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 300222)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也意識到傳統文化傳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城市環境離不開傳統文化內涵的支撐,我們應探尋傳統文化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不斷提高城市環境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環境文化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物,它必須被一個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守,然后才能成為一種文化。傳統環境文化具有一定的傳統特色,它能代表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特點,是象征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范疇,是人類促進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環保行為和生態文明建設狀態。
環境文化可被分為“環境認知文化”“環境規范文化”“環境物態文化”“民俗環境文化”。“環境認知文化”是人們對城市環境認識了解的一個連續過程。自然環境的主觀反映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是環境文化發展的前提,主要表現為知識的形式。“環境物態文化”是人們在以非個性和客體的形式理解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它是環境文化創造和發展的基礎,主要體現在宗教建筑、歷史遺跡、自然景觀和生命周圍的生態環境中;其存在的意義在于創造客觀的氣氛,為環境文化的產生、傳播和傳承提供物質載體。“民俗環境文化”是一種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間環境文化,如少數民族的自然風俗文化、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風水文化等。讓這幾種文化共同發展、和諧發展,有利于城市環境文化良性發展。
實現傳統住宅建筑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首先應注意在傳統住宅設計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與傳統建筑相比,現代建筑在設計上不僅要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而且要與傳統相結合。可以有效采納傳統住宅建筑中的相關元素進行處理和應用,實現傳統民居環境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可以提煉出傳統民居的設計原理并應用于現代設計中,在突出現代設計特色的基礎上又可以包含傳統民居元素。

圖1 北京傳統四合院
許多城市大批拆掉帶有傳統意蘊的四合院,去改造所謂的城市環境。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對四合院的空間進行改造設計,從而達到繼承與創新的目的。傳統四合院的環境布局缺乏一些私密性,不符合年輕人的生活模式,我們可以將場地分為四組空間,每組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以及私人小院,將每一組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建造,將傳統的四合院環境應用于當今的社會環境構造中。
一個優秀的設計大都有能夠讓人記得住的特色。這種特色能夠代表時代的大環境,能夠讓人們記住這種風格,我們追求這種本土化的設計。進行城市環境研究主要基于人類生活環境的審美要求、環境審美感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影響,然后探討這種影響對人們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響。傳統的審美文化特色作用于城市環境中,可以使人享受這種美感。
傳統特色可以很好地表現環境設計作品的永久活力。貝聿銘先生是國際知名的建筑設計師,蘇州博物館即是其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既有傳統的藝術環境,又有現代的藝術環境,其中式風格的庭院設計,蘊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情懷。它充分結合了中國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將蘇州博物館納入園林庭院之中,建筑物不高于周圍的景觀設計,與園林和諧地融為一體。蘇州博物館的玻璃屋頂景觀設計也很有特色,其建造設計靈感主要來源于傳統蘇州建筑中的玻璃坡頂,但是貝聿銘又將其創新設計發展成一種簡潔的立體幾何建筑效果。蘇州博物館的建設與蘇州的城市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構成了美麗自然的江南風景。

圖2 蘇州博物館

圖3 北京香山飯店
另一個采取中國式庭院建筑風格的香山飯店建在首都的西山風景區,它是貝聿銘先生在中國大陸建設的第一件著作,它的屋頂采用了傳統的建筑樣貌,西方現代建筑規則與中國傳統的營造技術相結合,更凸顯中國傳統氣質。它的庭院遠山近水,高樹鋪草,灰色的地磚、傳統的梅花形和八角形窗戶都為環境增添一抹別樣的韻味。曲水流觴是香山飯店的最優之處,抽象的曲水蜿蜒流淌,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深遠奧妙。
中國古代傳統建筑大多采用流線型屋檐結構,給人一種溫柔親切的美感,在檐柱底部有上翹設計,由此體現出建筑自身的均衡。在建筑物中融入自然元素,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體現出一種融洽性,包含可持續性的概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將傳統特色與現代環境結合,可以展示出傳統文化元素的精髓,發揮出設計最持久的生命力。真正的傳統設計,必須在傳統文化環境的映襯下,研究本民族的審美感受,研究各個朝代傳統藝術形式的實質和體現形式,深入理解、繼承和創新發展民族文化的內涵;要用建筑設計理論語言和方法來準確表達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將設計的民族性、時代性緊密聯結,這樣的設計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