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幻想曲是西方特有的器樂曲,是西方音樂中一種具有特殊風格的音樂體裁。幻想曲最初來源于即興創作,具有形式自由的特點,因其能夠滿足自由創作的需要,所以得到了很多音樂家的喜愛。本文先對西方幻想曲的起源及發展狀況進行了簡要的概括,繼而探討了16世紀到20世紀各個時間段內,西方幻想曲的發展狀況,以期能夠更加詳盡地論述幻想曲這一西方特有的音樂體裁。
關鍵詞:幻想曲? ?形成?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065-03
幻想曲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作為西方音樂里特有的音樂體裁,主要用于指跳出傳統樂曲形式且能體現音樂家想象力的音樂作品[1]。即興、自由、不受約束是幻想曲的主要特點。幻想曲既滿足了音樂家抒發情感的需要,也為他們高超的音樂技巧提供了良好地展示方式。幻想曲自誕生以來,就因其獨特性獲得眾多音樂家的喜愛,眾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都曾創作過幻想曲。
一、西方幻想曲概述
“幻想曲”一詞來源于古希臘文Phantasia(想象),主要用于形容富有想象力及創造力的音樂作品。關于幻想曲的最早記載是在意大利的琉特琴(Lute)手稿里。[2]西方幻想曲多被運用于器樂體裁之中,用于形容充分發揮音樂家想象力且打破傳統曲式桎梏的音樂作品。西方幻想曲不受固定曲式的約束,形式上呈現出自由灑脫的特點。
西方幻想曲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其誕生之初的作用與前奏曲相似,并兼具一些主題模仿的特點。幻想曲在結構與方式上的自由性都大大超過普通的樂曲,從廣泛意義上來講,只要是能夠展現自由即興特點的音樂作品,其實都有可能被納入幻想曲的行列。某些時候,以一首歌或某個成品為創作元素而加工成的樂曲,也可以被稱作幻想曲。由此看來,幻想曲的劃分方式較為寬廣,也沒有明顯的界限。西方幻想曲的表現形式在發展中逐漸增多,16世紀時,幻想曲的表現形式主要為主題段落性樂段,音樂家在創作幻想曲時常運用復調手法。到了巴洛克時期,幻想曲也兼具前奏曲的部分功能性特點,并與當時流行的音樂體裁——利切卡爾,在作曲手法上類似,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利切卡爾更嚴謹,而幻想曲更自由。17世紀至18世紀末的音樂家在創作上已經開始注重個人音樂風格的展現,作品的音樂內涵也更加豐富,但此時的幻想曲還是保留著自己獨特的自由想象的音樂風格。到了古典時期,音樂家在進行樂曲創作時,普遍偏向于選擇奏鳴曲式來進行創作,但是幻想曲也由于其獨特的即興風格,逐漸得到了音樂家的認同與喜愛,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西方幻想曲發展的歷程中,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貝多芬享譽世界的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就將幻想曲與奏鳴曲兩種音樂體裁交織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幻想曲的自由想象的特點,也有奏鳴曲嚴謹的特點。這種將兩種音樂體裁進行融合的創作方式,使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充滿想象的美感,富含浪漫主義的味道。貝多芬的這種全新創作方式影響了后來的許多音樂家,如波蘭音樂家肖邦的《幻想曲》,也是采用幻想曲與奏鳴曲相交織的方式創作的。
毫無疑問,奏鳴曲與幻想曲都是西方音樂重要的樂曲形式,將幻想曲與奏鳴曲交織在一起的音樂創作方式,能夠幫助音樂家在樂曲中展現真正的自我,讓音樂家感受到真正的自由。這既是幻想曲的魅力所在,也是幻想曲得以不斷傳承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幻想曲在誕生之初多用于鍵盤樂器之中,但是隨著幻想曲的不斷發展,幻想曲早已不再局限于此,聽眾在其他樂器中,也能聽到幻想曲,如雙簧管幻想曲等。由此可見,幻想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的,不同時代的音樂家也會采取不同的手法來展示幻想曲的自由想象的音樂風格。
需要說明的是,幻想曲雖然沒有固定的音樂形式,但并不代表幻想曲完全沒有章法。幻想曲雖然在音樂創作中沒有太多的規則,但其內在仍然保留著古典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核。
二、西方幻想曲在各時期的發展狀況
西方幻想曲從誕生至今,已經歷經幾個世紀,各世紀的音樂家們都對幻想曲有著特殊的情感,對幻想曲的起源及發展過程進行回顧,不僅能夠了解幻想曲的發展狀況及各時期的發展特點,也能加深大眾對幻想曲的認識與理解。有關西方幻想曲的形成已在概述里進行描述,此處不再贅述。下面,將對西方幻想曲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進行簡要概括。
(一)16世紀至17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的幻想曲主要用于標題部位,相關資料顯示,將幻想曲用于標題的最早記錄在1520年德國鍵盤樂曲的手抄本中,其后在1536年的意大利曲譜中,也有幻想曲標題。[3]這些作品主要突出的是音樂家卓越的創造力及豐富的想象力。16世紀的幻想曲主要以琉特琴和吉他等弦樂器的弦樂曲為主。當時的器樂作品主要可分為三種:一是改編聲樂而形成的器樂作品;二是模仿人聲作品風格而形成的器樂作品;三是名稱為奏鳴曲、變奏曲等的器樂作品。16世紀的音樂家在作品演奏中,多喜運用即興演奏技巧,因此當時大量的鍵盤作品,如前奏曲、變奏曲、托卡塔等都很好地體現了即興彈奏的風格。16世紀到17世紀初的幻想曲主要是運用對位的創作手法來進行創作,常被運用于另一種音樂體裁——賦格之前,使幻想曲與賦格兩者之間形成對比,這樣更能突出幻想曲結構的自由性。16世紀到17世紀的英國幻想曲,特指由一組同類弦、管樂器演奏而成的賦格曲子,英國音樂家們將旋律性模仿作為幻想曲的創作基礎。而在16世紀的美國,幻想曲則是用于形容那些嚴格按照聲樂經文歌來進行模仿的器樂曲子。到了17世紀,幻想曲的發展較為小眾,幻想曲的作品數量大量減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17世紀出現了各類新的鍵盤樂曲曲種。鍵盤樂曲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以前奏曲、托卡塔及隨想曲等為代表的樂曲種類。幻想曲的數量雖然大量減少但是它的風格仍然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延續,維持了幻想曲以往的自由多變的音樂風格,可以不受樂曲形式與樂曲結構的限制,與其他的樂曲曲種實現了完美融合。
(二)18世紀
18世紀時,幻想曲的發展方向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專門為器樂創作的幻想曲數量已極為稀少,但為鍵盤樂器創作的幻想曲,其重要性在18世紀仍舊得到了很好地維持。幻想曲的發展方向開始向鍵盤樂器傾斜,這一期間出現的巴赫、莫扎特等著名音樂家,都創作過鍵盤幻想曲。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巴赫父子,他們在幻想曲的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巴赫共創作了15首鍵盤幻想曲作品,他的兒子——菲利普·巴赫,在一生中共創作了23首鍵盤幻想曲。巴赫父子都對幻想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都是幻想曲音樂的代表性人物。18世紀的幻想曲仍舊延續著自由的風格特色,但在和弦與轉調上有了突出大膽的表現。[4]18世紀音樂家在創作幻想曲時,主要運用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單獨創作幻想曲,僅僅將幻想曲作為一個樂段,使其在整個樂曲中發揮前奏或前奏曲的功能。例如,被寫作在變奏曲或賦格曲之前的幻想曲樂段。另外一種幻想曲的創作形式則為獨立完整的幻想曲作品,獨立完整并不意味著單一,這種創作手法,可以將幻想曲與其他不同種類的曲式相結合。在創作形式上,既可以采用單一樂章的創作形式,也可以采用多樂章的創作形式。
(三)19世紀
幻想曲發展到19世紀已經成為西方音樂最重要的音樂體裁之一,是當時西方音樂里最重要的音樂曲種。[5]此時音樂家們用于創作幻想曲的音樂題材已經非常廣泛,在民間大受歡迎的民謠、歌曲等都可以作為幻想曲的創作題材。此時幻想曲的演出形式也變得更具多樣性,既有大型的正規舞臺演出,也有較小型的沙龍表演。幻想曲音樂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極重要的音樂曲種。
在19世紀,貝多芬、舒曼、肖邦、柴可夫斯基等聞名世界的音樂家都是創作幻想曲的代表人物。從貝多芬開始,音樂家們將幻想曲與奏鳴曲進行了體裁融合兩個音樂體裁的結合性創作,即體裁融合。創造出自由與嚴謹相結合的音樂樂曲。貝多芬作品中能體現出體裁融合的有《月光奏鳴曲》《田園鋼琴奏鳴曲》等。19世紀,在標題上就體現幻想一詞的體裁融合作品有:舒曼的《C大調幻想曲》;肖邦的《幻想即興曲》《幻想波蘭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幻想諧謔曲》;法國作曲家夏布里埃的《幻想布列舞曲》等。
浪漫主義在19世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繁榮,音樂藝術領域也受其影響,音樂家們都比較追尋浪漫主義色彩。想要在音樂創作中充分展示自身的藝術魅力及個人色彩,就要掙脫既定曲式的束縛,在此背景下,幻想曲的發展空前繁盛。19世紀鋼琴音樂的盛行,也促使幻想曲的寫作規模往大型化發展,音樂家們常會在樂曲開頭加入即興演奏,以增加樂曲演奏的難度與樂曲的篇幅。19世紀的幻想曲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音樂家們喜歡從歌劇中選取一個或多個片段來作為幻想曲的創作主題。這種歌劇幻想曲與常規的幻想曲一樣,都充分體現了音樂家的自由意志,可以讓音樂家們在創作中盡情展現自己的創作靈感。
(四)20世紀
幻想曲發展到20世紀,其寫作內容開始回歸到之前的音樂形式上。20世紀的音樂家們常將以前音樂家創作的音樂主題作為自己幻想曲的主題,來進行音樂創作;有些音樂家則將合唱的旋律作為創作題材;當然,部分音樂家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創主題來進行幻想曲創作。20世紀的美國成為音樂的主流國家,美國音樂家們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鋼琴幻想曲。例如,由美國音樂家卡特所創作的《夜晚幻想曲》及同樣是由美國音樂家伊頓創作的《微分音幻想曲》。
20世紀,作曲家在幻想曲創作方面依然有進行體裁融合的嘗試,如烏克蘭作曲家克森科于1919年寫的《幻想夜曲》,這部作品是夜曲和幻想曲兩種音樂體裁特性的融合,即幻想性的夜曲;還有俄羅斯作曲家卡普斯汀的《幻想奏鳴曲》即《第二奏鳴曲》、西班牙作曲家圖里那的《幻想舞曲》,等等。
西方幻想曲作為西方音樂的一種獨特音樂體裁,自文藝復興時期起,已經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并得到古往今來音樂家的喜愛。幻想曲的起源可以說是音樂家創意與想象的產物,體現了音樂家對自由的追求與向往及在音樂作品中展現個人魅力的渴望。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2]于潤陽.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金小琦.貝多芬《c小調合唱幻想曲》的指揮藝術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9年.
[4]肖璐璐.舒伯特《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年.
[5]王琳.莫扎特鋼琴幻想曲演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年.
作者簡介:李松坤(1980.03-),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廣西藝術學院科研項目,《音樂創作中混合試體裁的解剖性研究》,項目編號:YB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