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
摘 要:我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各界對可持續經濟產業發展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怎樣推動傳統農業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確保現代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相關部門廣泛關注的焦點。文章主要是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農業經濟 ?發展 ?轉變
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
所謂可持續經濟實際上就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能源開發、管理機制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等方法的特點,在積極推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同時,降低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可持續經濟理念要求各個領域必須在確保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建立完善的可持續經濟能源發展體系,為社會經濟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僅違背了可持續經濟理念發展的要求,而且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科技水平滯后、產能低、經營模式不合理等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和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目標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政府部門相繼提出了鄉村振興的農村經濟發展戰略,該戰略內容要求各地在發展農業經濟時,必須將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現代化新型農村作為鄉村經濟戰略發展的首要工作目標,通過積極轉變現有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解決三農問題,為農業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穩步前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向可持續轉變的有效方式
(一)轉變發展思維,樹立可持續理念
頂層設計、產業結構、發展理念、管理機制以及落實執行等因素是決定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效果的關鍵因素。但是,為了從源頭上徹底解決影響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相關部門必須在轉變自身發展思維的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各地區在發展農業經濟時,必須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制定符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且易于被農民所接受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在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明確后,通過開展技術下鄉、宣傳講座、等方式,加大可持續農業經濟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農民對可持續農業經濟的認知和理解程度,推動我國可持續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切實做好領導人重經濟、輕環保思想理念轉變的工作,通過培養領導干部底線思維的方式,確保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始終處在可控的范圍內。
(二)建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作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發展以及優化的一種積極嘗試,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全面推廣,不僅有助于農業生產效率與農產品質量的全面提升,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積極作用。由于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農業設施與技術的應用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所以,農業部門在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時,必須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專業人才,發揮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農業活動方式以及農業生產環境轉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帶動地區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了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順利完成,相關部門必須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管理制度以及優惠政策等,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正是因為可持續經濟背景是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因此相關部門必須以謹慎、細致且合理的態度積極的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推動生產和能源結構的共同可持續轉化
生產結構是決定一個國家農業發展前景與高度的關鍵因素,而資源結構則與生產結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與促進的關系。隨著我國社會逐步進入到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階段,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已經成為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農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不僅是造成農產品生產質量和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挫傷了農民生產種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的還會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做好農業產業機構融合、優化的工作,促進農業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的穩步提高,才能達到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的目的。
三、結束語
總之,可持續經濟不僅是農業產業轉型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可持續轉型機制和制度,為我國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周勝福.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思考[J].江西農業,2019,1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