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李聰
摘要: “放管服”改革是當前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方向,應該加快行政審批服務的整合,滿足政府部門工作需求。進入新時期以來,社會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各領域均發生了重大變革,為了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特點,應該不斷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服務工作質量與水平的提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實施,也為政府職能的“放管服”注入了充足的動力,加快了我國的法治化進程。本文將通過分析放管服視角下行政審批服務的現狀,探索“放管服”視角下整合行政審批服務的策略,為實踐工作提供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放管服”;行政審批;整合服務;政府職能
在現代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中,政府職能的轉變成了當前最關鍵的工作內容之一,其能夠滿足政府機構改革的需求,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奠定基礎。而行政審批工作的實施,則能夠增強政府調控的實效性,促進各類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應該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5年5月12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首次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概念。“放管服”,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在新時代中,傳統改革理念和方法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應該對其進行不斷創新,以“放管服”作為基礎,增強行政審批改革力度。協調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之間的內在關系,應對新形勢下改革工作的諸多挑戰。轉變政府職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明確的指示,應該明確當前“放管服”改革的現狀,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制定針對性戰略規劃。
一、放管服視角下行政審批服務概述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在此過程當中都以政府職能轉變作為核心,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門服務工作效率與水平,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行政審批、行政獎勵、行政處罰、行政給付和行政征收等工作,都體現了政府職能,應該加強對行政審批工作的重視,為各類主體進入市場提供保障。為了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通常會以簡政放權作為基礎與前提,增強行政體制改革實際效果。在此過程中,需要以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作為重點,明確與法律改革的關系,從而促進資源與符合的整合利用[1]。因此,需要明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之間的關系,從“放管服”視角出發探索改革道路。
二、放管服視角下整合行政審批服務的策略
(一)協調“放”與“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關系
1.“放”與“市場化”的關系
應該逐漸消除傳統模式下“政府包攬一切”的弊端,實現與行政審批“市場化”的有效結合,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黨的多項重要會議都明確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迫切性,能夠有效解決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矛盾,加快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步伐,滿足宏觀調控的現實要求。因此,應該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當中增強其執行效果,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2]。我國第一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在2002年,至今已有幾千項行政審批事項,雖然在整體數量上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是其中還權給市場的項目比例在不斷升高,為行政審批的“市場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放”與“社會化”的關系
政府部門應該逐漸加強與社會組織的溝通交流,從而在行政審批的“社會化”當中體現政府職能的簡政放權。這不僅能夠提升群眾組織、社會團體、企業和社會中介在社會事務中的參與度,而且減輕了政府部門的工作負擔,避免出現嚴重的財政浪費現象。行政審批的“社會化”應該集中于機關后勤服務、社會福利、媒介咨詢性職能、行業服務性職能和監督性職能當中,促進部門機構的不斷精簡,明確社會中介組織的重要地位[3]。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當中,社會組織登記注冊流程得到簡化,使其規模逐漸擴大。同時,社會組織承擔了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職能。
(二)協調“管”與“法治化”和“標準化”的關系
1.“管”與“法治化”的關系
在我國的現代經濟體系當中,監管制度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能夠加快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在國家治理工作當中,需要以監管型政府的構建作為基礎,明確市場經濟和法治政府、社會管理之間的內在關系。嚴格監管市場各類主體,是實現放管結合目標的關鍵,并做到依法監管,體現行政審批的“法治化”特點。尤其是隨著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的構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明確化,能夠實現對權力的有效限制,對其運行過程與效果進行監督[4]。應該從我國社會的發展現狀出發,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設步伐,在解決依法審定問題的同時,使得法律責任可以得到有效落實。
2.“管”與“標準化”的關系
應該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與管理標準,滿足政府職能的放管結合工作要求,增強行政審批的“標準化”。公共服務和政府監管,是行政審批的基本屬性,實現治理機制的“標準化”,成了當前深化改革中的關鍵工作,需要從審批權力和審批事項的設定依據、程序、時限和內容等方面人手,以提供制度價值。在“標準化”改革當中,還應該明確審批權力清單的法律標準,包括了審批設定權限的合法性標準以及審批事項的合法性標準。但是在實踐工作當中,由于缺乏長效機制和審批標準科學性較低,也會導致行政審批的“標準化”實施遇到阻礙[5]。因此,為了能夠增強標準的合法性與科學性,應該采用政學合作的方式,實現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批的有效分離。
(三)協調“服”與“精準化”和“便民化”的關系
1.“服”與“精準化”的關系
應該不斷提升基層活力,實現行政審批的“精準化”,滿足政府職能轉變的優化服務需求。在社會治理方案的制定當中,應該明確當前社會實際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加強對社會大眾需求的深入分析,遵循需求管理和問題導向原則。同時,應該對當前服務形式和內容進行不斷創新,促進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保障服務計劃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在“標準化”工作當中,可以明確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關系,切實解決民眾需求。
2“服”與“便民化”的關系
應該以服務人民作為基礎,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便民化”進程,滿足群眾的利益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更應該加強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促進行政審批供應鏈系統的構建與優化,集成審批數據、審批業務和政府服務,促進政府部門工作效率的提升[6]。加快政府部門的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增進與群眾的網上互動交流,為其提供更加便捷化的服務模式。
三、結語
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工作,為政府職能轉變奠定了基礎,使得政府職能范圍與作用得到彰顯。應該明確當前“放管服”的實際要求,加快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工作,滿足其“市場化”“社會化”“法治化”“標準化”“精準化”和“便民化”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鄭恒峰.“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縣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J].福州黨校學報,2020(1).
[2]張宗新.“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濟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 019.
[3]吳銥達,曾偉.“放管服”背景下行政審批服務公眾滿意度實證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9(12)
[4]蔣建峰,金懌.“放管服”背景下的行政審批電子檔案管理平臺構建[J].檔案與建設,2 019(11)
[5]狄麗珠,張紅濤,楊曉亮.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J].行政科學論壇,2019(8)
[6]秦長江“放管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基于河南的調研與思考[J].中州學刊,2019(3)
基金項目:河北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2019年度立項課題“放管服視角下河北省整合行政審批服務的問題研究”(ZJ2019001)。
作者簡介:李娜(19 84-),女,河北石家莊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圖書資料與資源開發研究;李聰(198 7-),男,河北石家莊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