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寧 宋中發
關鍵詞 延安精神 思想教育 大學生
作者簡介:張海寧,本文通訊作者,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 1935995053@qq.com;宋中發,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34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延安作為無數知識青年為祖國革命和建設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造就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中國共產黨到底如何做的,它的成功法寶在哪里?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課題,也是深刻的學術課題。在全球化的今天,梳理及解析延安精神。重塑并彰顯它在高校青年學生思想建設中的時代價值,對于培養高校學生理想信念、勇于擔當、敢于吃苦的高尚品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內涵之一: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圣地——延安,孕育出來的。1942年12月,毛澤東同志曾經說到:“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完全是一種布爾什維克精神。”1970年3月,周恩來同志接見延安地區代表時提出:“恢復延安精神,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到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習近平同志指出:“弘揚延安精神,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種無私忘我的精神,一種戰斗的精神,一種始終和人民利益保持一致的精神。”這種偉大精神教育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這種精神始終是青年共產黨人團結一心、克服困難、探索新知的強大動力。
(二)內涵之二:實事求是的精神
“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作為延安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毛澤東同志對其作了科學論述,即:必須遵循現實規律,以客觀實際作為行動及工作的指南,以至于為推動革命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2013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說到:“作為馬克思的根本觀點之一-實事求是,它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在實踐中檢驗整理、發展真理的重要基礎。”
(三)內涵之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這種精神對于保持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根本宗旨永不變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們黨在任何時候所呈現的科學性、先進性的重要體現。這種精神帶領著黨和人民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與建設的勝利。1944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半心半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同志指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四)內涵之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延安革命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同志指出:“在任何困難面前都依賴于自己,外來支援固然是好的,但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依附他。”1943年,毛澤東同志在南泥灣一次活動的題詞中寫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極大的促進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在陜西、甘肅、寧夏等邊境地區,糧食豐裕、畜牧業繁盛、產業繁榮,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給北大學生的回信中說到:“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在那里,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中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光榮精神,這種精神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青年夢中,對于你們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標桿作用。”
高校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在培養學生成為新時代國家的建設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延安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對于高校而言,可以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一)重要性之一:可以滋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延安精神是在救國救民、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追求中誕生的。這種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關于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實施中必須把愛國主義作為教育的核心,弘揚延安精神使得當代大學生更加堅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仰,發憤圖強拼搏進取,能夠為更加促進國家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二)重要性之二:滋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情操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與延安精神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延安精神的艱苦奮斗精神,例如,南泥灣的墾荒運動,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和革命的熱情。在今天,也為習近平同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添磚助力,它有助于指引著中華民族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向前。在新時代的今天,這種精神能夠激發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畏困難的勇氣,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的意志。而這種勇氣和意志就是要促使大學生樹立實現“兩個一百年”、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夢繼續奮斗。
(三)重要性之三:滋養大學生勇于創新的品質
延安精神不僅包含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精神,還包含著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創新,對于一個民族、國家、科技是靈魂、動力、源泉。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延安精神本身就是創新的成果,它不斷地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借鑒延安精神包含的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和創新精神來滋養大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能夠使大學生時刻保持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當大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時,有助于他們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四)重要性之四: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弘揚和傳承延安精神對于今天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雖然一些地區高校不斷地進行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創新,但這些教育方法基本都是以學生為主導,老師掌握主導權,教條化、應試化,缺乏應有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必須對當前的教育方式進行一些改變和豐富,通過實踐的教育方法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例如:重走長征路、探望老紅軍、參觀紅色革命根據地等活動。同時,通過紅色影視劇、紅色微電影,紅色歌曲等方式以更加活潑化、生動化、寫實化表達出來。這些都可以有助于他們充分掌握歷史、學習文化知識提供捷徑,有助于達到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五)重要性之五:豐富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容
思想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高等專科學院、高等職業學院學生接受思想理論、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延安精神對它而言是一個無盡的資源寶庫。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延安精神包含政治上的堅定信仰、無私的愛國情感、博學的理論知識、正確的價值取向、完善的道德觀念與思想道德素質等內容。它和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標上是一致的。
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 因此,高校作為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可以利用延安精神來提高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途徑之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運用延安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大學生教育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其一,高校要善于注重延安精神價值觀與思想教育工作的結合,積極引入延安精神所包含的精華內容。其二,延安精神和學生的情感觀念要善于結合。把灌輸性和啟發性結合起來,在啟發中引導學生發現、分析、思考問題。其三,多開展與延安精神實踐相關的活動。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要用好紅色延安精神資源,發揚好優秀的文化傳統,要把好的紅色基因傳遞下去。”紅色延安精神的文化傳承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要用學生深受歡迎的方式、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活動。例如:紅色微電影、音頻或相關視頻,紅色詩歌朗誦、紅色歌曲演唱會等。
(二)途徑之二:高校建立延安精神教育網絡平臺及相關機制
在今天網絡十分發達的時代,習近平同志曾說道:“互聯網作為一種互通互聯的方式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之中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對高校教育者而言,是一項嚴峻的工作考驗。既要有豐富精彩的內容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其一,網頁設計須便捷趣味化。高校應該更多的建立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教師和教師的互動、交流意見的交流板塊,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素質水平。其二,機制建立須體系化。高校要善于將各方資源整合、使日常教育、課堂教學、黨團活動、延安精神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通過一定的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協同運行,建立一種煥然一新的延安精神教育模式。其三,標準建立須規范化。高校必須投入充足資金來支持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課堂教育的發展,建立教學過程及結果的考核和獎賞懲罰標準。同時,還要力求遍布大學校園各個角落,積極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三)途徑之三:高校開展校園延安精神活動及實踐活動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延安精神是每個中國人學習的重要法寶,是從過去的艱苦歲月走向未來的法寶,整個民族和國家都應該弘揚延安精神,奮發向上。校園作為大學生活動的中心,延安精神可以融入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這個大環境中。其一,紅色校園文化活動要經常舉行。高校要在學生活動、重要傳統活動和日常活動中宣傳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的感染力得到加強。例如:延安精神文化藝術節,延安精神紅歌比賽等等。其二,鼓勵或引導學生創建延安精神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將紅色影片、文學、圖片等資料引入網站制作中。其三,拓展更多的與延安精神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紅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切身體會更強的延安精神魅力。進而傳承和發揚我國特色延安精神,促進大學生思想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途徑之四:大學生主動學習延安精神
正確的理論知識才能指導實踐,大學生應該主動學習延安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其一,大學生要接受延安精神進課堂,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了解中國的紅色革命史,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其二,培養自身的延安精神興趣。例如:喜歡旅游的學生通過閱讀延安精神的書籍前往革命圣地參觀豐富自身延安精神知識。其三,要與社會熱點結合豐富延安精神知識。
(五)途徑之五:社會應廣泛弘揚延安精神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延安精神的認識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其一,社會運用新方式開發延安精神紅色資源。對有教育意義的革命遺址、遺跡進行管理和開發。針對延安精神資源的多樣性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安排,打造地區延安精神特色品牌,同時,鼓勵影視制作部門拍出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紅色影視劇。其二,創新延安精神傳播方式。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延安精神。例如:利用VR\AR技術打造虛擬空間,建立延安精神新傳播途徑。其三,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務團。讓大學生身體力行的下基層幫助弱勢群眾,例如:去老少邊窮的地區去支教。去敬老院、孤兒院做服務。去幫助孤寡老人干農戶,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體會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辛生活,珍惜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實踐中不斷感悟延安精神,造就延安精神的社會共識。
注釋:
韓華.增強文學藝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學習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8(7):56-60.
習近平.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張陽.思想政治理論課“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教育之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