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0年全國首家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以來,海關特殊監管區歷經30年的發展現已遍布全國27個省市,共計約160個,按照功能共分為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跨境工業區等,其中又以綜合保稅區在職能、政策、作用等方面最為突出。在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中,綜合保稅區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本文通過對綜合保稅區自身功能和創新發展所帶來的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并針對綜合保稅區創新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海關監管;綜合保稅區;政策支持;優勢作用
自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得到了與世界接軌的契機,中國大力推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在世界經濟向好發展的大環境下,利用海關保稅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資本進入中國。各地區采取“境內關外”運營模式,開展保稅區、綜合保稅區、保稅港區等一系列海關特殊監管區申建運營,有效促進了外資在各區域發展加工制造、國際貿易、倉儲物流等產業。綜合保稅區作為國內開放層次最高、政策優勢最明顯、主要功能最為齊備、手續最為簡化的海關特殊監管區.為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綜合保稅區和保稅港區的創新融合發展
從全國綜合保稅區與保稅港區的整體布局來看,綜合保稅區主要位于內陸地區,大多分布在各區域海港、空港等重要資源的附近,重點面向海外市場發展保稅加工、倉儲物流等產業,集中開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海關監管各項政策的支持發展,綜合保稅區與保稅港區除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異外,整體區域功能已趨于相同,其中最為突出的案例為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建設“虛擬空港”和“虛擬海港”,以獨特的“蘇州模式”成功探索出區域聯動、陸港統籌的新模式,極大促進綜合保稅區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保稅展示、檢測維修、研發生產等產業的集聚發展。
該模式在近幾年得到了復制,海關部門實現了跨地區同步監管,將綜合保稅區內部業務與空港、海港等通關區域建立通道,成功推動了綜合保稅區和保稅港區的融合發展。
二、綜合保稅區堅持體制創新,發揮政策突出優勢
綜合保稅區在政策上更為開放。首先在稅收政策方面:從境外直接進入綜合保稅區的貨物在倉儲期間處于保稅狀態;從綜合保稅區內直接運往境外的貨物免征出口關稅;從國內市場進入綜合保稅區的貨物視同出口享受退稅政策;在海關各特殊監管區之間流轉的貨物,企業同樣不承擔相關稅費;在綜合保稅區內進行交易的企業不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實現了減緩納稅和降低稅費的目標。其次在貿易及生產政策方面: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在開展境外貿易的時候取消了進出口配額制度,大幅度減少許可證管理;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加工的企業對于進口的材料型產品或半成品可委托區外企業加工,激發了企業活力,實現了綜合保稅區區內、區外的聯動。最后,在外匯管理政策方面:綜合保稅區內企業結算可使用外幣結算,區內企業向區外境內企業支付結算也可以直接使用外幣結算,進一步放松了外匯管理。
三、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轉型升級步伐
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批復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共計140個,其中綜合保稅區96個,占比約68.6%,同時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在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推動下穩步高升,更加突出了綜合保稅區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新頒布執行的21項改革舉措將進一步釋放企業產能、促進境內銷售、推動高端產業的研發創新,增大對期貨交割、租賃業態、跨境電商的支持發展,促使綜合保稅區立足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大高端產業的培育,改善區內的營商環境,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力、企業信譽、資金儲備方面的不足,更加突出綜合保稅區的競爭優勢。
結合文件政策,國家對綜合保稅區提出了加工制造、研發設計、物流分撥、檢測維修和銷售服務中心等“五大中心”的重新定位,同時推動各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向綜合保稅區的“升級”工作。目前杭州、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區充分利用綜合保稅區政策、功能、效率的疊加優勢,重點著力培育出新的高端研發制造產業、現代綜合服務業,促使綜合保稅區進入了新的高質量穩定發展階段。
四、以“自貿”政策進一步增強綜合保稅區新型優勢
隨著中國經濟加大與世界接軌的力度,自由貿易試驗區已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開花,上海、天津、大連已經成為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員,結合保稅港區的定位與發展,上海港已定位為“國際航運中心”,天津港定位在“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大連港定位于“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后續也將在自由貿易試驗區上獲得更大改革的自主權。國務院文件已經提出了支持綜合保稅區率先全面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中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相關的改革試點經驗,全國綜合保稅區的企業可同樣享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優勢政策,這將全面激發中國對外貿易的活力。
綜合保稅區借助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支持,即可面向兩個市場開展更加開放的國際貿易,對于綜合保稅區內生產加工、出口及轉口貿易等類型的企業發展都具有更大的刺激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區內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值產業的培育,有利于國內當前產業單一、效率低下的區域向高端密集型產業布局。
五、探索特色型綜合保稅區創新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目前國內各地區綜合保稅區均隸屬于各地區管委會、海關等政府機關,由地方政府主導開展招商引資、園區運營、報關通關、檢驗檢疫等工作,對于一省范圍內多地建設運營綜合保稅區而言,往往存在一定因招商引資而產生的內部競爭,在面對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轉型升級的浪潮中,未來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會更加嚴峻。在當前的形勢下,各級政府既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也要根據綜合保稅區所處的不同的地理環境、營商環境、產業基礎等要素進行綜合保稅區內產業結構合理布局。
從近年來全國港口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山東、浙江等地區已經完成了省內各大港口資源的整合工作,對各大港口進行合理的重新定位,全面提升了運作能力,實現了資源的整合效果。在綜合保稅區升級整合的整體思路中也可以借鑒港口資源整合的成功經驗,對區內土地資源進行科學規劃,按照地區地點,設立以產業為導向的“特色”型綜合保稅區。例如依托港口碼頭岸線等資源的區域,可以設立“海洋型”綜合保稅區,重點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具有“海洋”屬性的高附加值產業;依托機場空域資源的地區重點發展以通用航空、電子商務等產業為主導的“航空型”綜合保稅區。
六、結語
綜合保稅區是支持和促進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必要環節,依托國務院支持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及綜合保稅區“五大中心”科學定位,是支持和促進國內當前海關特殊監管區轉型升級進一步發展的戰略舉措,是將國內各地區輻射全球促進發展的重要契機,是推動實現國內進一步開發開放,與世界接軌的新引擎、新動力,為實現綜合保稅區進一步具備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周超.內陸型綜合保稅區發展規劃及物流監管模式初探——以無錫高新綜保區為例[J].中國商論,2019(21).
[2]張建中,趙子龍,乃哥麥提·伊加提,李淳綜合保稅區對腹地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極化效應”還是“涓滴效應”——基于2011-2016年32個綜合保稅區數據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9)
[3]陳嬌嬌.成都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升級的管理體制與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6
作者簡介:崔貽竣(198 8-),男,天津人,經濟師,碩士,主要從事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