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超
摘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在全國多個地區均進行大面積種植。小麥腥黑穗病是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常見病害之一,其對于小麥的產量有嚴重影響,該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因為其危害性大、影響范圍廣,所以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對小麥腥黑穗病的具體情況以及防治措施進行詳細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腥黑穗病;癥狀;規律;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0-008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21.44 ? ? ?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小麥種植的科學性明顯提升,為小麥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對于病蟲害的防治非常重要,了解相關病蟲害的病因以及防治措施,能夠有效增加小麥產量。
小麥腥黑穗病又稱為黑麥或者腥烏麥,是一種嚴重影響小麥產量的真菌性植物病害。小麥植株患病后,其麥穗的顏色開始改變,不僅嚴重降低小麥產量,還會降低小麥質量。染病植株所結麥粒具有毒性,一旦被人食用,極易引起中毒。
該病害曾在我國多地出現,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其主要通過種子傳播,所以容易引發大規模的病害擴散,我國多地農業部門均將其列為有害生物。小麥腥黑穗病有較長的病害史,民國時期就有關于該病害的詳細記錄。要深入了解小麥腥黑穗病的相關內容,了解其發病癥狀和發病規律,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1 ?小麥腥黑穗病的癥狀
小麥染病后病穗成暗綠色,從小麥植株的整體情況來看,染病后病株整體矮小,與健康植株相比明顯較低,通常僅有健康植株的1/2,而且病株分蘗較多,部分分蘗不堅挺,爬于地面。與健康麥穗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病穗本身顏色更深,在染病初期呈現灰綠色,隨著染病情況逐漸加重,病穗顏色開始偏黃并最終呈現為黃綠色,病穗本身多出現扭曲的情況。
同時,病株穎殼以及麥芒更加分散,通過肉眼即可直接觀察到病穗內部麥粒的情況,病粒比正常麥粒更短,體型更粗,外表有灰白色外膜,碾碎后可以發現其內部充滿黑色粉末,這些黑粉就是腥黑穗病的孢子。因為其中存在三甲胺,所以在碾碎后可以聞到比較濃烈的魚腥臭味,又因其病穗顏色發黑,所以稱之為小麥腥黑穗病。該病害的病原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小麥網腥黑穗菌,另一種是小麥光腥黑粉菌,這兩種病原菌感染植株后可以通過病穗外觀情況進行區分,感染小麥網腥黑穗菌的病穗麥粒外表有網狀花紋,而小麥光腥黑粉菌病粒表面光滑無網狀花紋。這兩種病原菌均屬于擔子菌亞門真菌范疇,都可以通過種子或者肥料進行傳播。病原菌本身可以附著于種子上,也能夠通過肥料來感染植物,而且病原菌本身能夠越冬,潛伏于土壤之中,因此必須注意對種子的挑選及土壤肥料的處理[1]。
2 ?發病規律及影響因素
小麥腥黑穗病的發病規律與溫度和播種時期有很大的關系。病原菌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比較活躍,研究顯示,其在0~10 ℃的低溫環境下較為活躍,因為氣溫在這一范圍內持續時間相對較長(45 d左右),所以容易染病。尤其是植株本身分蘗較多、長勢相對較差時,非常容易染病。致病菌能夠保持活性并對小麥植株進行侵襲的溫度范圍也比較大,通常在5~20 ℃能夠侵襲植株,使植株染病。外表帶有致病菌的種子在播種后,植株通常矮小、長勢不佳,待結穗后即可觀察到染病特征。該致病菌對于土壤濕度的適應能力較強,可以在含水量40%以下的土壤中對植株進行侵害。
通常情況下,小麥播種期比較集中。因為10月中旬氣溫和其他環境條件比較適宜致病菌的生存,所以在該時間段內進行播種,染病概率相對較高。當前小麥品種較多,不同品種對于小麥腥黑穗病的抗病能力差異比較大,部分品種很少染病,但多數品種仍易受該病原菌的影響。該病的發病率與種植深度也有一定關系,通常種植相對較深的更易染病,而種植比較淺的不易染病[2]。
3 ?防治措施
小麥腥黑穗病的防治措施較多,基本可以分為農業防治以及化學防治兩個方面。
3.1 ?農業防治措施
首先,在肥料方面進行防治。小麥使用的肥料中如果存在致病菌,就會導致小麥染病。當前小麥的肥料種類中,腐熟肥料比較容易潛藏致病菌,而腐熟的農家肥是小麥種植過程中比較常用的肥料種類,因此一定要注意對腐熟肥料的選擇。如果相關地區近期發生過該病,那么不應該選擇相關區域形成的腐熟肥料,避免因致病菌殘留而造成感染。
其次,進行輪作耕種。對于小麥腥黑穗病病情比較嚴重的地區,尤其是出現了該病的相關農田,一定要進行輪種,并且持續時間應該保持在5年以上。在輪種其他作物期間,應該保證底肥充足,徹底改善土壤環境,同時要注意覆土不要過多,覆土太深容易導致出苗困難,不利于輪種[3]。
再次,注意麥田本身的染病情況。小麥腥黑穗病有時只是零星出現,并未形成大面積病害,此時要注意徹底清除這些病株,必要時對病株周邊的麥苗也要進行清除。對于清理出來的植株要進行集中銷毀,銷毀地點應該遠離麥田。如果染病的麥田為種子田,那么一定不能將病株作為種子繼續使用,避免病害大面積擴散。在種子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種子產地的病害情況,詳細調查相關地區是否在近期出現過小麥腥黑穗病,如果出現過,決不能選擇這種種子,嚴防種子受到致病菌污染,從而導致大面積病害的出現。
最后,在選擇小麥品種的過程中,要挑選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種,尤其是曾經出現過小麥腥黑穗病的地區,要格外注意選種的抗病能力。在種子都具有抗病能力的情況下,要選擇產量相對較高、適應當地土壤情況以及氣候環境的品種。在種子播種前,要進行相應的檢疫工作,確保種子本身不攜帶致病菌后再進行播種。
3.2 ?化學防治措施
首先,可以使用化學藥劑對相關區域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通常可以使用多菌靈進行混合消毒,采用藥粉及干土混合制成藥物土壤。其次,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滅菌處理,可以使用滅菌唑對種子進行處理,使用恰當濃度的藥液對種子進行均勻的滅菌處理,保證所有種子上均勻沾滿藥液后再進行播種。
4 ?結束語
小麥腥黑穗病對于小麥產量以及糧食安全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要想有效減少該病害對小麥種植的影響,就要了解具體情況,并且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孫杜月,張海明.小麥腥黑穗病發病原因及防控措施[J].種子科技,2019,37(7):133,136.
[2]向文娟,索化夷.小麥矮腥黑穗病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植物檢疫,2017,31(4):1-6.
[3]樊云濤.小麥腥黑穗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