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杰
【摘 要】目前教育領域絕大多數的教學課程都已經逐漸數字化和信息化,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視唱練耳是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受制于課程時間安排和教學資源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本文探討了在如今的數字化音樂背景下,如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進視唱練耳教學。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環境;視唱練耳;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57-01
高校的音樂專業教學極為依賴教師的示范和指導,尤其是在視唱練耳教學環節,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精力向學生展示不同作品的風格與演繹技巧。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全面提升視聽練耳教學的效率。
一 、數字化環境下的高校音樂教學
各類信息媒體以及數字化設備的引進,給教師改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創造了條件[1]。視唱練耳是音樂專業的教學難點之一,不僅學生極易失去信心和興趣,對教師而言也是一項繁復的工作任務。所以在高校音樂專業完善了多媒體教學設施并擁有了數字化教學環境的背景下,教師應結合教學需要,探索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和提升音樂教學水平。
二 、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的學習,視唱練耳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首先,視唱練耳有助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音樂作品演繹和創作技能,通過視奏可以強化識譜、讀譜能力,拓展對不同風格作品的鑒賞和學習,并且具備按照自身風格進行即興演奏、伴奏的能力;其次視唱練耳是學生深刻理解音樂基礎理論的前提,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化樂感,挖掘學生音樂天賦的同時,確保其形成獨特的音樂藝術風格。通常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唱腔以及音域進行簡單的測試,之后再教導學生正確的發聲方式和技巧;并且通過讓學生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對相關理論形成感性認知。但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視、唱和聽的訓練都十分依賴教師親身示范,所以視唱練耳的教學效率低且教師難以顧及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三、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優化視唱練耳教學
在數字化的音樂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各類電子產品和教學軟件,為學生播放音樂并呈現不同的聲樂唱法與器樂演奏風格,以替代傳統的親身演示,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提升演唱、演奏和創作水平。
(一)視唱教學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在音樂專業的視唱教學環節,通常情況下需要教師逐一指導和糾正學生的演唱技巧,指引其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強化訓練。所以音樂教師時常面臨課堂時間不足和教學成效不明顯的問題。而功能多樣化的音樂教學軟件,讓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特長和指導學生視唱的環節大幅節省時間和精力。首先,教師可以選擇具有音域測量功能的的電子產品,對學生的音質以及音域進行智能化測評,從而判定該名學生適合哪一種唱法,進而針對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策略;其次,教師也可以將學生所唱的內容錄制下來,并且給出具體的指導意見,讓學生回去多聽幾遍,從而找到自己唱腔中的不足以及缺陷,并對其進行改正,而不必在課堂上花過多時間反復示范和講解。
(二)練耳教學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在練耳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來為學生播放不同類型的樂曲,讓學生在該樂曲中尋找正確的發聲方式以及唱法。而對于樂曲的正確掌握,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電腦科技的形式,對不同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進行不同的分辨,完成傳統的和聲組合,另一方面還可通過對不同樂器的音色分辨,指導學生對所聽到的樂曲音色進行對比學習。其次,鑒于學生的天賦高低不同,教師可以依靠電子科技在學生入學后全面測試和評估學生的音樂能力,在此基礎上制定練耳教學策略,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其音樂天賦發展的練習素材,從而為國家培養音樂人才。
四、數字化教學技術應用的注意事項
由于目前有不少音樂處理的軟件,會對部分音樂進行現代化的加工從而導致音色出現一定的變化,難免使學生對創作理念和演繹方法的理解出現偏差,不利于發掘學生的音樂天賦。所以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慎重選用相關素材,并且在使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或者為學生呈現不同風格的作品時,不能過于追求前衛或者新奇,而是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策劃和設計,確保樂曲的最終播放質量,使其與原樂器所彈奏的音色質量接近[2];其次,在視唱練耳過程中,在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同時,需要搭配傳統的視唱練耳的形式來進行教學,秉持著視唱練耳為主、多媒體化為輔的原則,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音樂人。
五、結束語
盡管在數字化音樂背景下相關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提升視唱練耳的教學成效,但教師在將各種多媒體化的數字產品應用至教學中時,都必須確保其為根本的教學目標服務,使之在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音樂的了解方面發揮優勢。
參考文獻:
[1]肖雅.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改革探究[J].藝海,2017,(11):127-129.
[2]楊茜.論高校視唱練耳教學中的互動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