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華
摘要:林良《雙鷹圖》為水墨寫意。其作品續南宋院體宮廷家繪畫風格,受到梁楷“簡筆”畫法和禪院僧人畫家牧溪“粗筆”影響,直接沿襲元代墨花墨禽的藝術表現形式,形成了全新的筆墨結構。《雙鷹圖》在用筆和用墨方面相對于傳統花鳥畫作品有所創新,帶有更為鮮明的藝術特色。本文以《雙鷹圖》為例,通過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進行簡要梳理,之后具體分析《雙鷹圖》的筆墨特點。在用筆方面,林良采用楷書筆法來表現鷹、竹子等處。對于樹枝、藤蘿、石頭等處,其采用草書入畫的筆法,使畫面帶有節奏感。在用墨方面,林良主要采用濃淡結合的形式,表現出畫面的虛實感。林良《雙鷹圖》的筆墨特點在明代院體畫中獨樹一幟,對后世畫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全文以《雙鷹圖》為主線,從用筆用墨兩方面對其進行技法分析,從而運用到自己的創作與研究之中。
關鍵詞:林良? ?《雙鷹圖》? ?寫意? ?筆墨技法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039-02
一、《雙鷹圖》的筆墨特點
筆墨是指中國畫中用筆用墨的技法,是中國畫藝術語言的表達形式。黃賓虹在其著作《畫法要旨》中有關于五筆七墨的獨到見解:五筆是指用筆時,筆的平、留、圓、重、變。七墨是指用墨時,墨的濃、淡、破、積、潑、焦、宿。從潘天壽所說“筆不能離墨,離墨則無筆。墨不能離筆,離筆則無墨。”可以知道筆墨之間的關系是以筆為骨,以墨為筆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董其昌在其《畫旨》中提到“蓋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態。”說明了筆墨結合的必要性。
傳統的中國繪畫歷來講究筆墨的技法表現。歷代畫家在長期的繪畫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用筆用墨的習慣,并由于畫家使用筆墨方式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繪畫藝術表現效果。對于中國畫作品,從用筆用墨的技法上分析最能體現出繪畫作品的本質。本文將《雙鷹圖》以繪畫題材分為禽鳥、樹枝、竹子、藤蘿、石頭等具體對象分析其筆墨變化情況。
(一)筆法解析
1.楷書用筆,嚴謹有力
明代初期出現了大量以鷹為題材的畫家,如邊景昭、林良、呂紀等。從林良現存作品來看,其作品中畫鷹居多且多以雙鷹程式出現。是這一時期畫鷹的杰出代表畫家之一。《雙鷹圖》是其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林良在《雙鷹圖》中的筆法表現為:
首先,對于畫面主體的蒼鷹,林良中鋒用筆畫出鷹的眼睛、口喙、鼻孔、爪子等關鍵處用筆挺建且較嚴謹,在這些區域以楷隸筆法入畫,猶如“琴弦描”。其次,林良側峰用筆順鷹羽毛的生長方向披蓑而下,按鷹的形體生長結構幾筆畫出鷹的頭、頸、背、兩肩、胸背等部分,此處用筆較為輕松,為濕筆。再次,其采用果敢的中鋒用筆表現鷹的羽毛。畫鷹腿部時,林良通過用筆的提按虛實變化展現出鷹腿的體積及質感。之后,其采用重復并排的細筆觸畫出鷹的尾部并在其尾部畫上有弧度粗重線,表現出鷹的量感。最后,勾畫出鷹爪上的鱗片和爪尖。
對于《雙鷹圖》中的竹子,林良受到元代大家趙孟穎以書入畫的影響。以趙孟穎的《窠木竹石圖》為例,趙孟穎采用中鋒用筆直接寫出竹竿和連接竹竿與竹葉的枝條,其竹葉筆法起伏有致和楷書的“永字八法”相呼應。林良在《雙鷹圖》中也采用了此種筆法。趙孟頫表現竹葉時以“個”字或“介”字疊加為主加以排列,給人一種自然舒朗之感,林良則以“介”字疊加、“個”字和“人”字為竹稍為主。《雙鷹圖》的竹葉表現為:“正面的葉片短而肥厚,兩側葉子狹而長,用筆提按明顯,行筆迅急。頗類其點樹葉時由內向外的用筆。”這是林良畫竹子時最典型的用筆,是其成熟時期的代表特征之一”。
2.草書用筆,酣暢淋漓
林良處于明代文人畫昌盛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以書入畫對林良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對于《雙鷹圖》中作為畫面配景的樹枝、竹子、藤蘿、石頭等林良使用的筆法為:
首先,對于《雙鷹圖》的樹枝,林良采用草書入畫的筆法畫樹枝。其表現較粗的枝干時采用“按樹干的生長方向用筆,提按頓挫,或邊勾邊皴,分段連接”的筆法。之后,中鋒用筆直接寫出較細的枝干,用筆提按明確,使畫面具有節奏感。其次,在藤蘿枝條組織上,林良使用了其慣用的“平行間人字”的表現形式。在表現比較茂盛的藤蘿葉時,林良中鋒用筆重頓急收,形成一種寬扁的點且常常數筆相連,產生輕重緩急不同的節奏點在畫面上,凸顯了一種節奏感和藤蘿的沉重感。這種畫法是林良獨創的點寫結合的表現技法一一點厾筆法。這種筆法可以分為圓筆點、橫筆點、斜筆點、破筆點等,其筆法變化多端又富有筆意,使得畫面更加生動。再次,林良承襲馬夏一路在石頭用筆上采用斧劈皴。其用筆如斧劈木片,一邊厚一邊薄。有大、小斧劈分類。馬遠的大斧劈皴是用筆的健豪側峰掃出,就像開山鑿石后山巖的表面,以同方向排列的方筆和筆勢迅猛為特點。夏圭在馬遠的基礎上開創了拖泥帶水的畫法。首先,其保留了馬遠大斧劈皴方筆且筆法更加松活。其次,馬遠用筆方向以同方向為特點,夏圭的斧劈皴以不同方向的用筆為特點,使畫面富有變化。再次,夏圭的皴法里加了水使得筆法更加爽利。
(二)墨法解析
明代以前,墨法研究明顯少于筆法研究。而明代后期水墨畫逐漸興起,由此可知,明代繪畫已偏向于墨技法的表現。林良處于墨法發展的時代必然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1.醒目有力的濃墨
首先,對于畫面主體的鷹,林良用較重的墨畫出其眼睛、口喙、鼻孔等關鍵處,并用較重的墨表現鷹的羽毛部分,之后,在鷹腿部地方采用較干的墨色,通過墨色的濃淡枯濕變化展現出鷹腿的體積及質感。其次,對于細樹枝的表現上,林良采用較濃的墨直接寫出。其表現竹子時,采取近處用重墨遠處用淡墨的畫法,使畫面具有虛實感。再次,林良處理藤蘿時,使用水分較多且較重的墨來用以表現出藤蘿沉甸甸的感覺。在表現石頭時,用重墨寫出其外形,最后苔點使用重墨,使畫面更加精神。
2.層次豐富的淡墨
首先,對于畫面主體的“鷹”,林良采用筆肚調淡墨,筆尖蘸較濃的墨幾筆畫出鷹的頭、頸、背、兩肩、胸背等部分。在這里其使用了“淡墨法”。分為濕淡、干淡兩種形式。此處使用的是濕淡,濕淡是指筆上先薩清水,然后蘸少量濃墨,略加調和后速畫。濕淡可以產生出云霧顯晦,嵐色郁蒼的效果。再次,林良采用有濃有淡的墨畫出鷹的尾部并在其尾部用重墨畫出有弧度粗重線,表現出鷹的量感。在鷹爪部分采用較淡的墨色按其生長規律一次性畫出,然后再用重墨畫出鷹爪上的鱗片和爪尖。對于《雙鷹圖》中的樹枝,林良使用較淡的墨表現粗樹干,在畫完樹干之后使用淡墨罩染一下,用來突出老干的量感,使畫面更為統一 。在這里其使用了“罩染法”,對于畫面中的竹子,林良主要采取近處用重墨、遠處用淡墨的方法,用來凸顯出竹子的虛實感。對《雙鷹圖》石頭的表現上,林良在石頭的山頭上施以淡墨,使石頭更加統一的融入到畫面之中。因此,林良在《雙鷹圖》的用墨技法上主要采用濃淡結合的形式,表現出畫面的虛實感。
二、結語
通過全文可知林良筆墨藝術語言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承襲南宋馬遠、夏圭一脈繪畫風格并受到梁楷“簡筆”畫法和禪院僧人畫家牧溪“粗筆”影響,且從文人畫中得到以書入畫的啟迪。經過對《雙鷹圖》的分析得出林良使用的筆墨技法為:林良在畫禽鳥時用筆按其生長結構分塊用筆,采用的是粗筆寫法不同于其他同時期承襲宋代院體工整畫風的畫家。在樹枝、竹子、藤蘿、石頭等景物上采用草書入畫使畫面帶有節奏感。且林良創新了當時大寫意花鳥畫畫法一一點厾筆法。明代到近現代許多花鳥畫家受其畫風影響。如吳門畫派、青藤白陽等,到近現代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等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林良筆墨技法的影響。他們在吸收林良筆墨風格的同時加入自身的理解,最終形成了自身的繪畫風貌并將寫意花鳥畫不斷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2]謝小凡,范雪輯注.黃賓虹“畫法要旨”釋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3]韓瑋.教育局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中國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劉仲凱.林良花鳥畫筆法研究[EB/OL].2014-03-30.
[5][清]唐岱.周遠斌.繪事發微[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6]孔六慶.繼往開來:明代院體花鳥畫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
[7]盧輔圣.中國花鳥畫通鑒7:上林朱紫[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8]單國強.林良、呂紀生平考略[J].故宮博物院刊,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