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枻豪
【摘 要】當下紀錄片人文色彩濃厚,“私影像”作為小眾的紀錄片范疇展現了其無可比擬的力量,該類影片大多拍攝內化的私人家庭生活,反映其獨到的社會切面及現狀。本文將以紀錄片《夫妻不是同林鳥》為例,解讀其“私影像”的運用及內化力量。
【關鍵詞】《夫妻不是同林鳥》;私影像;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5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075-02
“私影像”是指紀錄片導演將鏡頭直接對準自身或者自己家人,用攝影機來記錄自身的經歷及見聞,拍攝的主要領域為內化的私人家庭生活,表達紀錄片導演對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展現其強大的內化力量及社會切面。《夫妻不是同林鳥》是一部典型的“私影像”影片,該片入圍第十三屆FIRST競賽單元。影片以中國丹東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為背景,以一對離婚十五年的夫婦為主角,通過對當事人的采訪和日常生活的展現,結合當年的珍貴錄像資料,對比過去和現在的婚姻生活,展現二次婚姻的現狀——導演本人的父母婚姻現狀,以及他們對婚姻、愛情的觀點和看法。
一、“私影像”的力量——彌足珍貴的影像素材
紀錄片的力量需要時間的沉淀打磨以及豐富飽滿的、時間跨度長的影像素材。但根據導演自述,該片攝于二零一九年的春節時期,拍攝設備為一部iPhone X,并僅僅用了七天完成,緊湊的時間跨度無疑為該紀錄片提出了挑戰。在僅有的時間與素材中,該影片的成功大多得益于家庭在九十年代的珍貴影像記錄。因其父親在年輕時曾有拍攝影片的想法,珍貴的影像資料保留至今,導演巧妙地在紀錄片中使用了父親留存的九十年代的珍貴家庭“私影像”,使影像資料穿插現實與過往,重返九十年代的美好往景。在各類模糊的影像中,我們很容易從往事中觀察到主人公父親鮮明的個性及導演父母感情破裂的根本原因:父親年輕時熱愛生活,雖健碩有為,卻無暇體會他人,直至今日他的倔性未曾變過;母親則在訪談中坦言道自己曾被父親的運動精神吸引,卻忽略了兩人的年齡及性格差異,最終感情雙雙落空。珍貴的“私影像”素材縱觀時光,從交替的時間線中挖掘生活的細節與本真,使影片產生強烈的對比蒙太奇之境,對比觀察了當下父母二次婚姻的現狀。
二、“私影像”的力量——隨性有力的影像結構
在長達約八十分鐘的影片中,影像資料的呈現結構極為重要。導演自述中提到自身對影像結構的要求與思考所耗費的精力遠超出了拍攝環節。影片以對比板塊式的結構敘事,影像結構的精巧安排使影片看似平行但又交叉,即多線闡述同一個主題。導演自謙地說自己只是對影像隨性地堆砌,但正是這般隨性激發了“私影像”本質的內化力量。從“私影像”的觀察紀錄中,這個喜歡在鏡頭前表現自己的小伙子已經變成了老頭,在直播平臺找到了新表達的出口;母親如今找到了新的伴侶,和那個“我愛你”不離口的劉叔,過上了令人羨慕的下半生。影片中導演隨性加入了一些看似與主題婚姻不相干的片段,例如父親講述丹東本地所流傳的中朝愛情故事,又例如影片中九十年代父親的房間面貌等等,在結構上反常規地避免了父母離異之后對各自評價的部分,甚至拒絕對主題婚姻問題的直接且深度的探討,這種不直擊主旨、看似模糊了主題的結構方式,最終通過“私影像”的直觀力量,從細微且繁瑣的生活、采訪片段中,讓觀眾對影片的主題婚姻有更深的理解——即婚姻不能強求,導演離異的父母不是同林鳥,他們在不同的林中有不同精彩的生活。
三、“私影像”的力量——趣味立體的人物形象
由于“私影像”無需宏大敘事的本質特性,所以“私影像”更加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該類影片通常是熟人拍攝,被攝對象相比于傳統紀錄片,人物包袱更輕、更真實,人物也不再扁平化。導演借此特性深入家庭關系的核心,加強了“私影像”的情感力量,塑造了趣味又立體的父母形象。從最開始片中的父親從九十年代模糊不清的畫面走來,我們從九十年代父親拍攝的舊影像和一九年春節兒子拍攝的新影像形成的奇妙互文中觀察到父親逗趣的形象,他特立獨行又頭腦清醒,行動膽大又執著發明,被他現任的妻子趣稱為“飛錯林子的鴻鵠”,寓意影片中的父親在婚姻中無意踏錯了樹林。也從母親時而欲言時而避之、讓劉叔替她回答的神態中體驗到她對這段感情復雜的心境。“私影像”從種種紀錄細節凸顯并升華主題,讓影片笑淚俱佳,造就了影片人物樸實又具藝術的特質。紀錄片中“私影像”正是從內化深度的家庭關系出發,挖掘生活本真的面貌,展現最真實立體的個體形象,從而以強烈內在力量與張力,展現出人物與家庭、生活與社會的種種切面。
四、“私影像”影片存在的問題
該“私影像”紀錄片也存在種種問題。首先在視聽方面,影片在拍攝技巧上亟待提高,雖然“私影像”理應秉持真實的特性,還原生活的本真與常態,但由于設備過于簡陋,影片對畫面和聲音的處理也較為平庸,使該片在對人物關系的處理上展現貧乏,情感的傳遞較為毛糙,缺失了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藝術本該有的藝術特性。單純具有紀實性缺乏藝術性致使導演的父親才是這部影片的真正成就者,若沒有他二十多年前所拍攝的那些粗糙影像,單憑導演用手機花費七天時間所拍的素材,即便仍能成片,其沖擊力想必也會大打折扣。在影片敘事方面,由于母親對這段情感的回避態度,讓導演不得不選擇以父親作為影片主線,但單方面的著重敘述使得影片的敘事角度重心偏移,缺失了對深度話題的探討能力。其次,影片在較長的敘事中理應通過字幕或解說的方式對父母近況進行交代分析,以滿足觀眾的場外好奇心,然而缺乏對背景的論述使影片立意難以立足。最重要的是,影片的素材篩選讓部分觀眾時而產生影像與主題無關的恍惚感,導演應當更加嚴謹地選擇與架構影像素材,摒棄一些與主旨立意較為疏遠的片段,把握影片各敘事片段的緊湊性,在不斷的取與舍間進一步放大“私影像”的力量感。在影片立意方面,主題本身視野較大,難以把握,影片雖說是探討時下的婚姻問題,但更多的是讓人體會到時間流逝所帶來的人的變化。并且導演在極為緊張的時間內沒有足夠時間去打磨深層次的社會主題,導致影片在長約八十分鐘的記錄中并未從某一角度真正探討夫妻關系,看似深入卻難以抓住實際立足點,
五、結語
《夫妻不是同林鳥》作為時下“私影像”的典型代表,以其克制又有力量的記錄觸動了觀眾,引發我們對自身家庭和社會現狀的深切思考。在未來,“私影像”作為紀錄片的一類獨有形式,將愈發成為紀錄片范疇中直觸心靈底層的內化力量,以其家庭化的真實與質樸,為觀眾帶來彌足珍貴的記錄與觀察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斌,潘婷婷.私紀錄與生命影像——紀錄電影<四個春天>讀解[J].電影新作,2019(02):78-83.
[2]郭熙志.中國獨立紀錄片:在直接電影之后[J].粵海風,2016(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