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欣
全球供應鏈會受到怎樣的沖擊?從疫情暴發至今,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就沒有中斷過。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認為,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可能經歷三個階段:一是中國供給鏈按下“暫停鍵”后,沖擊全球供應鏈某些環節;二是隨著疫情蔓延,海外供應鏈梗阻與需求回落,反過來沖擊中國產業鏈;三是全球供應鏈面臨中斷風險。
全球供應鏈相互交織,如同一張巨大的網。其中任何一個關鍵節點的缺失,都可能導致整個網絡的癱瘓。
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曉嵐說,受到經貿摩擦等影響,已出現跨國企業重新布局全球供應鏈,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情況。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凱利商學院教授高克·艾丁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全球制造商將增強風險意識,避免僅依賴單一國家的供應商,而是使供應基地多樣化。
疫情是人類的災難,但也是全球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機會。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此次疫情的經歷能給企業敲響警鐘,也有可能推進全球建立一個更加靈活、可靠、抗沖擊的供應網絡。
在增加供應鏈抗沖擊措施方面,盧森堡大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心主任本尼·曼廷建議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比如嘗試雙重采購和信息分享,企業要明確自己所需的零部件來自何處,以便更好地對沖風險。
那么,未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調整,特別是多元化和本地化的趨勢,是否會影響到中國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位置?
牛津大學教授戈爾丁認為,自動化和3D打印技術發展、商品交付時間變短、商品個性化等因素,會促使企業到更接近市場的地方生產。盡管全球化趨勢可能會在一些地方減弱,但未來全球化的重心會轉向亞洲特別是中國,因為這里有“巨大的、快速增長的市場,不斷吸引全球投資,而且會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毛旭新說,在疫情沖擊下,交易方式會從傳統的紙質單據和見面交流轉向線上完成,而這一流程中對于數據共享、傳輸平臺、保密技術有很高的要求,而中國在這方面有著不錯的發展,未來如能繼續加強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就能具備良好的條件。
疫情的沖擊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抓住機會就能促進產業鏈進一步走向現代化、高端化。
就中國應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沖擊,黃群慧認為,一方面,對于關鍵產業、關鍵產業環節和關鍵核心企業,中國應促進供應鏈的本地化和區域化;而對于一般產業、環節和企業,應促進供應鏈多元化和數字化轉型,提高產業鏈安全水平。
對此,傅曉嵐也持類似觀點。同時認為,還要創造要素聚集環境,提升全球價值鏈吸附粘性。通過加強研發設計能力,物流和基礎設施的配套能力,以及熟練技術工人的培訓,并構建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增強跨國公司生產環節對本地要素的粘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中國要加快“引資補鏈”,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區重點打造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規模達幾千億到上萬億的戰略新興產業鏈集群。
摘編自《環球》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