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蕓 劉長瑄
摘要:在當代消費社會轉型期間,大眾傳媒在消費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網紅”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符號,運用視頻的形式搭建的媒介景觀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對于社會個體意識形態的詢喚功能。本文以“李子柒”作為一個在資本、資源、人脈助力之下脫穎而出的成功商業案例,來討論人物符號在當代媒介奇觀中對于社會個體意識形態的作用。
關鍵詞:媒介景觀 李子柒 符號轉型詢喚
媒介景觀呈現
“景觀”一詞是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社會批判理論的關鍵詞。德波認為,景觀是一種由感性的可觀看性建構起來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撐,以各種不同的影像為其外部顯現形式。德波對于大眾媒介影像在傳播中表現出的“單一性”“影像替代性”傳播特征進行了大量深刻分析,他指出:“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景觀社會的原動力,是景觀最為顯著的表現。”基于德波的“景觀”及“景觀社會”理論,2002年美國文化批判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在《媒介奇觀》一書中將德波的“景觀”理論發展為“媒介景觀”。并將其闡釋為“那些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社會生產方式……包括媒體制造的各種豪華娛樂場面、體育賽事、政治事件。”凱爾納對于“媒介景觀”理論的描述偏向對于媒介化事件的景觀分析,而媒介事件本身是不等同于客觀現實的,它只是一種“媒介化”真相,它介于“真”和“假”之間。
媒介景觀搭建。偽真實是媒介景觀的重要因素,而李子柒視頻所建構的正是這種介于“虛”與“實”之間的媒介景觀。在其視頻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在現代消費社會下產生,并伴隨著互聯網傳播展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鄉村媒介景觀。李子柒對媒介景觀的構造滿足了城市人對田園生活的期盼和渴望。慢節奏的風格、高飽和度的畫面,仿佛一幅唯美的鄉村畫卷慢慢在眼前打開。視頻將畫面和聲音從真實鄉村中抽離出來,對于視覺和聽覺的完美展現,使得觀眾忽視了味覺、觸覺和嗅覺的感受。視頻媒介的傳播特點使觀眾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對于鄉村生活的美化。
媒介景觀的具體呈現。一方面,在視頻拍攝技巧上,李子柒在展示制作工序時幾乎都是固定鏡頭下動作的組接,視頻中展現的都是她在忙碌的鏡頭。動作的組接會讓觀眾感覺到敘事的連貫性,而固定鏡頭的最大效果則是讓觀看者產生鏡頭內容是自然呈現的感覺;并且視頻中動作與伴隨的聲音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對于光線的布置也是該視頻畫面質感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各種美食在用心設計的燈光布局下被展現出來,美化畫面的同時,更多的是觀眾內心對于理想鄉村生活景觀的細致描繪;紅紗遮面,眉心紅印,一襲古裝在田園里做農活,在做其他事情時偶爾臉上帶一些灰。對于演繹感的弱化,使畫面視頻內容真實虛幻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媒介景觀的建構更加立體。
鄉村景觀中的身份符號
在李子柒的視頻中,種種對于田園生活的美化處理,構建出了鄉村媒介景觀圖景,而李子柒作為一個身份符號出現在被建構媒介景觀之中,是各種影像符號所依附的載體。
被凝視的對象。“凝視”理論由拉康提出,反映在以展現女性為主體的影視創作中,往往在其塑造上會將其投射潛意識的父權凝視目光。與傳統“網紅”不同,李子柒在視頻中很少直面鏡頭。這意味著,傳統“網紅”在面向鏡頭時與觀眾建立的是“你我關系”,而李子柒使用這樣的拍攝手法目的是與觀眾建立“她我關系”,在視頻中觀眾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對女主進行凝視,這也是一種電影的表現手法。
從李子柒自身來看,視頻中的形象雖然與現代都市女性裝扮不同,但在穿著上還是能夠看出對于大眾審美的迎合。李子柒年輕、長相甜美、身形瘦弱這些特點都是大眾審美中女性美的標志。影片中所呈現的農村女性形象滿足了觀眾對于勤勞的鄉野村婦的美好想象。傳統漢服元素的展現、面容姣好的側臉都是通過對于身體的展現來迎合男性的目光。
再從觀看者角度來看,李子柒在視頻中外表柔弱、文靜清秀,配上恬靜淡雅的鄉村風光,透露出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美。李子柒在視頻中的形象與我們刻板印象中鄉村農婦的形象完全不同,大量以她為主體的視頻鏡頭,充分滿足了觀眾在屏幕前的窺視欲望。一些網友甚至在留言中寫道“娶妻當娶李子柒”,這些都是李子柒作為符號在視頻中被凝視的表現。這種凝視不是對于視頻內容的凝視,而是作為一名女性的“被凝視”。
人物形象符號化呈現。寡言少語的老奶奶的出現讓畫面的情緒變得有溫度。視頻中常常出現李子柒的祖母,她無需多言,只是在視頻末尾拿起筷子、端起熱湯的舉動便會觸及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人間的溫情在這一刻被一個小小的舉動生發出來。“孝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魅力獨具。回家和老人一起吃頓飯這種溫情時刻是大部分觀眾的一種精神想象,在視頻呈現中將這一過程細節進行放大、展開,利用鄉村這一空間和符號化的意向堆積,將媒介觀呈現為內心向往的精神空間。
可以說,李子柒視頻試圖以符號化的人物形象,形成對于當代都市社會中個體感悟的集體感知。以媒介景觀中存在的符號化人物形象來折射現代年輕人在城市快速生活節奏下獨有的心理狀態。視頻在著重對于田園牧歌生活的構建中,淡化了人物的個性,轉而以身份符號化來強化了其同類的身份屬性,達到與都市社會人物心靈的情感共鳴。
符號化個體對于社會個體的詢喚功能
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在其著作《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明確了意識形態的核心理論構建,即意識形態將個人詢喚為主體。在媒介儀式中,電視節目與觀眾構成了一種阿爾都塞所說的“召喚關系”。“李子柒”視頻中的勤勞、美麗、有孝心等個人精神品質共同建構出符號化的身份,觀眾通過與畫面中建構元素的共鳴,產生符號化個體對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詢喚。
李子柒作為視頻主角對觀眾的召喚之所以起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其一,與視頻內容本身的精彩程度有關。精良的視頻內容自然能夠引起觀眾喜歡和熱愛。其二,與中國民族文化復興背景下現實社會中的傳統文化熱有關。全國上下的民族文化復興熱潮不僅推動了許多電視節目積極制作此類節目,而且也引發了互聯網視頻博主制作此類題材的視頻。其三,與視頻觀眾的童年記憶有關。觀眾童年的個體記憶景觀的召喚和激發又形成了某種難忘的“集體記憶”。李子柒視頻中所顯現的內容就是對于農村生活“集體記憶”的召喚和激發。同時也是對于田園牧歌生活的詢喚,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
結語
“李子柒”作為一個在資本、資源、人脈助力之下脫穎而出的成功商業案例,是當代媒介奇觀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也是消費社會下的傳媒產物。在大眾傳媒視角下,通過分析“李子柒”的鄉村美食短視頻,我們可以發現,鏡頭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媒介景觀,將傳統文化和都市人對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相結合,呈現出情感之美和生活之美,為觀眾提供一個完整的、具有歷史感的想象空間,使觀眾在沉浸和感嘆田園生活魅力的同時,逐漸構筑了田園生活以及傳統文化帶來的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
媒介在現代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媒介奇觀給我們帶來娛樂性的同時也帶來了精神上的麻痹性。這種作用是值得反思的。觀眾應該將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對資本支撐之下形成的媒介符號和景觀社會保持冷靜和理性。(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馬 ?彥:《網絡綜藝節目中女性主義話語的顯現和消隱——以〈中國新說唱〉為例》,《視聽》,2019(11)。
2.劉錦瀅:《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多重凝視探析——以〈妻子的浪漫旅行〉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9(10)。
3.蔡竺言:《媒介景觀:作為“他者”的鄉村——鄉村美食類短視頻的文化解讀》,《新聞傳播》,2019(7)。
4.張 ?涵:《德波的“景觀社會”理論評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5.[美]凱爾納(Kellner Douglas) 著,史安斌 譯 :《媒介奇觀:當代美國文化透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金偉嬌:《“短視頻+直播”網紅視頻的社會資本構建》,《新聞戰線》,2018(16)。
7.顧 ?蝶:《媒介奇觀下養成類真人秀節目探析——以〈偶像練習生〉為例》,《傳播力研究》,2018(21)。
8.Althuser,Louis.On The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m: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Apparatuses(B.Brewster Trans.)[M]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