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四川 崇州 611230)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馬克思曾說過,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是社會發展的鏡子[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它們自身世代傳承的民歌,除了每種民歌的不同藝術表現手法之外,還可以通過這些民歌了解每個民族的發展史。川渝民歌也有著不可代替的文化價值。
“巴蜀”是成都和重慶兩個地區的總稱,川渝兩地是古代中國蜀人和巴人的發源地。其地理位置處于長江上游,地理環境鮮明而突出,總體地貌特征是四周被高山包圍。東邊有巫山、湘鄂相連;南邊與云貴高原以及大婁山相傍;西邊與青海和西藏相接;北面與大巴山、米倉山以及陜西接壤。在高山圍繞的巴蜀境地,根據地貌特點可將其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是高原地區,海拔約3000-4000米,屬于青海高原東延地帶;東部是四川盆地,海拔約500米。成都平原是在盆地的西北方向,中部為丘陵地區,向東的方向是平行峽谷地帶;除此以外,長江水系的四大支流烏江、沱江、岷江和嘉陵江貫穿始終。這里氣溫濕潤,土地肥沃,雨量充足,形成了巴蜀以農業為主的農本文化,在勞動過程中也形成了巴蜀人民幽默詼諧的人文性格,充滿了濃厚的樂天派意識。
巴蜀是一個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域,其中漢族占據很大比例。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巴蜀地區的漢族人口還是最多。至今巴蜀地區仍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社會風氣上保留了較為傳統的帶有巴蜀色彩的特點和方式,所以巴蜀地區的民間音樂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形態。比如:在川江航運有著著名的“川江船工號子”;傳統節日會有游街活動,其中春節之時有最為盛大且豐富多彩的“燈調”;春天栽秧時節所唱的“栽秧歌”;婚嫁之時所唱的“嫁歌”等等。這些都源于巴蜀獨有的自然環境,這些悠揚的曲調中展現出了獨具特色的巴蜀音樂文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川渝人“既保留了南方炫麗豐富的文化,具有靈巧輕揚的個性;同時又有著西部雄壯堅韌的文化,充滿直率粗樸的特點”[2]。
川渝民歌的魅力蘊藏于川渝地區的特色方言之中。以山歌為例,其語言和襯詞生動形象,讓單一的旋律更加豐富,比如一些吆喝聲和生活用語的使用使得歌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特色的地方語言和優美的旋律相結合更能體現歌曲的藝術魅力。這些方言和土語在增添歌曲的地方特色的同時也加強了歌曲本身所表達的意境。重慶和四川地區的山歌在語言和咬字方面有一定的差別,四川盆地東部也就是達州、重慶地區的山歌語言直接,高亢明朗,帶著豪爽、粗獷的特點,例如著名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一首典型的重慶民歌,詳見譜例1。

譜例1
相比四川盆地東部的山歌,川南地區的山歌顯得相對柔情,曲調悠揚綿長,演唱時節奏較為自由,語速有時根據情況即興處理,《槐花幾時開》便是川南地區一首廣為流傳的山歌,詳見譜例2。

譜例2
這首歌曲寥寥四句歌詞就把一個墜入愛河的農村姑娘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把少女期待情郎早日到來的焦急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刻畫了母女兩人各自的心境和神態。全曲構思巧妙、語言生動淳樸,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聽起來格外的生動風趣。歌里的襯詞大多采用了自由拖長的形式,樂節、樂句的結尾部分經常出現自由延長音,節奏很自由,并沒有《太陽出來喜洋洋》這么規整,旋律婉轉優美,唱起來朗朗上口,因此被廣為流傳。
裝飾音在我國各個地區的民歌中都運用得尤為頻繁,雖然有些裝飾音與歌曲主題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聯系,但對民歌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個地區根據語言音調特色在旋律上增加裝飾音線條,可以體現地方的特色和風格特征,例如:顫音、滑音、倚音、波音等等。演唱地方色彩較濃的四川民歌時,需要利用特殊的裝飾音來修飾整個歌曲的風格,使歌曲更能表現出川渝民歌的特征。幾千年來,巴蜀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經久不衰,川渝民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與川渝方言、川渝兩地的鄉土風俗、民間小調等融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川渝民歌,川渝人詼諧、幽默、熱情、樂觀的性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川渝民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決定了川渝民歌詼諧的特點。
川渝民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與外來文化的結合會不斷發生變化,但是它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并沒有發生改變。正如德國學者恩斯特·卡西爾《人倫》中所說:“民間文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種不朽性,由此它們可以在人的短暫的生命結束之后依然存在”[3]。過去口口相傳的傳承方式就它本身而言具有不穩定性,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消逝。比如,由于老一輩的歌唱家相繼離世,四川省內很多優秀的民歌也相繼消失,無人傳唱,特別是彝族、羌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歌曲,能用本土語言來演唱的人也越來越少。所以最近幾年國家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
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出現的潮流音樂形式和演出形式帶給人們新的感受,人們可能認為民歌這種音樂形式與現代的大眾審美有些偏差。這就需要專業的音樂人行動起來,在傳統川渝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創新,使人們重新看到民歌淳樸的藝術魅力和無法取代的文化價值,從而喚起人們的保護和傳承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