和耕作技術有顯著改進和提高,唐末吳郡甫里(今蘇州甪直)人陸龜蒙《耒耜經》作了總結。宋代江南已用龍骨車引水灌溉稻田,江南江北都掌握稻、麥兩熟技術。明代,江蘇產生兩部理論和實踐價值都很高的農業專著,嘉靖時溧陽人馬一龍《農說》,詳盡總結水稻耕作技術;明末上海人徐光啟《農政全書》,分析田制、開墾、水利、農具、樹藝等問題,尤其對植棉技術作了全面介紹。康熙時,蘇州織造李煦試種并推廣雙季稻,使土地單產量成倍提高。明清重要海外作物品種引入江蘇,如番薯、花生等,太湖地區成為中國第一產糧大區。
江蘇飲食文化注重“色香味意形養”。按照烹飪技藝,江蘇風味菜肴一般分為淮揚、蘇錫、金陵和徐海四宗。淮揚風味主脈在揚州及鎮江、淮安地區,屬全國四大風味之一,燉燒炒均見功夫,咸甜適度,不同地方皆可適應,是江蘇菜代表。從都市通衢店堂到水鄉市鎮攤點,各種精致小吃豐富多彩。江蘇調味品以鎮江香醋最負時譽,酒文化歷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徐州、揚州、淮安有漢代酒器考古實物,宿遷是最重要的白酒產地之一。三溝一河指湯溝酒、雙溝酒、高溝酒、洋河酒,產品味醇、綿甜、凈爽,成為江淮濃香型白酒代表。江蘇茶葉種類多、品質優,早在唐代就有陽羨(今宜興)貢茶。明清吳縣洞庭碧螺春茶,湯色碧澄,芳香沁人,列為綠茶極品,南京雨花茶也是名茶中的佼佼者。
江蘇紡織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蘇州草鞋山遺址出土3塊葛布殘片,被認為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久的紡織品實物之一。絲織業是江蘇秦漢發達的手工業品種,六朝江南以出產麻葛織品著稱。劉裕滅后秦,將長安“百工”遷至建康(今南京),設“錦署”,江南絲織業發展壯大。唐代江浙絲織品遠銷海外,深受歡迎。宋代以來,蘇州蘇繡和緙絲馳名天下,蘇繡是四大名繡之一,緙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明代江南成為絲織業中心,蘇州宋錦、南京云錦和四川蜀錦并稱三大名錦。清康煕至嘉慶時,南京織造業在全國首屈一指,被稱為云錦之鄉。清代在江南設立三個織造局,江寧和蘇州織造在江蘇。江寧織造多由皇帝心腹擔任,曹雪芹祖父輩任江寧織造和蘇州織造。元代江蘇棉紡織業發展迅速,清代常熟、嘉定與松江并稱三大棉紡業中心。明清松江、南通土布出口海外,因明代屬南京(南直隸),被稱為南京布。
江蘇是中國境內較早出現陶器手工業地區之一,溧水神仙洞發現萬年前陶片。夏商時蘇南地區流行幾何印紋陶。西周到春秋,吳國受越國影響,燒造原始瓷。六朝宜興燒制青瓷,宋代開始專攻陶器,明清造型豐富的紫砂陶聞名于世,鐫刻詩、文、書、畫,藝術品位和文化價值攀升,贏得“名器名陶,天下無類”的美譽,宜興因此成為陶都。
江蘇金屬冶煉和鑄造成就也很突出。青銅時代就以出產銅、錫、鉛聞名,先秦時徐國和吳國擁有先進青銅鑄造技術。蘇南青銅器形狀及紋飾有濃厚吳文化特色,被稱為“吳冶”。江蘇是中國冶鐵技術發源地之一,六合春秋晚期吳墓出土生鐵。近年鎮江發現吳國冶鑄遺址,南朝建康人謝平、黃文慶用“雜煉生鍒”法煉出鐵劍,被稱為“中國絕手”。唐代揚州金銀器和銅器聲名顯著,尤其是揚州銅鏡,因工藝精湛而受青睞,贏得許多詩人稱贊。印尼黑石號唐代沉船有揚州江心鏡,表明揚州銅鏡行銷海外。明嘉靖時,江蘇人發明的煉鋼新技術被廣泛運用,聲名鵲起,稱為“蘇鋼”。揚州是漆器重要產地,漢代以做工精巧、紋樣優美、色彩絢麗而聞名。明清時揚州成為全國漆器制作中心,作品曾于1910 年獲國際博覽會金獎。技藝眾多,名聞海內。
江蘇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南京、太湖、蘇北等地各有特色。六朝、五代十國、明代、民國因政治和文化中心乃至經濟中心地位,出現建筑創新高峰,成為不少建筑要素和樣式傳播之源。江蘇以古典園林建筑藝術而名傳中外,蘇州、無錫、揚州、南京、常州等地園林建筑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全面展示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及裝修、家具、陳設,巧妙運用對比、襯托、尺度、層次、對景、借景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技巧,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創造了包容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在內的“城市山林”“居鬧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間,反映了江南高度的居住文明。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中國造園藝術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在世界園林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蘇州城內園林多達270 余處,留存至今有40 多處,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藝圃、耦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等作為典型代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蘇州香山幫匠人技藝高超,如明代蒯祥在北京參加皇宮設計建造,官至工部侍郎。蘇州能工巧匠用紫檀、酸枝、花梨等外來木材制作明式家具,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愛。
發達的水系推動江蘇水運水利事業,包括運河開鑿和造船業。春秋末,吳國在今揚州與淮安間開邗溝,溝通江、淮并北航中原,又開挖今蘇州到常州孟河(一說無錫蠡港)的入江水道,開啟大運河先聲。隋代開鑿南北大運河,唐宋江蘇境內大運河沿線城市帶正式形成。海上航行也是江蘇先民所擅,由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地。吳國海軍曾攻齊,秦始皇在今連云港海岸立秦東門,孫吳船隊首航夷洲(今中國臺灣),南朝遣使百濟(今韓國)。唐代揚州成為首屈一指的國際港城,高僧鑒真由張家港黃泗浦東渡日本,如東掘港成為日本遣唐使停駐地,這些遺址近年已被考古證實。宋代江陰設市舶司,元代劉家港是重要海港,發現古代大型倉儲遺址及豐富遺物。明代鄭和從南京和太倉出發,七次遠航,到達今20 多國。南京現有寶船廠遺址、天妃宮碑和靜海寺等遺存。古代連云港、南通等地也有海港,近代江蘇形成沿海港口城市群。
總之,江蘇作為中國的著名“水鄉”,先民們以水為田、以水為道、以水為景、以水為美,許多江南城市、集鎮、村舍都依河而建,形成了“江南利于舟”“人家盡枕河”的別樣風貌。水是江蘇人的生活和生產依托,也造就了“水鄉江蘇”“錦繡江南”的典型文化特征。
因大江大河阻隔,江蘇南北屬不同文化圈。《尚書·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浮于淮泗,達于菏”;“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沿于江海,達于淮泗。”《呂氏春秋·有始》云:“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表明江蘇大江南北在先秦時具有文化二元特征,呈現南秀北雄、徐揚分明的文化品格。
在江蘇地方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受荊楚文化、于越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徽文化等地域文化影響,促進了多元與融合文化特征形成。蘇南在先秦時是獨具特色的吳文化圈,后不斷演變和豐富,形成江南文化核心之一。寧鎮原屬吳文化中心區域,后成為楚文化與吳文化交鋒地區,故稱“吳頭楚尾”,六朝時在大量北方移民作用下,兼具南北優勝,加之南唐、明代、民國作為都城,養成古代都城文化風范,周邊城市受其影響;徐海西近中原、北鄰齊魯,北方氣質濃厚。江淮居中,具有文化過渡性與兼容南北特點。沿海地域則向海而生,陸海聯動,有海洋文化性格。以文化的特性并按地域劃分,江蘇地方文化主要由吳文化、徐漢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海洋文化等幾個亞文化板塊組成。
1.吳文化。吳文化源自長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夏商時代誕生于寧鎮地區,向太湖流域擴展,融匯了浙江于越文化,春秋先后定都于今無錫及常州境內闔閭城和今蘇州,汲取中原列國先進文化,北上爭霸。經千年演變,形成以“吳儂軟語”為主要語言特征,以環太湖流域蘇州、無錫、常州為主要區域,輻射松江(今上海)、嘉興、湖州等地。吳地沿江環湖濱海,水道縱橫,河港交錯,食則稻魚菱藕,居則枕河人家,行則舟橋兩便,業則漁殖蠶桑,習則書畫文章,宋元成為中國農業和工商業發達地區。士農工商百業融合,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響,帶來雅俗并舉的別樣風貌:“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的昆曲流傳全國,余音繞梁的評彈長盛不衰,兼城市之便利與山林之幽趣于一身的園林藝術移步換景。蘇州明代出現吳門畫派,太倉清初出現婁東畫派,常州清代出現常州學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陽湖文派和孟河醫派五大派別,文化世家大量涌現。
2.徐漢文化。徐漢文化以徐州(古稱彭城)為中心,覆蓋徐、淮、鹽、宿、連地區,既是江蘇先秦以徐國為代表的地域文化中心所在,也是項羽、劉邦等開創大漢文化的一批重要人物故鄉。融合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文化體系,源遠流長,博大豐厚。奠立淮北平原早期文明基礎,是漢文化集萃地,曾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輝煌篇章。西漢時是帝鄉和楚都,考古發現楚王陵、漢墓群、兵馬俑、畫像石等,是都城長安(今西安)外漢文化遺存最多、規模最大的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淮海戲、梆子戲、柳琴戲、琴書等具地方特色。宿遷以項羽遺跡、泗水國遺址為特色。蘇北自南宋黃河“奪泗入淮”,數百年間水患不斷,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治水篇章,留下諸多相關歷史遺產。
3.淮揚文化。淮揚文化地處江蘇中部,以江淮話為方言,包括淮安、揚州、泰州等地。隋朝大運河建成,地位日益重要,揚州、楚州(今淮安)等作交通樞紐城市興起,淮揚文化初步形成。揚州的區位、氣候、美食、居所、人文氣息,吸引了大量文人名士,淮揚文化成為當時城市文化翹楚。唐代揚州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史稱“揚一益二”。元朝重修大運河,奠定江淮運河沿線在全國的運輸中心地位。淮揚地區小說創作、園林文化成就突出,清代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推動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同步發展。出現揚州學派王念孫、王引之、焦循、汪中、劉師培等學者,出現“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戲曲、玉雕、漆器、盆景、雕版印刷、淮揚菜系等也獨具特色,影響遠大。
4.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位于濱江的中華文化南北、東西交匯地,歷史上扮演了數次文化大交流大融匯的主角,具有代表中華文明主流的地位及特點。特別是“六朝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有承前啟后、開創新學地位。北方士民包括許多政治家、藝術家、學問家、佛教高僧渡江南下,帶來中原千年積淀的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大融合和大提升,為隋唐文化興起奠定堅實基礎。南唐文化“燦然可觀”。明初鄭和“七下西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重鎮。民國時,中西文化在南京均呈強勢,以教育、科學最顯著。四方交匯、多元并蓄、開放包容,可謂金陵文化的一大特色。
5.海洋文化。江蘇東瀕黃海,沿海地區包括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因擁江達海區位,瀕江的南京、揚州、鎮江、蘇州、泰州等地也有海洋文化。沿海地勢低平,四季分明。季風為航海和制鹽提供了條件,洋流帶來豐富漁產。先秦長江沙嘴由揚州東延,經泰州到如皋東北、海安以東。宋至清代黃河南遷,海岸線擴展上百里,形成海洋文化區。江蘇海洋文化是陸海聯動生成的地緣文化,是人們在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出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總和,表現為海洋漁業文化、海鹽文化、港城文化、航海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濱海濕地文化等若干海洋文化特色。
由不同亞文化板塊組成的江蘇區域文化,既有豐富內涵,又有鮮明特征,使江蘇文化保持著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協同持續發展,創造出江蘇文化的多姿多彩,美美共生。
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要動力。江蘇教育源遠流長,從言偃在吳地傳播孔子儒學,經歷代賢達興學,直到近現代教育發達,江蘇教育以自己的堅實步伐培育出一代代文化英才。江蘇教育起始之早、內容之豐、形式之多、風氣之醇、成效之著,都讓神州矚目,也令江蘇人自豪。
春秋貴族教育有飽學之士吳國季札出現,西漢楚、江都國有儒學教育。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 年),丹陽太守李忠興辦官學。六朝南京作為都城,成為教育中心。孫權于黃龍二年(230)立都講祭酒,景帝孫休永安二年(259)立國學,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東晉建武元年(317)建太學,有學生百余人。劉宋元嘉十五年(438),設儒學館、史學館、文學館和玄學館,分科教學成為中國教育史上創舉。蕭梁天監四年(505),設五經博士并廣開學館,武帝蕭衍派文學侍從周興嗣撰《千字文》,為古代蒙學必讀教材。
唐代,海州、常州州學及句容、溧水縣學相繼興辦,揚州曹憲、蘇州陸德明、潤州馬懷素、昆山張后胤為一代名師。南唐官學較同時各國繁盛,以國子監為全國教育管理機構,秦淮河畔逐漸成為古都金陵的文教中心。
北宋三次官學運動,兩次與今江蘇有關。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開宋代興學之風。王安石主持熙寧、元豐興學,促進學校教育發展,泰州胡瑗成為教育泰斗。文獻記載江南新建書院143所,重要的有江寧南軒書院、江東書院、昭文書院,蘇州鶴山書院、浦里書院、文正書院,常熟文學書院,昆山玉峰書院,江陰澄江書院等。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建國子學為國子監。永樂遷都北京,保留南京國子監,稱“南監”,規模超過北監。洪武二十六年(1393),監生達8124 名,永樂二十年(1422)增至9972 名。王艮創泰州學派,在中國思想史上有重要影響。湛若水在南京建新泉、新江書院,在揚州建甘泉書院,從學者多,世稱“甘泉先生”。無錫東林書院有顧憲成、高攀龍等,成為全國輿論中心。明代狀元89人,江蘇占16 人。清代江蘇書院勃興,揚州有書院20 多所。江蘇進士數量居全國之首,順治三年(1646)至光緒三十年(1904),全國出狀元112 名,江蘇有49名。長洲(今蘇州)人錢棨“連中三元”,清代僅有2 位。清代112 科中,同一家族取中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者僅23名,江蘇有21名,蘇州是中國狀元最多之地。
清末,江蘇新學如潮,初、中、高等學校,師范、實業、民眾教育等均獲發展,興辦女學,開風氣之先。重視教育的傳統影響到當代,據1988年中國教授名錄統計,江蘇籍教授有2365 名,居各省第一, 以占全國1%的土地面積貢獻了14%的教授。現在江蘇籍兩院院士有450 人,以全國5%的人口貢獻了19%的院士。今天江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仍居全國第三,發達的教育為江蘇文化乃至經濟社會的高水平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
江蘇自古為文藝昌盛之地。江蘇人民發揚靈性,在這方熱土上創造自己如史詩般的精神文化奇跡,在經學、文學、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園林、建筑、佛學、紫砂藝術等各方面,對歷史和當代均具有重要影響。
江蘇文學可追溯到孔子門生——吳地言偃。孫武在吳國完成《孫子兵法》,系散文體裁的軍事名著,吳王闔閭“盡觀之”。江蘇有目前所知最早四言俗賦——西漢《神烏傅(賦)》,用擬人手法抨擊現實,換韻自由,語言通俗,比曹植《鷂雀賦》早約200 年。淮陰人枚乘的《七發》,是漢代騷客體賦向大賦發展中的杰出篇章。
六朝是中國文學發展史的高峰。陸機有文學評論作品《文賦》,郭璞為游仙詩體奠基,劉宋有“元嘉三大家”鮑照、顏延之、謝靈運,影響唐代諸多著名詩人。劉義慶《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代表作,形成“世說體”;南齊出現中國最早文學評論著作劉勰《文心雕龍》,形成“龍學”。產生講求詩歌聲律和對偶的“永明體”,開律詩先河;梁武帝蕭衍博通文史,“江南弄”是中國最早詞牌和詞作。其子蕭統主編《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詩文總集,形成“文選學”。蕭梁宮體詩用詞華麗,描寫細膩,影響深遠。鐘嶸《詩品》是中國首部詩論專著,對兩漢至南朝五言詩進行系統總結;南朝駢文興盛,江淹等是駢文大家;陳朝庾信、徐陵是辭賦名家,合稱“徐庾體”,徐陵所編《玉臺新詠》是首部女性與愛情詩文合集,《孔雀東南飛》因其收錄而傳世。
唐宋以來,金陵懷古詩大量出現。通過前朝遺跡觀照,生發興亡盛衰、人世變幻慨嘆,喚起歷史記憶和美好情感。南唐后主李煜詞藝嫻熟,情境別致,被譽為“詞中之帝”,有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傳世。淮安人吳承恩的《西游記》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品,吳敬梓在南京寫出《儒林外史》,李汝珍在海州寫出《鏡花緣》。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中的《老殘游記》《官場現形記》《孽海花》,其作者劉鶚、李伯元、曾樸都是江蘇人。蘇州人馮夢龍編的短篇小說集《三言》亦有重要影響。近代一批著名文學家、戲劇家在江蘇成長,如葉圣陶(蘇州人)、朱自清(揚州人)、錢鐘書(無錫人)、洪深(武進人)、丁西林(泰興人)、吳梅(蘇州人),寫就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的重要篇章。
江蘇是繪畫藝術重鎮。徐州等地出土的畫像石是漢畫杰出代表。六朝是中國畫創新發展的關鍵期。東吳有“佛畫之祖”曹不興,東晉有“三絕”畫家顧愷之,傳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雖屬唐宋摹本,仍是公認瑰寶;南朝劉宋畫家陸探微與晉顧愷之、梁張僧繇、唐吳道子合稱畫界“四祖”,是書法入畫第一人,創造“一筆畫”法,世稱“秀骨清像”;梁代張僧繇用天竺(現印度)畫法,開創“面短而艷”畫風,是上承晉宋顧、陸,下開隋唐畫風的大家;梁朝謝赫《古畫品錄》是中國首部系統繪畫評論著作,提出繪畫“六法”,奠定中國畫理論基礎,成為后世準則。陳朝姚最《續畫品錄》,提出“心師造化”理論,成為重要創作原則。南朝畫家王微、宗炳,開創獨立的山水畫科。
南唐金陵的“南唐畫院”,集中一批有才華的畫家進行專業創作,如曹仲玄、周文矩、顧閎中、顧德謙、王齊翰、董源、徐熙、董羽、衛賢、趙干等。常熟人黃公望、無錫人倪瓚在元四家之列。明代知名畫家4000 余人,江蘇占1700 多人。明中葉產生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與文徵明、仇英、唐寅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流變為晚明松江派,再變為清初以“四王”為代表的婁東派和虞山派。清代5800 多位知名畫家,江蘇有2700 多位。江寧有金陵八家,揚州有揚州八怪,把江蘇乃至中國古代繪畫推向高峰。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并稱“南桃北柳”,作品銷往全國及海外,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產生很大影響。
江蘇傳統音樂因地緣關系而豐富多彩,體現江蘇人靈動內斂、包容和順、清雅細膩的文化品性。古琴藝術在全國有突出地位,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梅庵琴派等重要流派。流傳至今的民歌有12800 余首,六合民歌《茉莉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均是廣為流傳的佳作。江蘇是戲曲重鎮,昆曲源自江蘇,誕生了梅蘭芳、周信芳等京劇大師。有昆劇、揚劇、淮劇、蘇劇、錫劇、海門山歌劇、丹劇、高淳陽腔目連戲、淮海戲、通劇、海州童子戲、丁丁腔、淮紅戲等23個劇種。蘇南流行蘇州彈詞等,唱腔柔美秀麗,風格和順婉轉;徐州琴書、蘇北大鼓等,音調質樸、剛勁粗獷;江淮有揚州清曲、揚州彈詞、揚州道情、南京白局等。形式多樣,或說或唱,是民間口頭文學活化石,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江蘇是多個佛教及道教流派誕生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宗教音樂,道教音樂內容豐富,以蘇州玄妙觀齋醮音樂、金壇茅山道教音樂最具代表性。
江蘇在科學方面有突出成就。東吳趙爽為《周髀算經》作注,著《勾股圓方圖》。祖沖之用開密法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是當時世界最精確數值。明代西方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天學會通》,由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平行線、三角形等譯名沿用至今。東晉句容人葛洪煉丹時發現游離分解水銀法,總結了化學反應可逆性。蕭梁陶弘景煉丹時發現水銀和其他金屬組成合金可鍍金鍍銀,發現區別硝石和芒硝方法,為發明火藥打下了基礎,他的《古今刀劍錄》是中國最早煉鋼技術著作。無錫人徐壽是近代化學知識傳入者,有“中國近代化學之父”稱號。孫吳太史令陳卓畫出283個星官1565 顆星的星圖,是中國星象觀測史的里程碑。祖沖之編制“大明歷”,首次運用歲差測定回歸年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只差50 秒。宋代黃裳所繪的蘇州天文圖是重要古星圖。清初吳江王錫闡吸收西學,著成《曉庵新法》,很多算法超過當時西方。康熙時吳江人孫云球以水晶磨制出察微鏡、千里鏡等72 種光學儀器,所著《鏡史》是中國首部光學著作。
中醫文化方面,江蘇成就眾多。葛洪認識了天花和結核病等多種傳染病,留下了中國最早天花記載。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產生很大影響,他的《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后百一方》和《藥總訣》都是著名醫典。明代陳實功成功完成斷喉吻合術,總結諸多外科技術,寫成《外科正宗》。明末清初吳有性寫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形成奠定基礎。清代中葉葉桂著成《溫熱論》,為溫病學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吳瑭繼而著成《溫病條辨》。清代江蘇南有常州孟河醫派,北有淮安河下醫派,對中國近現代中醫學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雕版印刷技術是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推動圖書收藏及閱讀的重要保障。唐長慶四年(825),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提及揚州有人刊刻他和白居易的詩。蘇州瑞光寺發現宋初雕印《妙法蓮花經》,字體端正,刻工精細,反映當時印刷業高超水平。明代南京是雕版印刷中心,三山街內橋一帶書坊林立,《元史》《元秘史》《大明律》《明大誥》等官方著作及李時珍《本草綱目》、《大藏經》等多種書籍均在南京刻印。明中葉后,南京成為彩色套印中心,以十竹齋畫譜和箋譜最有名。明清揚州印刷業發達,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寧織造曹寅奉旨在揚州刊刻《全唐詩》,一年完成48000 多首詩印刷,成為中國雕版史上的杰作。印刷發達推動圖書收藏和流行,對江蘇及全國教育、藏書和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推動作用,明代江蘇藏書家200 多人,居全國第一。迄今揚州和南京的傳統雕版印刷技藝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留下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成為不可再造、價值巨大的文化財富。截至2018年底,江蘇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大運河1項28處點、段;蘇州園林1項9 處;明孝陵1項7 處),有1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7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有不可移動文物2000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6處;有可移動文物280 余萬件。代表不同時代文化風貌的文物遺產,是各地的文化經典,如南京和丹陽的南朝陵墓石刻、南京明城墻、明孝陵、明代寶船廠遺址、民國建筑,蘇州歷史城區、古典園林、虎丘及寒山寺,揚州瘦西湖、唐城遺址、大運河遺產,鎮江金山、焦山、北固山和南山名勝,淮安大運河遺產、洪澤湖大堤,徐州漢文化遺存,連云港佛教摩崖石刻等。江蘇正積極推動江南水鄉古鎮、中國明清城墻、海上絲綢之路等申報世界遺產,力爭將江蘇文化經典推向世界。昆曲、古琴、云錦、刺繡、紫砂、玉雕、雕版印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江蘇活態傳統文化的多樣和精美。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更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交融的國家優秀文化廊道。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8項(剪紙、端午節、蠶桑絲織、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昆曲、云錦、古琴),國家級非遺項目125 項、省級619項,都是彰顯江蘇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文化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在萬年連續開發的江蘇土地上,歷代先民創造過豐富的文化成就,許多方面飲譽中外,它們是今天江蘇人民擁有文化自信和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深厚基礎和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江蘇擁有雄厚優質的傳統文化遺產資源,有眾多領先于全國的當代文化成就,有縝密科學的提升文化核心競爭力和建設文化強省的行動綱領,江蘇人民一定能夠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傳承文脈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建成一個“強富美高”的新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