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



摘要:蘇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和食鹽產地,這里見證了我國從農業到工業的發展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地的勞動號子正在逐漸消亡,車水號子、打場號子、花生號子等蘇北地區獨有的音樂形態已鮮有百姓傳唱。采集、研究蘇北地區的勞動號子,不僅可以了解當地人民的勞動生產與日常生活,更能從民歌的衍變中見出當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遷。
關鍵詞:蘇北? 勞動號子? 民歌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016-04
一、蘇北地區概況
蘇北是我國江蘇省北部地區的簡稱,位于富饒廣袤的蘇北平原。如果按照現在通行的區域劃分,蘇北地區包括了鹽城、徐州、淮安、連云港和宿遷五個地級市。而傳統意義上的蘇北地區并不包含位置更偏北方的宿遷、連云港和徐州,指代的是相對偏南的南通、淮安、揚州、鹽城和泰州。由于勞動號子的誕生,和地理條件、經濟生活以及勞動形式緊密相關,本文中提到的“蘇北地區”,指代的是傳統意義上的蘇北地區。
蘇北境內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平原、水域面積廣大。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勞動生產以水稻耕種為核心,隨之產生了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牲畜養殖等生產活動,應運而生的勞動號子如實記錄了當地人民豐富多樣的勞動生活。
江蘇是一個方言大省,單就蘇北地區而言,境內就存在著江淮官話、北方中原官話及吳語三大方言片區。依照北京大學馮青青[5]之研究成果看來,可按照古入聲調的留存與否將這一地區的方言劃分為東西兩區,其中東區保留了入聲調,西區則不然。勞動號子是人民大眾自發創作的音樂體裁,具有極強的即興色彩,方言的聲調大大影響了歌曲的曲調走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除了考慮自然條件、人類活動對勞動號子歌曲題材的決定性作用,更要將熟悉蘇北方言、深入分析方言與曲調關系作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現狀
目前來說,對蘇北民歌的研究非常少,專門對其中的勞動號子進行詳細研究的是一塊空白。通過對圖書館系統、知網、萬方等平臺搜索,研究蘇北民歌的論文成果只有寥寥數篇,其中沒有針對勞動號子的專門性研究,多是蘇北和蘇南的民歌之風格特點的比對研究。
楊麗莉《蘇南民歌與蘇北民歌的區域性差異研究》[4]闡述了江蘇南北區域民歌的特性差異。文中提到蘇北地區的勞動號子曲目量遠遠多于蘇南地區,并大致總結了其調式風格及體裁特征。然此文著重于歸納總結與對比研究,缺乏具體的曲目分析,并不完全以蘇北勞動號子為側重點。
錢夏星《高郵民歌的音樂特征與傳承保護研究》[2]將蘇北的高郵地區作為考察地點,研究了當地原生態民歌的音樂特征和發展現狀,其中提到了高郵的勞動號子之分類與調式調性的特征,此文雖研究重點在于高郵民歌的傳承保護,然仍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
除上述專門的音樂類研究之外,記錄曲譜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6]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可用以對比現今勞動號子的流傳演變。與之相關的方言、農業生產、歷史變遷等研究成果,也對深入闡釋蘇北勞動號子的方方面面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三、蘇北勞動號子之分類
勞動號子曲目量眾多,筆者經實地考察,共收集到曲目百余首,將之依照題材內容、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特征作出如下分類:
(一)題材內容
按勞動形式的不同,蘇北勞動號子可按內容題材分為下列類別:
此地勞動號子從歌曲內容來看有以下幾個獨特之處:其一,哩哩調無實際歌詞,全曲通常由襯詞、擬聲詞組成,應用場景寬泛,可在耕田、放牛、趕場時演唱;其二,由蘇北悠久的革命歷史為根源,勞動群眾將抗日救亡、解放建國的內容唱成號子,是研究當地紅色文化的生動資料;其三,秧歌雖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與角色類別,不具備“秧歌戲”的構成要素,但秧歌在當地是重大節日以田間地頭為舞臺表演的曲目種類,與勞動生產密切相關,故也歸納為勞動號子中的一個類別;其四,有一些勞動形式已不復存在,曲目量很少,如撿狗屎號子現存兩首,為了計數而誕生的量斗號子只有一首留存,故將此類號子歸為雜類。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蘇北勞動號子緊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將各種不同形式的生產活動包羅其中,單從題材內容來看,便能感受到當地獨特的農耕文化與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調式調性
蘇北勞動號子均為傳統的五聲調式,按其調式調性分類,曲目統計如下:
哩哩調常用宮、徵調式,栽秧號子常用商、羽調式,船工號子、伐木號子多用宮、徵調式,角調式的曲目最少,商調式的曲目最多。
蘇北地區緊靠魯皖二省,從調式風格來看,吸收了北方民歌曲調的一部分特點,尤其是秧歌,多為徵調式。然而從總體來看,蘇北因其地緣關系仍然與蘇南常用的商、羽調式緊密相關。
從歌曲旋律來看,大部分曲目的音程跳進不大,常見四度以內的音程變化,但在演唱襯詞時,有很多七度、甚至是八度的大音程跳進,可從中看出江蘇民歌整體的風格特征:音列緊密,音韻婉轉。
(三)曲式結構
勞動號子的結構特點是短小精悍便于傳唱,蘇北地區也不例外。所有號子均為單一樂段結構,一些歌曲看起來長大,實際上只是在原有的音樂材料基礎上作出些許變化,通過節奏變換、旋律加花等手法,將歌曲體量變大。如下面這首《車水號子》:
此曲圍繞“sol la do”與“do re fa”兩個核心音列展開,后者與前者構成四度模進關系,可以看成是前者的變體。歌曲的節奏較為自由,在二拍與四拍之間轉換,然音樂的核心動機其實沒有變化,節奏型總體來說較為規整,全曲也未出現新的音樂材料。歌曲由問答形式構成,后樂句與前樂句是同頭異尾的關系,最后一個全由襯詞構成的樂句,可看成是整個樂段的補充,因其旋律來自于核心音列,在前面的樂句中可見到它的原型,所以不應將這個樂句從整體結構中拆分開來。
四、曲例分析
上文就蘇北勞動號子的整體面貌進行了闡釋,接下來舉出幾個典型的曲例加以詳解,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此種音樂體裁的各項特征。
此曲調性為F大調,五聲徵調式,核心音列為“do?re fa”“la do re”,圍繞徵音和羽音,分別在下方和上方五度,納入宮音和羽音。歌曲是由單一樂句構成的單段體,頭尾互為逆行關系,旋律跳進較大,演唱時節奏自由隨性,前短后長的切分節奏型應用較多,倚音的加入使歌曲的色彩更加豐富。
此曲講述了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的英勇表現,充分展現出襯詞在蘇北勞動號子中的重要地位。全曲收束于宮音,為F大調宮調式。核心音列為“do re fa”與“sol la do”,后者由前者向上方五度模進變化而來,因此可將前者看成是此曲的主要核心音列。
此曲為兩個樂句的單一樂段,可看成上下兩部分。仔細分析旋律可知,襯詞句只是將前一句的旋律重復一遍,最多在節奏上和個別音上有些變動,這與人們演唱時的即興改編有關,不影響對樂曲結構的整體判斷。歌曲的旋律跳進較大,演唱時情緒激昂,頗具贊頌勝利的豪邁氣質。
這首歌曲多見于船工勞作的大型場面,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十分鼓舞人心。此曲為A大調羽調式,節奏短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船工一邊合唱一邊和著節奏,統一步調拉起沉重的船帆,可說是氣勢磅礴且實用性很強的一首船工號子。
前面提到量斗號子是在稱量糧食時用以計數的歌曲類別,演唱時可根據數量的增減靈活變動歌詞。此曲為F大調徵調式,單一樂段。音樂動機短小,卻充滿了發展動力,全曲圍繞徵音和羽音進行跳躍變換,節奏輕快,襯詞緊跟數字之后,增添了幾分詼諧幽默。
此曲為兩個樂句組成的單一部曲式,B大調羽調式。由女聲領唱,眾人合唱,從這種演唱形式可以看出,在當地傳統的栽秧勞作中,婦女是主要的生產人員。歌曲采用了三連音的節奏型,倚音賦予了旋律更多變化,聽起來活潑輕快,勞動氣息撲面而來。
從詞句結合的角度來看,方言自帶的聲調對歌曲旋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偏北一點的徐州地區,其方言的字調與普通話接近,與更偏南方的靖江地區有所不同。而處于蘇南和北方區域交界的地區,其方言發音融合了江蘇南北的特點,歌曲的旋律跳進較之北方更多。蘇北方言較之普通話的陰平、陽平兩種聲調,多出了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六種變化聲調,各類曲目中多處使用倚音,其實與方言音調的連續性變調有關。
蘇北地區的勞動號子風格多變,根據勞動種類、旋律構成、歌詞內容的不同,有著迥異的審美格調。但從總體來看,勞動號子終歸是服務于生產的,不論它的聽覺體驗是積極昂揚還是曲折婉轉,其核心永遠立足于現實的日常勞動。
五、保護與傳承
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的跨越式發展,許多存在于傳統農耕社會的生產方式已逐漸消亡,蘇北地區的勞動號子現存曲目看似很多,實則散佚了不少。筆者在當地走訪期間,接觸的民間演唱者多為老人,年q輕一代對本土民歌都不熟悉,同時也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一旦這些傳承者故去,這種藝術形式很有可能會隨之消散,徒留記錄于紙面的曲譜與音視頻資料。
(一)經濟活動
勞動號子寄托著人們改善生活水平的美好期望,雖然現在蘇北地區的農業生產逐步邁入機械化時代,勞動號子失去了傳承的環境與主體,然而將其與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仍然可以使它煥發新的生機。
如表演性極強的船工號子,可作為旅游表演的劇目,向游客們展示船工們的勞作生活;在節假日時,游客們走向田野可以觀看耕作場面,并聆聽栽秧號子、秧歌等歌曲;記錄了當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號子,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應被置放于紅色旅游基地,讓更多的人透過音樂去了解軍民一心,建立新中國的恢弘歷史。
(二)申遺傳習
蘇北地區的勞動號子,從音樂本體到演唱形式,從歷史意義到教育功能,都具備了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質。參照各地的經驗來看,若能成功申遺,對這個民歌類別的宣傳、保護、傳承都有十分積極的正面作用。
福建泰寧縣的梅林戲在申遺成功后,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不僅可以在景區內的固定場所進行演出,還建立了多個傳習所,吸引更多的本地年輕人去學習這個瀕危劇種。望當地政府能吸取各地的成功經驗,將蘇北地區的勞動號子發揚光大。
(三)引入課堂
在2015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同時“文藝也要反映好人民的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全國各地已經有多個中小學,響應國家號召,將當地的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引入課堂,作為課程教授給孩子們。
從美育的角度來看,蘇北的勞動號子旋律動人,節奏明快,且規模短小易于教唱,能使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勞動人民獨特的審美觀念;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勞動號子承載著先輩們辛勤勞作、奮勇斗爭的歷史記憶,是生動的德育教材。孩子們在學唱勞動號子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審美格調,錘煉道德品質。
勞動號子與人們改造自然的活動緊密相關,它不僅僅是單一的音樂種類,更具有記錄人類生活軌跡的社會學意義。勞動號子來自田間地頭,其間盎然的生活氣息,與鮮明的勞動場面互相交織,完全可以作為民族音樂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保護與傳承這個音樂門類是當務之急。
六、結語
筆者對蘇北勞動號子的研究,緣起于一次偶然興起的旅游經歷。在蘇北游歷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蘇北作為革命老區的光榮歷史。從新四軍北上,到八年抗戰、解放戰爭結束,很多音樂工作者在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搜集、記錄當地的民歌,以民間音樂為宣傳武器,密切配合了當時的政治任務和群眾運動。
時過境遷,現在的我們有強大的祖國作為后盾,步入了高科技引領的現代化生活。這些經由人民群眾口口相傳的音樂種類,在信息化爆炸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然而,民族民間音樂是一本厚厚的史書,其中可知我們的來處,更預示了我們的去處。這些看似簡單卻內涵深刻的勞動號子,蘊含著我國人民從勞動中奮起的不屈精神,它的內核是永不過時的。
參考文獻:
[1]徐靖捷.蘇北平原的捍海堰與淮南鹽場歷史地理考.[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9).
[2]錢夏星.高郵民歌的音樂特征與傳承保護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年.
[3]邵偉強.蘇南、蘇北民歌的地方性風格特征.[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10).
[4]楊麗莉.蘇南民歌與蘇北民歌的區域性差異研究.[J].歌海,2015,(03).
[5]馮青青.蘇北方言語音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6年.
[6]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
[7]蒲亨強.論民歌的基礎結構——核腔》[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06).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蘇北地區勞動號子的研究,項目編號CYXS201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