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湖北省美術院 湖北 武漢 430061)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一種古老常見的傳統藝術形式。泥塑以泥土為原料,用手工捏制造型,以人物、動物為主,或素或彩,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民間藝術產品。
什么是“泥塑”? 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泥塑”體現了人類與土壤的關系,從“女媧造人”到日常生活自古都離不開泥土;用泥土去塑造、模仿、再現自己或者其他事物,都是人與生俱來認知自然的一種本能反應,反映了人類獨特的藝術審美理想與追求。“塑”是動詞,以“土”為部首,本義是用泥土捏成人或者物的形象,也可以是兩個字的詞“塑造”;“泥”是名詞,泥土。在造型藝術范疇,“泥塑”是雕塑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段,也是一種表現形式;既可以是雕塑系統里的輔助程序之一,也可以是獨立的系統與藝術門類。
什么是“傳統”?詞語“傳統”在《現代漢語大詞典》和《百科詞典》中的解釋是指世代相傳的、舊有的、具有特點的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社會因素。傳統就是傳承和統一前人社會經驗、概念的共識。積極的“傳統”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后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阻礙作用。這里引用某個專著里的話:“人們曾普遍認為,科學的價值在于改變生活。因此,科學也就意味著對傳統的修正。然而,隨著生物學觀念的深入,人類學家開始把對物種習性的尊重引入到對人類傳統的尊重,人們普遍開始注意到,科學應該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傳統,而不是肆意破壞傳統。”
什么是“傳統泥塑”呢?“傳統泥塑”是世界各國民間美術中常用的傳統泥塑形式和泥塑技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所呈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和藝術形態都不一樣。在西方,現今所見最早的泥塑作品是古埃及阿姆拉提時期的彩陶塑女神像(圖1);同一時期的東方,以中國紅山文化為代表,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出土的紅山文化牛梁河女神像(圖2),是中國最大、最早的陶塑女神像。這里講的陶塑是在泥塑自然放干的基礎上放進窯里燒制而成,土陶在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文化時代都有發明,新石器時代陶器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我們再看古埃及阿姆拉提彩陶塑女神像(圖1),可以看出遠古埃及雕塑造型自由奔放的氣質。作品注重整體造型,藝術語言簡練概括,大膽舍去一切人體細節,單純到接近抽象,如今看來頗有現代感。中國紅山文化牛梁河女神頭像(圖2)采用了真人大小的比例,面涂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臉型與現代華北人近似,額上的箍狀物可能是發飾或頂冠。頭像結構合理,五官比例準確,表情生動逼真。更為突出的是,女神像在雕塑技術上和造型上已經完全擺脫了“原始性”,熟練地掌握了中國傳統泥塑人體藝術的基本工序和技法。
中國傳統泥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8000-7500年前有河南密縣莪溝北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圖3),頭像用泥質灰陶制成,高約4厘米;扁頭平頂、寬鼻深目、前額陡直、突頦縮嘴,具有老年婦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當時受人尊敬的氏族老祖母形象。這個時期動物和人物雕塑的形體一般都較小,造型粗拙原始,處于原始人本能萌發的模仿階段。
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仰韶、半坡、河姆渡、紅山、馬家窯出土的人物塑像為主要代表,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夸張式的,具有極強的裝飾性。
自新石器時代之后,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夏、商、周時期,社會發展至青銅時代,此間的青銅器,先由泥塑陶范捏制燒烤,再澆鑄銅汁而成,這個時期的泥塑已經成為青銅雕塑的附屬工序。純粹的陶塑代表,有商代前期的鄭州二里崗出土的陶跪坐人像、陶虎、陶羊、陶豬、陶魚及陶龜等。
秦漢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先秦興起的陪葬品風俗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陶塑的杰作代表(圖4),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中國雕塑史上的奇跡。西漢群體塑最好的作品是山東濟南無影山西漢墓中出土的舞樂雜技俑。四川彭山出土的漢代踞坐形象說書俑,是漢代陶塑藝術逐漸趨向于反映社會現實,是表現人和社會生活的古典寫實藝術代表(圖5)。
秦漢的陶塑藝術成就是我國雕塑藝術堅實的基礎,兩漢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長期以來,我國泥塑制品在寺廟、道觀彩塑領域產生著深遠影響。陶俑、陶塑藝術在唐中期開始衰落,到宋代,小型泥塑玩具開始發展起來,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就是代表。
到了明清時期,小型泥塑玩具開始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典型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和陜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等泥塑產品。民國前后,確立了中國三大傳統泥塑的地位:1.天津的“泥人張”;2.廣東潮州的“大吳泥塑”;3.無錫的“惠山泥人”。
20世紀早期,“傳統泥塑”日益衰落。民國流行“師夷之長”,一批抱著藝術理想的年輕人赴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學習西方雕塑。最早的有李金發、江小鶼、陳錫均等,之后還有劉開渠、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王子云、張充仁、蕭傳玖等。他們回國以后,通過雕塑創作、創辦雕塑系(科)、譯介西方雕塑文獻和資料,成為現代雕塑的拓荒者,他們也是中國第一批“雕塑家”。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就有了“雕塑家”這個稱謂,從此就有了《中國現代雕塑史》。
“傳統泥塑”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意識形態。泥塑不同于電子商品,電子商品不帶情感,而泥塑是不自覺地情感流露,即便是批量生產的泥塑工藝品。
“傳統泥塑”的基本構成有四大要素:1.泥土,泥土能給人帶來質樸、自然的的親和力,有安全感;2.色彩,色彩能給人創造心靈空間,表現內心情緒,反映思想感情,有愉悅感;3.人生,泥塑表現的內容就是人生經歷的身邊人和事,包括人生態度,有親切感;4.尺寸和重量,適度的尺寸和重量會給人帶來輕松舒適感。
一件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至少都具備這四個要素。比如江蘇無錫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圖6),她最大的感染力就在于那個凄美的民間傳說,那就是人生,能夠鼓舞人的精神。大阿福造型秘訣是“放頭縮手去頸根”,按這樣的比例塑出來的形象自然是幼稚可愛,天真活潑。渾然一體的造型特征,便于包裝、快遞和攜帶,不會因為磕碰而掉胳膊斷腿,而且方便批量印制生產,所以“惠山泥人”穩居中國三大泥塑“榜眼”很有道理。“色色爆”是無錫老藝人在用色上的講究,要大紅大綠,對比強烈,迎合江南民間傳統審美趣味。雖然造型比較程式化,但是惠山的藝人們會從色彩、形象、服飾、道具等方面尋找突破與創新。

圖6

圖7
始于清代末年的“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泥人張”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塑與繪的結合。“泥人張”彩塑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就是創作題材廣泛,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泥人張”形神兼備、色彩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泥人存儲歷經久遠,不燥不裂,享有國際聲譽(圖7)。然而在這個快餐時代,“泥人張”同樣面臨著新的抉擇與挑戰。21世紀消費個性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創新營銷戰略思維,創新產品時代屬性都是當務之急,不能單純地追求產品的傳統特色。“泥人張”面臨的消費群不再僅限于天津或者北方片區,而是全國、全世界網民。如何適應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要,這就需要創新思維、創新戰略、創新手段。
創新是企業營銷的命脈,也是傳統泥塑求生存的道路。當然,傳統泥塑是一個獨立完整的藝術體系,是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應了我國勞動人民獨特的藝術審美理想,拋開這個體系去創新就失去了基礎。
創新的主旨是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首先,要對傳統文化存以敬畏之心,同時存以勇于創新的堅定信心,既充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又能從世界先進文化中吸取需要的養分。同時,要學會如何學習、傳承和借鑒傳統,要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與時代主題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