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云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現象已十分普遍,土地流轉規模也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村土地流轉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農地制度的一種創新形式,極大提升了農村生產力,但卻一直未能有效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對土地流轉工作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農民權益;保障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0-0062-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 ? ? ? ?文獻標志碼:A
自古以來,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尤其對農民與農業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土地經濟方式曾發生多次轉變。在改革開放進程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的頻率逐漸提高,并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1]。
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開展各項工作,在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與支持。
1 ?土地流轉損害農民權益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仍存在較多問題,無法有效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阻礙了我國農村事業的發展。
首先,土地流轉法律制度不健全,農村地區土地流轉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監管,加上地方相關部門過多干預,而對流轉后的土地使用情況缺乏監管,造成土地流轉后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
其次,土地流轉缺乏統一的平臺和流程,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很多土地流轉并沒有正規的合同,僅以口頭進行約定,造成土地流轉率低,打擊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再次,土地流轉前后的產權不明確,常常導致流轉后出現糾紛,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護。最后,農民流轉土地后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導致很多農民流轉后無事可做,各種利益得不到保障。
2 ?土地流轉農民權益保障策略
2.1 ?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政府在土地流轉中起主導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揮職能,為農民的合理權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只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術能力,才能為農民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對此,政府可分批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參加專家知識講座、外出學習等教育活動,并鼓勵其進行自主學習,確保工作人員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為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其次,政府要充分了解、尊重當地農民想法與主觀意愿。在此前提下,對各部門及工作人員進行明確分工,要求其積極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實現農地流轉權利與政府權力相分離,避免出現糾紛問題。
再次,政府應加強對土地流轉工作的監督力度。制定相關監督制度,要求監管人員嚴格按照制度展開工作。同時政府也應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監管工作中來,有效增強農地流轉工作的規范化程度與實效性,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
最后,政府要基于工作人員及農民反映的具體情況,結合時代背景與可行性,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制度,為土地流轉工作提供正確指導,保障農民合法權益[2]。
2.2 ?構建服務平臺,提高農地流轉效率
為進一步優化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還可構建農地流轉中介組織與農地流轉信息平臺,為土地轉出戶與承租者之間搭建溝通的紐帶與橋梁,減少農戶發布農地流轉信息產生的個人費用,提高流轉率。其中,中介組織可起到為雙方確定合理交易價格的作用。通過中介組織的評估與規范操作,可減少雙方的經濟損失,保障流轉的公平公正性。
信息平臺的構建則可幫助農民更加準確、快捷地進行農地流轉信息發布,并提供發達地區的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市場要素與資源的相關信息,幫助農村土地流轉相關工作人員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例如浙江省紹興縣建立了“縣、鎮、村”三級信托服務體系,其中縣級是土地信托服務中心,而鄉鎮則為土地信托服務站,村級由經濟合作社來承擔。這些服務機構不僅幫助土地經營者論證了一些開發項目的可行性,還橫向聯系技術、物貸、信貸等,積極協調土地經營糾紛,使土地經營者、承包者與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均得到了有效保障,規范了農村土地的流轉與運作[3]。
2.3 ?理順土地產權,踐行自愿有償原則
從目前來看,農村土地流轉中的糾紛主要是由于土地產權不夠明晰而引起,這也暴露了當前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缺陷。為保障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的合法權益,就要提升土地產權的明晰度,即理順農戶承包經營權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權責界限與關系,并解決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之間的矛盾,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保障。同時,還應利用相關法律來界定農村土地使用權的職能,讓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有法可依,切實保護農民權益。
此外,政府相關部門還應明確土地產權,嚴格遵循相關法律及政策的規定促進土地登記規范化,讓土地產權產生法律效力。
2.4 ?完善社保體系,擴展農民生存空間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國家一直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逐漸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配置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及失業保險等,讓土地不再承擔社會保障功能,確保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保待遇。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積極派遣技術人員對農民開展更多專業技能培訓,保證其有一技之長,為以后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多選擇,擴展其生存空間[4]。
另外,政府還要根據土地流轉問題建立專門的維權機構,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方面利益受損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與指導。定期對村民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其在流轉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維權能力與意識,充分行使自身權力。
3 ?結束語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生產中的一種常見形式。為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與監督職能,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社保體系,并加大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其專業水平,從而為農村及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營造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王桂華.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法律機制及流轉模式研究——評《城市化發展中的土地流轉和農民權益保障研究》[J].林產工業,2019,56(12):116.
[2]馬寧.關于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的法律保障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9(30):97-98.
[3]陳鵬,吳雪松.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的保障措施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24):130.
[4]柴姣,柴苗苗.農地流轉中農民土地權益保障的問題和對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4):55-5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