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媛 媛
(運城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山西 運城 044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教師隊伍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特別是青年教師已逐漸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研究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教師隊伍中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比超過60%[1]。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直接關系著高等學校的未來發展,其教學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教學的質量。因此,研究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水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據調查,我國當前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 成長經歷單一
目前,高校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大多數是85、90后。他們成長經歷單一,主要經歷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最終又回到大學工作的生活軌跡,他們的生活空間主要以教室、宿舍、餐廳為主,日常的人際關系以老師、同學為主。成長經歷相對單一,使新入職青年教師對社會生活缺乏深入的了解,對其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磨難和考驗缺乏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2. 接受和溝通能力較強
高校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年輕、有活力,能懷有滿腔熱血投入教學工作;思維活躍,成長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期,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具有較高的信息獲取能力;年齡差別較小,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能夠結合自身發展和社會需要,在就業和考研方面為學生提出合理性的建議。另外,部分新入職教師有輔修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能夠考慮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學生的心理困惑提供幫助。
3. 承受生活、工作、學習等多重壓力
伴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趨勢,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還有高校在教學、學生以及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難度的增加,尤其給予青年教師巨大的壓力。首先,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因入校的教齡短、職稱低,在工資和福臨待遇方面尚處于底層。其次,他們還要承擔著較大的經濟壓力,面臨著婚嫁、贍養父母等生活問題。最后,青年教師除了要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外,還要考慮自身的長遠發展,不得不在評職稱、發表論文、處理行政事務等方面來回穿梭。因此,生活、工作、學習等多重壓力,多種角色的轉換,降低了青年教師對高校舒適工作生活的向往,理想與現實的差異給他們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從而影響其自身發展和教學發展。
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基本情況:(我們課題組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
1. 教學認知能力

表1 教學目標認知現狀
教學認識能力是每一位教師從事本職業所必備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對教學目標的掌握、對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教育基本理論掌握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的創新情況等。
第一,關于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青年教師要上好一門課,首先必須清楚地認知和把握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據調查,23%的青年教師對教學目標很熟悉,46%的青年教師對教學目標比較熟悉,而有31%的青年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一般??梢?,多數青年教師能夠較準確地認識教學目標,能夠保證正常的教學活動,另外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青年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
第二,對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和加工,有助于教學課堂的正常進行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調查顯示,38%的青年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個性特點,對其所授內容進行加工處理,54%的青年教師只是按照統一內容進行知識傳授,還有8%的教師不能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诖?,可以看出多數教師只是按照教學要求進行知識傳授,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情況調整授課內容,做不到“因材施教”。
第三,教育基本理論掌握情況。掌握教育基本理論是青年教師在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必需的條件和基礎。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有46%的青年教師在校期間已經系統學習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知識,31%青年教師主要是通過上崗培訓的方式獲得教育理論知識,13%的教師自學過教育理論,另有8%的教師表示從來沒有學過這部分內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教師對教育基本理論只是一知半解,沒有掌握系統完備的教育理論,教師的教育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運行。
第四,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的創新情況。隨著“00”后進入大學,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提高上課的抬頭率。為此,青年教師必須進行在尊重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的創新性研究,選擇具有前沿性、新穎性的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根據調查發現,38%的教師很注重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的創新,54%的教師會注重教學內容,8%的教師則側重于授課形式的創新。因此,如何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也就成為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2. 組織操作能力

表2 課堂教學基本功現狀
第一,使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調查顯示,有53.85%的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多媒體,46.15%的教師能夠較熟練地使用多媒體。這說明,新入職青年教師能夠掌握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較熟練地使用多媒體。
第二,脫稿講課的能力。調查顯示,有23.08%的青年教師基本能脫稿講課,69.23%的教師對講課內容比較熟悉,在講課期間偶爾會看課件。這表明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對教學內容比較熟悉,能夠自如地進行課堂教學。
第三,將科研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的能力。30.77%的青年教師經常將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15.38%的教師偶爾會將科研成果用于課堂教學,有23.08%的教師表示會將科研成果用于課堂,但課堂效果一般,還有30.77%的教師表示不會將科研成果用于課堂教學。這表明多數青年教師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并能將科研運用于課堂教學,但取得的教學效果卻并不如意。因此,如何正確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并將科研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成為每一位青年教師面臨的難題之一。
第四,同學生的互動情況。調查顯示,15.38%的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很多,53.85%的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比較多,30.77%的教師表示在課堂中和學生的互動不多,因為授課時間不夠。
3. 教學監控能力

表3 自身修正能力
第一,根據外界建議及學生的課堂表現調節課堂教學。對新入職青年教師而言,聽取同行、學生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評價和建議,有助于教師自身改進教學工作,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據調查,53.85%的青年教師表示會注重外界的建議和學生的課堂表現,并根據不同班級及時改進教學,38.46%的教師表示會關注外界的意見,適當地調整部分教學,7.69%的教師表示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一般情況下難以改變。
第二,關于教學反思的能力。授課完畢后,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分析教學中的優缺點,這是新入職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一個必要途徑。調查顯示,61.54%的教師會經常進行教學反思,38.46%的教師表示會偶爾進行教學反思。這表明,多數新入職青年教師會在授課結束后進行教學反思,是值得肯定的。
4. 教學研究能力

表4 科研認知能力
第一,進行教學研究,撰寫教改論文。23.08%的青年教師表示從事教學研究時會經常撰寫教改論文,69.23%的教師表示偶爾會撰寫教改論文,有7.69%的教師表示幾乎不撰寫教改論文。因而,如何引導青年教師把教學研究的具體實踐形成論文是教學研究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定期開展教學方法研討等教學活動,是提升新入職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據調查,新入職教師所在系部中61.54%的會定期開展教學活動,38.46%的會偶爾開展教學活動??梢姡氯肼毲嗄杲處煂﹂_展教學研究活動是認可的。
第三,參加教學研究活動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作用。根據調查,53.85%的教師表示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46.15%的教師認為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幫助。這表明多數新入職青年教師認為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能夠促進教學能力的發展,學校應該鼓勵和支持各系部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綜上,我們發現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不平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在教育基本理論的掌握、教學創新能力、教學研究以及課堂掌控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學校相關部門引起重視。第二,新入職青年教師未能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在調查的過程中,有很多教師表示備課、上課等教學活動已成為自身生活的中心,很少有時間和精力投入科研,甚至還有教師表示若從事科研開展的也不是同教學相關的研究;同時,部分青年教師表示教學反思只是偶爾情況下才進行,其目的只是想改進教學方式,因此從事教改論文的寫作也只能是空想。
面對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認真梳理和剖析影響教學能力不足的因素,努力降低和減少這些因素的消極作用,從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基于對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的了解,我們需進一步分析影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因素。
1. 對教師角色理解不到位
在對新入職青年教師調查為何選擇教師這份職業時,有四成的教師認為教師行業穩定,容易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在與部分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進行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到,個別教師選擇教師行業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而不是自己對這個行業本身的喜歡和興趣。這樣的原因會對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對角色理解不到位,導致對教師崗位職責及要求認知不清,難以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因此,如何轉變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自身觀念,理解教師角色本身的任務要求,在教師職業生涯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2. 教學理論與技能的缺乏
據調查,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大多是從各綜合性的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因而他們對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得不夠全面,對一些教學技巧與教學方式的把握得不夠準確,導致他們在課堂教學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理論擔負著解釋現象或問題,進而幫助人們認識和改造現實的重任?!盵2]可以說,新入職青年教師對教學理論的掌握,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在碩博士培養階段著重培養的是個人的科研能力,培養單位的主要目標是如何提升個人的科研能力而非解決傳授教學知識、教學能力的問題。基于此,碩博研究生畢業進入高校后,雖然擁有較深厚的學術能力,但教學理論與技能的缺乏導致其無法有效地管理高校課堂,也無法及時地處理突發性的教學事件。
3. 知識儲備量不足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校生源結構的不斷發展,學生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而新入職的教師未能及時掌握學生的結構特點,無法有效應對同學生之間的尷尬局面。在同個別新入職青年教師訪談的過程中,有教師表示自己對本專業的理論知識掌握得較好,但對自己教授課程的知識點掌握得不夠廣、不夠深,在課堂上缺乏自信心,對學生在課間提出的問題無法直接給予回答,只能在課后查閱詳細資料才敢解答。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導致教師無法獲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可,進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程的教學效果。
1. 缺乏有效的教師培訓機制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盵3]為此,具有嫻熟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授課的基本能力。然而,任何教師都不是進入高校就擁有這種能力的,因而所有的教師都會經歷一個成長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教師自身在實踐中的鍛煉,而且需要高校對其進行有計劃地培訓和有效引導。目前,雖然高校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進行培訓,但其培訓結果卻并不如意,很多培訓只是空有形式,沒能對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實質性效果。同時,由于培訓資源缺乏,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獲得培訓、進修的機會很少,而且高質量的培訓往往分配給職稱較高的教師。
2. 缺乏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
為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目前高校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但針對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政策還不完善。具體表現在:第一,在組織教師進行培訓時,對教師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未能考慮新入職青年教師;第二,大班上課本身就是有難度的,尤其是讓新入職青年教師去掌控大班教學。因此,教學管理部門要結合新入職青年教師的特點和職業階段性特征來制定教學制度,引導新入職教師盡快適應教師角色。
1. 加強教師本身的職業認同
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完成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換,本身就面臨著挑戰,再加上新的工作環境,教學、科研以及人際關系等都要重新開始,使青年教師面臨的壓力更巨大。為引導青年教師盡快適應高校的教學環境,高校管理部門要幫助新入職教師充分認知教師的職業特點,加強青年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改變教師對其身份的認知和理解,培養良好的師德師風;要認真落實教師傳習制度,引導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積極參與老教師的講課,學習其課堂管理經驗和教學設計等,與此同時準備好自身的教案、講義和課件,從而幫助和引導青年教師完成對教師身份的認同。
2. 豐富青年教師的知識體系
教學能力是推動高校青年教師規劃職業發展的基礎,也是青年教師獲得職業績效的前提。為了讓廣大青年教師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5]。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而言,要擔負起新時代所賦予的教書育人、民族振興的重大使命,必須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詳細的理論知識,進而豐富和提升自身的知識體系。一方面,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在課下要時刻抱著學習的心態,閱讀大量的書籍,做好學習筆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新入職的教師要及時運用互聯網技術、同老教師交流等渠道學習他人的經驗,借鑒他人的教學優勢,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多樣化需求。
1. 轉變高校教師的培訓理念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行為要變,理念先變?!盵6]網絡技術新時代的到來,呼吁高校教師培訓理念的創新,新入職的青年教師處于事業的起步階段,高校必須把培訓理念從對青年教師的管理轉為向青年教師提供發展和服務。長久以后,我國高校一直秉持教師管理的理念,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培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高校對教師的需求,但這種管理模式往往忽視了教師本身的需求,在根本上不能滿足教師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需求。
為了提升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讓青年教師真正擔負起時代責任,就必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準確判斷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環境,遵循教師教學能力的特點,把教師培訓視為青年教師實現全面發展的必要過程,給予其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務。其次,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而言,培訓的目的不僅是讓其了解學校現狀,更重要的是解決其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然而,當前的培訓只是進行理論知識的單純講授,培訓方式單一,缺乏操作性,未能滿足青年教師進行學習的需求。因而在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前有必要對其進行需求評估,掌握和了解青年教師的實際需要,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培訓課程。此外,在培訓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實際需要自由選擇適應自己的培訓課程,也是高校管理層需要考慮的內容之一。
2. 完善高校教師的崗前培訓
對青年教師進行崗前培訓,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必要過程,其目的是引導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盡快地熟悉教學工作流程,進而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讓其更快地投入到教學工作。
第一,在培訓內容方面,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除了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高等教育法規、職業道德等內容外,還要增加學校文化、教學實踐和學校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內容。關于理論理論課程的培訓,可以采取匯編教材的形式,讓青年教師自學理論。此外,高校還要結合具體的案例,借助案例分析的形式明確培訓內容,并邀請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來開展有關教學方式、課堂管理等方面的講座,對青年教師進行掌握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等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第二,在培訓方式方面,采取課堂講授與實際操作的形式,通過專題講座、教學觀摩、教學點評及模擬教學等方式來提高培訓的效果,從而增強培訓的參與性、實踐性。
第三,在培訓考核方面,采取理論考核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理論考試方面,主要以筆試為主,考查的題目以簡答題、分析題、論述題及案例分析題為主;在教師實踐方面主要考查教師的教學技能。
1. 完善導師制教學模式
導師制教學模式有助于幫助青年教師解決教學工作中面臨的問題,使其更快地適應教學環境,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同時,利用導師制教學模式也可以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構建起專業話語與情感信息雙向流動的平臺,進而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因此,為進一步發揮這一教學模式的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導師選拔方面。要結合新入職青年教師的特點,在征求導師和被指導教師意愿的基礎上,選拔那些具有副教授專技職務,并且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第二,明確導師責任。規定合理的指導程序,針對不同專業制定不同的指導內容;第三,建立導師激勵制度。制定導師制教學管理規定,通過設立青年教師專項資金項目來解決導師制的經費問題,并將教師導師工作的業績納入期末考核,從而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第四,完善監管措施。加強對導師制教學工作的監管,嚴格考核標準,設立教學技能考核環節,利用教學測評、教學技能比賽等形式進行考核。
2. 加強教師發展中心建設
建立教師發展中心的本意是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指導,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如何讓教師發展中心真正發揮其教學指導的意義尤為重要。為此,第一,開展優秀教師的示范教學活動,利用公開課的形式為新入職教師提供講課技巧、教學方法等內容,有效發揮優秀教學的教學榜樣作用。第二,通過利用座談會、教學研討會以及專題講座等形式,推動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良好交流,進而汲取他人的教學優勢,改進自身不足。第三,積極開展第二教學課堂,建立教學實踐基地,讓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以專業授課的形式參與教學實踐,尋找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之間的結合點,從而給課堂教學增添新鮮的血液。
綜上,我們要結合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自身特點,在準確了解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牢牢把握青年教師自身成長規律,堅定不移地促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從根本上引領廣大青年教師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7]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