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要:網絡輿情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總和。作為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反映了人們的思緒、態度,由于網絡的虛擬開放平臺,其形態更復雜,可控性差,為管控帶來了新的挑戰。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事情的發展或決策的推進已經很難避免輿情所轉化出來的巨大壓力。必須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建立監控機制,形成健康的網絡環境,把握正確的輿情方向,推進社會健康良性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輿情;網民;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1
一、輿情分析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互動性電視媒體為代表。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特征
1.不確定性。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下,以傳者為中心的交流模式失效,傳受身份融合,受眾也可以作為傳播者,進行二次傳播,通過關注、評論、轉發,被賦予話語權。信息不再只由信息發布者所控制,增加了傳播的不確定性和把控的難度,效果難以預料。
2.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一個信源的接受者也以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可以平等對話,每個人都有權力對關注的話題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主張。專業的資深媒體人或是普通的網民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
3.傳播信息的碎片化。網絡環境的虛擬開放,不僅使傳播主體多元,更帶來傳播價值觀的多元化,仁者見仁,眾說紛紜,很難匯聚成一個主流聲音,傳統媒體的嚴謹結構被打破,呈現出信息分散、無序,碎片化問題凸顯。
(二)網民特征
一方面,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沒有利益的牽扯,在道德層面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正義:另一方面,由于傳播主體多元,網民的媒介素養及認知能力良莠不齊,對弱者同情、對正義渴望,往往從情感角度去評判,失去理性,忽略對事實本身的認識,從而容易形成網絡暴力。
(三)新媒體的信息特征
1.延展性。網民通過挖掘信息的各個方面,使信息更加豐富多元,以一個信源,牽動出背后的信息線甚至關系網,不局限于一個中心、一個主題,有挖掘價值的信息便會迅速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無邊界、延展性大,價值量高。
2.接近性。劉海貴《新聞采訪寫作新編》:“接近性是指新聞事實具有令人關切的意義。這種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職業、年齡、性別、心理及利害關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況下,離讀者身邊越近,關系越密切的事,就越為關注,價值也就越大”①。對于新媒體下的網民來說,大多屬于草根階層,樂于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更愿意接受生活化的信息。相比傳統媒體的頭條會議、政要,人們會知道其信息的重要性,但會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無法參與其中。
3.后把關。傳統媒體是先由主編對信息的真實性核實、把關,進行修正后,公之于眾。而新媒體是先公之于眾,經受眾把關,通過挖掘信息,不斷使其完整,更接近事實本質,多層過濾、深入并成為可靠信息。當然,網民能否運用好這個權利,充當信息的把關者,還取決于公民素質及認知水平。
二、輿情作用
(一)喚起公共參與意識
新媒體形成的新的公共領域空間,人們以匿名形式、平等心態參與到傳播中,在相對公平、開放的空間里,網民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即使意見不受擁護,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群體,不會沉默。在這種傳播態勢下,出現了反沉默螺旋。反沉默螺旋是指在網絡傳播時代,受眾參與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受眾可自由發表或支持少數意見,會被更多網民接受,可能發展成為與多數意見,甚至超越和改變②。網絡的開放和多元,讓公共領域空間變成了一個我型我秀的舞臺,網民盡情表達意見,獲得身份認同、內心的滿足,自我價值得以實現,喚起公共參與意識。
(二)影響社會輿論方向
新媒體下,多元化聲音并存,形成輿論最基本的環境;由于新媒體的人際傳播的傳播方式,使其更易于形成強大的輿論,也印證了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信息往往是從媒介傳播到意見領袖,又經由意見領袖的人際傳播獲得進一步發展④;相比傳統媒體固定的傳播時間和傳播渠道,新媒體具有即時互動交流,像病毒一樣的傳播方式,輿論會如滾雪球一樣飛速越滾越大。
例如《穹頂之下》視頻發布事件,主持人柴靜精心籌備一年之久,為全民飽受霧霾之苦的問題發聲,謀求民眾的集體利益。在傳播的過程中,輿論則顯現不同的發展趨勢。視頻發布不久,引起廣泛關注,萬眾頌揚;然而迅速達到傳播高潮后,也出現了質疑和批判,對數據準確性的懷疑,對其制作動機的批判。一部探究環境問題的片子,在傳播過程中,呈現盲目跟風、一邊倒的社會輿論方向。
對于當下社會,輿情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合理利用手中的話語權,會成為民意的發聲話筒;而如果盲目跟風,只滿足于肆意的快感,就會成為嘈雜的市場,橫飛的言論會讓事實失去本來面目,當事人失去話語權,直至無法控制的境地。
(三)彌補傳統媒體的監督缺位
由于體制問題,傳統媒體發布信息要經過各級審查和把關,作為政府的喉舌,要考慮社會穩定等多方因素,往往尋找適合的介入點;而網絡提供了一個新的公共領域空間,網民的主體意識在這個空間被激發,行使監督權利,成為網民的主動選擇。
例如2012年著名的楊達才事件,傳統媒體一般很難對一張照片中的微笑敏感并進行調查,而網友卻自發組織調查,通過人肉搜索對其身份辨別,發掘其不同場合佩戴的手表。焦點不斷位移,同時真相也在一步步被揭開。聲勢浩大,傳統媒體也迅速介入,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僅27天,取得了網絡反腐的巨大勝利。善加利用,網絡會成為民意的伸張地,大眾監督的利器。
三、輿情應對機制
第一:完善相關法律,加強輿情監督。管理者對事件進行必要的監控,做到及時舒緩、適時引導。對于重要或突發事件,政府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阻礙謠言擴散。
第二:網民參與的事件傳播,更多自發性、情緒性,缺少理性與控制,主流媒體可通過傳統媒體或官方認證的新媒體實施議程設置,引導輿論方向,控制事件發展。
第三: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海量信息充斥身邊,泥沙俱下,網民應有意識的評估和選擇信息,提高認知水平,對網上信息要有懷疑精神、判斷能力,不要輕信和盲從,保持清醒頭腦。
本文為山西省2015年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網絡輿情管理創新路徑研究”(2015041011-4)的階段性成果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