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祎夏 彭紅燕
摘要:2018年,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電視熒屏涌現出了一批聚焦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精品力作。文章主要分析央視2019開年大劇《啟航》對改革主題的關注、對城市發展的聚焦、對制作的精益求精等特點,得到了觀眾與業內的積極評價。
關鍵詞:改革開放 ?《啟航》 ?聚焦現實
央視2019年開年大劇《啟航》自1月9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以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反饋和社會反響,平均收視率達到0. 84,始終位居同時段黃金檔電視劇的收視前兩名,微博話題高達300多萬。有文章評價《啟航》是新時期改革劇的扛鼎之作,通過“一部劇看懂新時代”。2019年1月28日下午,電視劇《啟航》研評會在京舉辦,來自行業、學界、媒體界的專家圍繞該劇的立意、題材、創作等維度展開交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梅茹對該劇的創作給予肯定。劉梅茹指出,“《啟航》最難得的地方在于聚焦當下、反映現實,用潤物細無聲的藝術形式把高大的執政理念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可以說,具有較強的現實借鑒性和指導性。
緊跟主旋律導向
2018年,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電視熒屏涌現出了一批聚焦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精品力作。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發布的第一批推薦片單中,包括《啟航》《大江大河》《大浦東》《黃土高天》《年年歲歲柿柿紅》《正陽門下小女人》在內的40部獻禮劇榜上有名。雖然表達手法各有不同,但從故事背景來看,這些獻禮劇的共同之處在于故事起始時間回溯至改革開放初期。而唯獨《啟航》與傳統影視劇不同,在歷史節點方面的描寫有著自身的特點,以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為主線,對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的各種變化進行反映,集中點在于基層建設。
這部電視劇主要是從大事件展開,包括渤海市政府對礦場的關停、鋼廠的關閉、治理河流湖泊、疏通江流以及將渤海建設為現代化智慧城市等大事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全國各級地方政府發展的縮影和代表。其中涉及的社會元素非常真實,貼近生活,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現代化港口假設、產業結構調整等,與傳統影視作品相比,這部電視劇具有極強的時代氣息。
此外,作為一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劇,以黨政領導為主要視角,突破性地展現了黨政機關決策過程中的多方博弈。通過如何實現渤海市“以港興市”的發展戰略,凸顯以市委書記曾雁來為首的共產黨人,以先進的執政理念、創新的改革思路、果敢堅毅的改革步伐,牢記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初心,率領渤海市民在新時代揚帆啟航。在視角方面別出心裁,提高了觀眾的興趣,同時能夠讓老百姓充分了解我國黨政機關在各項工作決策過程中的堅持與困難。
扎根生活,反映現實
“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但卻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的這個觀點一直以來都被奉為經典。因為一切影視作品實則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再創造,所以想要做出好的作品,一定要扎根生活。無論何時,人們內心深處都有對真善美的眷戀和向往,反映人民群眾真實生活并贊頌人類心靈之美、發展之美的作品一定會成為主流。對于一些比較厚重的作品而言,盡管質量非常好,可能在最初面世時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其火爆程度不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卻更能夠接受并記住深刻反映精神力量的作品。
《啟航》就是這樣的作品,取材于生活,將那些我們平時沒有接觸到的東西展現在群眾面前。作品圍繞市委書記曾雁來與市長金海東對渤海市未來發展的不同執政理念、發展觀念上的沖突,講述了離觀眾最近的改革進行時的故事。劇中在城市建設中涉及的諸如鋼廠礦山是暫緩關閉還是立刻關閉;自來水污染導致的突發事件輿情處理上,是捂是蓋還是及時發布權威消息;以港興市是賣地的舊有土地財政模式,還是發展國際深水港的產業升級模式;鋼廠改造文化產業園是通過賣掉職工宿舍樓開發房地產來籌措啟動資金,還是與企業合作,通過入股、融資等創新手段解決;污染治理是單純的依賴財政撥款,還是積極通過循環生態農業發展等方式,開源節流、多管齊下換來青山綠水……這些矛盾都是當下中國改革正在面臨的問題。盡管故事并非實際案例,電視劇中的渤海市并不真實存在,然而,其所反映的社會現象,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這些問題無一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在觀眾身邊、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實際問題。這部電視劇如同紀錄片一樣,再現了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進程。
打破常規,重塑形象
文藝作品中對領導干部的形象塑造,越往基層越好寫,比如村官、鄉鎮干部,他們每天直接面對老百姓,劇情容易展開;越往上越不好寫,許多作品中都出現過省、市級領導干部形象,但戲都不多,基本是配角。
《啟航》對市委書記曾雁來的塑造濃墨重彩,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格魅力,以改革先行者的膽識魄力,在改革道路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在問題面前,曾雁來不回避觀望,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鋼廠礦山的落后產能,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關停并轉;面對突發事件,啟動應急機制;面對網絡謠言,迅速向大眾通報事件進展;面對經濟發展與地方債務,以產業升級等新經濟發展戰略,徹底告別土地財政寅吃卯糧的現象。一句話,繼續深化改革的原動力在于執政者的執政理念,能否跟上發展的時代巨輪,一如劇名,唯有啟動先進執政理念的發動機,深化改革的巨輪才能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該劇開創了政治題材電視劇新的視角,在藝術挖掘深度與現實深刻性上,有了新的突破。如果說《人民的名義》通過反腐揭示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政權本質,那么該劇則是在改革新形勢下,展現共產黨人如何用先進的執政理念做到真正執政為民。該劇有一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市公安局局長冉千帆因為下屬在處理礦山突發事件中執法的簡單粗暴受到曾雁來批評,其辯解的理由是現場復雜,簡單粗暴執法有可能是錯誤的,但卻是有效、被迫的,否則事態擴大如何向市委、市政府、省廳領導交代。曾雁來卻說,出了問題首先想到如何向領導交代,卻忘了如何向人民交代。這恰恰反映了基層干部在工作中、在執政為民的理念上出現了問題。基層干部的一切工作要以群眾滿意為出發點,而不是在領導對自己工作的是否滿意中患得患失。
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正邪之分,黨員干部形象也更加鮮明。在這部電視劇中,人物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傳統二元模式,主要描述的是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發展理念的黨員干部之間的各種博弈。劇中演員果靖霖與姚剛分別飾演市委書記曾雁來和市長金海東。曾在《生逢燦爛的日子》《遠大前程》等電視劇中有過精彩演繹的果靖霖表示,他之所以參與這部電視劇的拍攝,主要是劇本能夠鮮活地表現出真實的人物形象,“我所飾演的曾雁來具有開創未來、敢為人先的精神,而電視劇中的金海東則代表著保守一派,這樣就為整部劇的人物形象確定了基調。”除此之外,由翟萬臣出演的省委書記張鳳山、梁植出演的民營企業家等角色,都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新時代干部群眾的嶄新形象。該劇既沒有神化曾雁來,也沒有矮化其他干部,他們仿佛是我們身邊的似曾相識的人物,各具脾氣秉性又敬業執著,可謂“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從生活中來,呼之欲出,為我們塑造了一批果敢、堅毅,擁有先進的執政理念、改革創新思路的優秀共產黨人形象。將舊的形象打破和重塑,才能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別樣魅力。
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兼備
影視作品只有全面展現其社會和藝術價值才能夠稱得上優秀作品。《啟航》的社會效益體現在渤海市的整個改革過程中。渤海市在改革發展的時候,各種困難層出不窮,有天災也有人禍,通過跨越發展終于得到了新生。渤海市的改革開放發展過程是我國各個地區改革發展的縮影,以一斑窺全豹。同時,該電視劇以經濟生活為基礎,將小人物的生活與大環境的改變相結合。渤海市通過改革、克服各種困難取得成功,是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反映,是我黨改革開放取得豐功偉績的縮影。另外,該劇用藝術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改革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非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該劇在拍攝過程中,從導演、演員的選擇以及后期的制作,對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視,旨在把主旋律作品與主流聲音或者主流群體融合,實現“雙主流”對接。在一定程度上,該劇給當下的影視行業探索了一條新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創作手法如何變化,但是影視作品經典、青春、新鮮以及打動人心的主題永遠不會變。
《啟航》將渤海市的改革發展與時代背景融于一體,為觀眾講述了一個面臨變革的城市在新任市委書記的帶領下大膽嘗試,勇敢向前,在時代浪潮中重獲新生的故事,通過張弛有度的情節設計,塑造了一批果敢、堅毅、銳意改革、擁有先進執政理念、改革創新思路的優秀共產黨人形象。最為重要的是,該劇通過現實主義的方法對城市的發展變遷進行了展現,體現了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地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體現了一種社會責任與擔當。總而言之,該劇成功地達到了聚焦當下、反映現實的目的,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也對以后同類型電視劇的生產創作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參考文獻:
1.劉彤:《央視“開年大戲”創作的敘事升華與創新——以2019年電視劇〈啟航〉為例》,《中國電視》,2019(4)。
2.焦浩楠:《〈大江大河〉: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大作》,《東方藝術》,2019(2)。
3.趙志偉:《電視劇〈啟航〉:新時代干部的啟示錄》,《中國藝術報》,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