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紅色基因 志愿服務 輿論引導
基金項目:2020年度共青團海南省委志愿服務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169 ]、海口經濟學院校級(人才專項)科研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輿論引導力研究”[項目編號:hjkr18-01 ]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史惠斌,海口經濟學院中廣天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輿論引導等。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35
志愿服務,這一上世紀70 年代末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新興產物近年得到快速發展。高校志愿服務在志愿服務中承擔著主力軍的作用,但高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依然存在著初期參與熱情高漲,后期參與意愿不強的現象,尤其是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志愿服務持續熱情不夠等問題。如何把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務項目中,使紅色基因成為高校志愿服務的精神根基,在紅色基因的有效引導下創新高校志愿服務的形式,拓展志愿服務的內容,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和親和力,成為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紅色基因的概念界定、內涵與外延
“紅色基因”的概念首次于2013年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是總書記提出在“新形勢、新要求、新命題” 召喚下的革命精神密碼。紅色基因是一種英雄精神(包懿,2019)[1]、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萬信,喬湘平,2019)[2]、是民族的生命精神紐帶(黃恩華,2019)[3],是中國共產黨特有的革命氣質與革命精神(鄧鵬,2019)[4],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淬煉于艱苦創業歷程中的意識形態,是黨在建設中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代表的優秀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因子(周子淵,2018)[5]。
(二)紅色基因的傳承
紅色基因的傳承要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演進相融合,要深刻領會紅色基因的思想內涵、價值功能、本質精髓與內在邏輯是傳承好紅色基因的必要條件。立德樹人的高校是傳承紅色基因最主要的堅強陣地,青年學子是紅色基因傳承者的傳承主體與中堅力量。培育青年學子對紅色基因的情感認同與內心認知歸屬,要在培養其愛國情懷的歷史使命中豐富完善對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的科學思想教育體系。要切實把握講究科學方法探索建構引導傳承紅色基因現實實踐養成體系,大學時期正是樹立人生目標且為之奮斗的關鍵時期,樹立榜樣,用榜樣的崇高沁入青年學子的血脈中,使傳承紅色基因成為青年學子踐行人生規劃的正確價值本色。
各國學者對志愿者的概念均有自己的認知和界定,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為他人提供服務是各界對志愿者概念相同維度的統一認知。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核,志愿精神與紅色基因有著共同的“利他情懷”而相耦合。我國的志愿服務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新興產物,是學雷鋒精神的延續和深化發展。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志愿服務條例(征求意見稿)和教育部《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為我國志愿服務和學生志愿服務界定了清晰的概念。
(一)紅色基因指引志愿服務價值導向
媒介技術帶來的信息負載下碎片化閱讀和碎片化傳播,使社會轉型期西方意識形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斷滲透。多元文化沖擊從視聽感官滲透到意識形態,從生活方式滲透到思維方式,面對紛繁復雜各種西方社會思潮的滋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導向的補位尤為重要。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社會實踐中,良好且規范的自我約束、嚴謹且高度的自律志愿實踐行為是促進志愿者形成正確價值導向的路徑。志愿實踐和志愿行動是志愿者了解黨情、認識國情、感受世情的窗口,在志愿實踐和志愿行動中融入紅色基因的文化指引能夠豐富志愿服務價值導向路徑從單維到多維立體發展。寫在十九大報告中的“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為志愿組織、志愿服務、志愿者清晰的勾勒出志愿服務工作的新藍圖,新時期對志愿服務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志愿服務作為大學實踐育人的有力抓手,對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規范和價值導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訴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規范和價值導向首先要厘清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關系。現實中我們往往看到當個人的價值取向、價值認同與社會的價值規范、價值導向存在落差時就會產生茫然不知所措,誤以為兩者對立不可調和,其實兩者相融相通,既不矛盾也不對立。社會價值觀蘊含著個人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是個人價值觀的代表和匯聚,個人價值觀存在于社會價值觀中且具有社會價值觀的屬性內涵,是社會價值觀的個體體現。
(二)紅色基因激發志愿服務素質提升
志愿服務的內容隨著我國志愿服務的快速發展而不斷拓寬,涉及各項國際國內會議志愿服務、大型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突發事件應對中搶險救災志愿服務、社會經濟建設發展西部開發志愿服務、助老助殘扶危濟困志愿服務、環境保護、社區建設等常態化志愿服務等。不同領域志愿服務需要掌握各領域相關知識、技能、表達與溝通等不同內容。志愿服務實踐過程既是“利他”服務的過程,也是 “利己”素質提升與自我成長的過程,志愿服務的“施”與“受”是相互辯證關系。志愿者從事志愿實踐活動時迎接的新環境是對志愿者志愿服務個人體力的考驗,也是對志愿實踐智力的挑戰,志愿實踐過程能夠全面快速從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提升志愿者綜合素質。
(三)紅色基因是志愿服務精神塑造的根基
志愿服務所蘊含的“服務”屬性根基來源于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的紅色基因。志愿服務的過程承載著志愿者自身價值觀不斷自我提升,是志愿者內心自我教育的升華過程,是志愿者主體“利他”精神的被激活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來自志愿者內心主動自發的助人熱情在團隊協作的“共鳴”下能夠構建整個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志愿服務活動良性有序循環漸進離不開社會制度的有力保障、恰當的社會激勵措施、正確的輿論引導。紅色基因中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是輿論引導過程中的核心,紅色文化是紅色基因與志愿服務的媒介,紅色基因正是通過承載紅色文化的音頻、視頻、器物、展館等媒介進行有效的轉化形成大眾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志愿服務正是紅色文化傳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實現。紅色精神中脫離功利目的的付出是志愿精神的良好體現,也是志愿者在志愿實踐過程中自身志愿精神成長的重要源泉,志愿實踐過程中志愿者精神層面所收獲的對生命意義的感知和實現人生價值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遠遠超越“物化”的刺激,這種內化于心的精神愉悅與精神追求正是來源于紅色基因的精髓。
“志愿服務”在國內依然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期,且隨著社會突發事件的增多,志愿服務從“體系完善-社區分布-實踐操作-制度建設-機制保障”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探索和提升空間。作為志愿服務最堅實的主體,大學生群體的志愿服務直接影響著我國志愿服務發展期的關鍵。本研究試從紅色基因的前期宣導樹立共識、中期融入創新育人、后期發展主動構建、持續追蹤長效機制四方面構建探索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研究的路徑創新。
(一)前期宣導,樹立共識
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建設的前期宣導中要注意話語的選擇與運用。結合時代特征創新話語的時間維度、空間維度。時間維度方面將歷史文本的紅色基因話語巧妙過渡于新時代特征下的紅色基因話語范式,將宏大敘事轉變為微觀描述。空間維度中將紅色基因的平面話語轉向網絡場域中的立體話語,將一元話語轉變為多元話語模態。在探索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大學生群體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參與度,還要提升大學生群體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美譽度,更要提升大學生群體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對紅色基因內涵與外延的認知度。在志愿服務的前期宣導中將紅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務宣傳的整個過程。
(二)中期融合,創新育人
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建設中不僅需要紅色基因的精神融入,志愿服務活動過程的踐行與傳播是志愿精神在社會實踐中的發展與延續。在志愿服務中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擔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補給西方意識形態侵襲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缺位現象。針對大學生群體志愿服務流失較快的客觀現實,探索高校中不同年級志愿服務的差異化融合隊伍建設,形成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學校的互融志愿者團隊,每個志愿者團隊有固定的交流平臺,在不同活動中分享交流志愿經驗與經歷,不同層級中的共同交流打通志愿服務團隊建設的循環路徑,形成紅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務的立體矩陣。
(三)后期發展,主動構建
主動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中各高校自己的紅色基因密碼,使紅色基因的志愿服務從主動到習慣再到強化直至達到個人行為模式中的同一和穩定,從而形成大學生價值觀的精神內涵與人生信仰。廣義的紅色基因自古有之,以勸農耕的籍田之禮是禮儀傳統的紅色基因、五星紅旗和嘹亮的國歌是情感認同歸屬的紅色基因、固定日期具有儀式感的緬懷革命先烈是講傳統的紅色基因、瞻仰紅色舊址舊居是學傳統的紅色基因、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是愛傳統的紅色基因、弘揚道德模范是行傳統的紅色基因。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建設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主動探尋屬于自己的紅色基因,從而帶動大學生志愿團隊的向好發展。
(四)持續追蹤,長效機制
良好的環境是大學生志愿服務良性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長效機制保證志愿服務工作的循環有序發展需要多方協力。宏觀政策的制度支持、中觀層面的協調與組織、微觀具體的調配與執行均能推動志愿服務的向前發展。建立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機制成為志愿服務得以順利進行的制度保障,這種保障在穩定的、被尊重的、循環反復的行為模式(制度)中得以運行。[6]其規范有序變遷的過程是制度成熟演變的轉化,在建立志愿服務保障制度環節中激活紅色基因這一志愿服務的精神動力尤為重要,持續追蹤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包懿.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務模式研究——基于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勁松志愿者服務團”[J].現代交際,2019(23):17-18.
[2]萬信,喬湘平.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102-106.
[3]鄧鵬.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9):26- 28.
[4]黃恩華.高校應成為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陣地[J].中國高等教育,2019(Z1):43-45.
[5]周子淵.圖景與音景:紅色基因傳播的敘事方式[J].中國編輯,2018(10):15-20.
[6][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