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曾在《理解媒介》中說過:“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媒介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我們的生活生產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無處不在的網絡謠言,嚴重影響了公眾對真相的認知、判斷。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隨之一起進入大眾視野的還有“抽煙者病毒感染率遠低于非煙民”“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實驗室制造的生化武器”等網絡謠言。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人民陷入了緊張和焦慮之中。但令人可怕的不僅是病毒本身,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也讓公眾處在一種信息混亂的狀態之中。網絡謠言是在互聯網的產生與發展中孕育而生,借助社交媒體的裂變傳播,形成桑斯坦所說的“信息流瀑”。很多時候,真相被謠言所掩蓋,謠言跑在了真相之前。文章將以此次疫情中“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謠言為例,探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謠言的傳播原因及其特點,從而為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謠言的治理提供一些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網絡謠言 傳播 治理
事件概述
2020年1月26日下午及晚間,一則網絡謠言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傳播,“今晚(1月26日)21時30分,央視新聞頻道(CCTV-13)將播出由白巖松主持的《防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節目,鐘南山院士受邀講解相關知識,敬請收看。”甚至在一些學生和工作群中,領導還強制要求大家觀看并且轉發至朋友圈和微信群。疫情期間,這則謠言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青海衛視的官方微博賬號也對此網絡謠言進行了轉發,提醒大家26日晚上收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這則謠言已經傳遍了全國各地。這則在疫情期間流行于網絡、止于網絡的謠言,的確具有典型性。在騰訊“較真辟謠”小程序平臺中位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謠言榜”第二,熱度高達91.38。1月26日晚間,白巖松本人對這則謠言親自辟謠,稱“今晚是周日,根本沒有《新聞1+1》……疫情面前,請讓謠言終止……”“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謠言,僅僅在網絡上傳播了很短的時間,就被紅星新聞的一則辟謠新聞戳穿。紅星新聞公眾號的報道,在短短半個鐘頭內便突破了10萬+的流量。隨后微博辟謠話題“今晚沒有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達到了4億的閱讀量、3.1萬的討論量。實際上,1月26日晚,央視新聞播出的一個半小時直播特別報道《戰疫情》,并無鐘南山院士出鏡。隨后,《新京報》、中國新聞網、新浪新聞等各大媒體也在各自的新媒體平臺進行辟謠。青海衛視也為自己傳播謠言的行為作出了及時的道歉聲明。這則網絡謠言從其傳播內容、傳播手段來講都很典型。
傳播原因
謠言的傳播照應的是社會心態。《黑寡婦——謠言的示意和傳播》一書指出,謠言,可以透視出真實的社會不安情緒和相應的社會期待,是對失衡或者社會不安狀況的一種反應。人們在傳播謠言的過程中往往是出于恐懼或者是尋求偽證,期待自己的想法得到印證。這也說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謠言的產生具有很強的寄生性,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狀態和心理條件,“白巖松連線鐘南山”謠言的流傳,誕生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時。1月18日晚,鐘南山坐著餐車連夜趕往武漢,他在公眾心里,對此次疫情有著絕對的權威和公信力。公眾面對疫情時的種種不安、恐懼、揣測,期待鐘南山院士來給出一個清晰明了的解釋,這為“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謠言的廣泛傳播提供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條件。這則網絡謠言讓公眾期待的事情“發生”了,在這種恐懼、緊張的心理之下,人們一方面通過轉發和點贊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又期待官方給予公眾一個權威的回應。其實,越是謠言滿天飛的時候,越能證明公眾內心的恐慌、不安。
公眾對真相的渴望。其實在1月26日下午3點半,國務院新聞辦剛剛開過關于疫情防控的新聞發布會。但是還是有很多網友說:發布會的信息量還是太小。白巖松是新聞界的專業記者、主持人,鐘南山對此次疫情有著絕對的發言權。兩位在公眾心中有著極高公信力的知名人士結合在一起,本身就極具話題性,易受到網民的廣泛關注和傳播,他們的言論對于普通人而言,就是定海神針。這也說明,即使在信息傳遞如此迅速、信息量如此之大的新媒體時代,人們對真相的饑渴還是如此強烈。其實2020年的春節并不“清凈”,在“人人都是傳聲筒”的時代,各人的微博、微信等可以說是呈“爆炸”狀態。其一方面體現在對疫情的關注,包括物資信息、相關新聞報道的轉發,另一方面也包括對難以查證真偽的視頻和消息的轉發。和17年前相比,我們擁有更加多元的網絡社群,同時也經受著更多變的信息紛擾,但是我們對真相的渴望依然如此強烈。信息爆炸的時代勢必帶來信息超載,如何在浩瀚的信息環境中辨別真偽,這也是對公眾媒介素養的一個巨大挑戰。
傳播內容的特點
以特定事實為依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網絡謠言產生有其必然性,不論是關于謠言本身還是對謠言的討論,都是以事實為依托,建立在公眾對某件事情的期待或者對謠言中關鍵詞的記憶之上,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伴隨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并依托于特定的事實發生演變、傳播。“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謠言就是如此。其實這則消息在1月23日就開始流傳,但在1月23日的電視節目中,連線的是另外一位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高福。而白巖松連線鐘南山院士則是在1月20日的《新聞1+1》節目中。可見,“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網絡謠言是在對兩個事實進行“合并”“加工重組”的基礎上達到的以假亂真的效果。當新的消息出現,人們會不自覺地在大腦中搜索與之相似的消息,如果這些消息與我們既有的認知相似或一致,那么這些記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對消息真假的判斷以及接下來所采取的行動。同時,人們更傾向于接受那些與自己既往觀點、態度相一致的信息。
微博和微信成為謠言的首發網絡平臺。著名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曾經這樣寫道:“高科技做起惡來,一點不比瘟疫弱。”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各種網絡平臺的出現,更是為謠言的傳播帶來了全方位的變革。其一方面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更便捷的傳播途徑,另一方面也極大地降低了謠言的傳播成本,人們傳播謠言更容易運用網絡技術將相關信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微博、微信、論壇等媒體的興起賦予了每個人話語權,人們都可以更加自主地發布信息,造就了現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謠言首先在各種家長群、學生群中轉發,后來又經過一些微博大V的傳播,逐漸演變成人們深信不疑的“真相”。微博和微信有著不同的傳播生態,微信是圈層閉環式傳播,傳播的對象都是熟人,相互之間存在著很高的信任度,且不易被外界監測。但微博是一個“開放式的廣場”,當一條消息進入大眾視野,就會有人提出質疑,“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謠言經過微博網友千萬次的轉發和評論,真相逐漸明朗起來,這也是微博自我澄清的特點。在利用微博、微信傳播時,人們改變了以往一對多的傳播模式,人們即是受眾,也是傳播者,擁有多重身份。網絡謠言的傳播也變成了N對M的多級傳播方式,再加上網民身份的多元化和匿名性,謠言的傳播路徑變得非常多元,這也讓尋找網絡謠言的源頭變得十分困難。
結語
“白巖松對話鐘南山”這則網絡謠言在新型冠狀病毒暴發時,有著一定的代表性。但跳出這條謠言本身,我們看到,疫情暴發以來,網絡謠言滿天飛,雖然不少機構、媒體開設了專門的辟謠平臺,如騰訊“較真辟謠”成都“網絡辟謠”等。但即便如此,還是對網絡謠言防不勝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網絡謠言具有影響范圍廣、發酵時間短、輿論關注度高等特點。它的產生和發展不僅與公眾的切身利益有直接聯系,而且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同時也是對我國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個重大考驗。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政府要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加快建立信息公開機制、辟謠機制,讓公眾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確保信息的公開和透明;網絡媒介要充當好“把關人”的角色,做社會的守望者和謠言的凈化者。對網民來講,不僅僅是看客,更應該做“劍客”,不斷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不信謠不傳謠,自覺遵守網絡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堅守網絡信息傳播的底線。
如果真相走在謠言之前,就一定能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我國的互聯網綜合治理能力也就能經得住考驗。(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韋 ?守:《網絡熱點謠言的傳播特征及動因——基于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榜單的分析》,《新聞世界》,2020(1)。
2.李彥諺:《從“虐童事件”看網絡謠言的傳播機制》,《聲屏世界》,2019(8)。
3.劉海龍:《從廣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傳播與控制》,《國際新聞界》,2003(2)。
4.路 ?鵑:《手機媒體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傳謠機制與監管思路——以“搶鹽潮”為例分析》,《當代傳播》,2012(5)。
5.李金蓮:《社會突發事件中謠言的網際傳播現象透視——“非典型肺炎”事件引發的思考》,《忻州師范學院報》,2003(6)。
6.黃 ?信:《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謠言的政府治理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