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芋
接連過了幾個狂歡節,快遞應該都到得差不多了,感覺怎么樣?是異常滿足,感受到了生命的大和諧,還是望著被一堆無用東西塞滿的房間,陷入無邊的悔恨?
拿到手才發現沒用的東西,大都是跟風買的,這也是我們這屆90后成長路上的必經階段。最早被某寶上青春靚麗的模特吸引,接著又被開著十級美顏濾鏡的網紅“種草”。結局都一樣,身體力行地證實賣家秀的虛假和買家秀的崩壞。旺盛的消費欲是滿足了,干癟的錢包和相冊里的黑歷史卻慘不忍睹。
剛在素人這兒拔完草的姐妹,轉頭可能又掉進明星帶貨的陷阱里。《2018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指出,90后尤其喜歡購買明星同款,其中女性貢獻了3/4的消費。
只可惜,明星穿的田園仙女風,一到普通人身上就成了村姑標配;寫真里風情萬種的熟女襯衫,拿到手上怎么看都像塊破抹布;就連最尋常的白T牛仔褲,每一處缺點都在個體差異下被放到最大……跟著明星買不能說全是花冤枉錢,但大概率都是給審美補課交學費。
同樣的,這一階段的年輕人愛在表面上做文章,喜歡把錢用來裝點朋友圈。最先可能是看了一晚上《第一次去星巴克該如何裝作常去的樣子?》功課,走進店里點一杯最便宜的咖啡,然后自拍100張,從中挑出九張角度最佳的發朋友圈,配一句剛收藏的金句文案。
到后來,他們不再把“去一趟星巴克”當過年,而是習慣性地將小組討論、期末復習、戀愛聊天等場地固定在這里,再在照片里漫不經心地露出杯子上的綠色logo。總的來說,是大家通過多年的觀察和實踐發現了:錢花得越“低調”,會顯得朋友圈越有品位。
然而,真正的低調可能在朋友圈里根本就看不到。從花錢捯飭自己的外表,到花錢裝扮自己的品位,進入成熟階段的更多人,喜歡把錢花在某種生活方式上。具體來講,是洗碗機、掃地機器人、吸塵器、AirPods……這些價格不便宜,不常被外人看到,但是能給自己帶來確切幸福感的物件。
這也是消費觀轉變帶來的一大驚喜,讓年輕人在體會到品質的快樂后,發現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進而懊悔以前的自己為啥不早點嘗試。比如洗碗機,不但“挽救”了無數90后情侶岌岌可危的感情,也給廣大單身人士提供了更舒適的獨居選擇。比如掃地機器人,不但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人工智障”,反而在十分好用的同時,成為了家里貓主子的御用坐騎。再比如吸塵器,高階一些的像戴森,不但能日常吸地,搞定房間上至天花板、下到沙發縫的各個角落,還能給床單被套除螨。
從追求酷炫個性,到強調經濟適用,再到如今買啥都講究“品質”二字,多少年紀輕輕的90后,轉眼就活成了自己爸媽的樣子。或許這也正是許多年輕人步入成熟的一個標志,開始拋掉那些虛頭巴腦、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學著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花錢。
這種朋友圈“表面消費”到自己家“深度消費”的變化,體現了當代年輕人消費觀的成熟,變得更注重內在提升、愿意相信科技魅力了。
想要實現“消費升級”是好事,證明年輕人的生活層次在上升。但由于經濟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差異,難免又會衍生出另一個誤區——為了省錢和面子,以次充好。
舉個例子,自從戴森吹風機開始風靡一線城市的高端理發店,市面上突然出現了很多仿制品牌和假貨,銷量倒也不差。與此相對應的,便是一些人“為了顯示消費升級而買低仿,就算不好用也可以發個朋友圈”的幼稚心態。殊不知,不管是高仿還是低仿,只要不是正版,就不能完全拷貝其核心技術和產品工藝。
實際上,稍微懂行一點的都知道,戴森吹風機獨特的“長相”是其不斷優化產品功能的結果,而非原因,抄外觀純屬本末倒置——調查發現,當代女性最普遍的頭發斷裂、分叉和干枯問題,幾乎都是長時間接觸過高溫度對頭發中的蛋白質結構產生的不可逆變化。為了避免傳統吹風機造成的這種過熱損傷,戴森反傳統而行,將第九代數碼馬達置于手柄位置,把頭部位置留給了同為專利的氣流倍增技術。兩者結合運作噴射出三倍強勁氣流,配合每秒40余次監測、調溫的智能溫控技術,無需依賴過高溫度也可以快速干發。所以,盜版們表面上仿得再像,也不過是照貓畫虎不靠譜。
同樣,寄希望用“平價替代品”填補正版需求的,到手后也會發現,它們只能提供一點心理安慰。要知道,能做成行業佼佼者的產品,前期都花費了你想象不到的投入。過去六年,戴森花費近1億英鎊創建頭發科學實驗室,從空氣動力學到頭發的細胞結構,目前已測試超過1600千米的人類真發。實驗室出品的吹風機花了103名工程師四年的時間,共設計了超過600個原型機;卷發棒也是由23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歷經六年,打造了642臺原型機后才研發出來的。
除了前期設計,安全和品控也必須考慮到:每臺機器在出廠前都得經過校準測試,相較于目前大多數品牌選擇的抽檢更為嚴格。目的是使每臺機器的零部件在不同溫度、不同風速的測試下都能達到基準,確保消費者在世界各個角落買到的正品都是一樣的品質。作為新時代里科技為本的公司,這種不問時間、不計代價的研發思維,以及整個過程的高額投入,才是戴森及其代表的大品牌們能夠長久領先競爭對手的核心。真要仿,估計也是有心無力。
不管是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還是吸塵器、吹風機,當買東西成為一種內在幸福感的來源,在消費和使用的過程中,你就能感覺到現在花的每一筆錢都是投資,要么幫你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要么讓你離“理想的生活”更進一步。與其將這種購買行為稱為所謂的“消費升級”,倒不如說,是我們在千挑萬選中找到了生活的“更優解”,并希望借此過上自己最渴望的日子。
但要實現這一點還任重道遠。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讓中國人樸素的勞動情結謎之嚴重,認為自己親手洗出來的碗、擦出來的地才是最干凈的。就像美劇《Fresh off the boat》里,華人小孩驚訝于別人家的洗碗機多么好用,回家后發現其實自己家里也有一臺,只不過媽媽不讓用——因為中國人不相信洗碗機這東西。
好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相信:促使人類進步、科學發展的,是我們“懶惰”的天性,機器可比肉身麻利多了。或許有人會說,像戴森這類品牌,產品外觀優美、設計感強、用戶體驗好等優點完全可以彌補它們“定價高”的缺點。但明眼人都清楚,“貴”從來不是“戴森”們的缺點,是人自己的。
只要花得值,你的錢就沒有離開,而是以另一種形式陪伴著你。對于用戶來說,“戴森”們并不是一個用來給自己貼標簽的噱頭,而是早就融入生活點滴的必要陪伴,整個家都對它們的存在習以為常了。
當這屆年輕人逐步邁向成熟,緊跟時尚的同時,也重視實用效果,喜歡把錢花在能提升生活品質的新科技上,而且勇于嘗試。那些被稱為“21世紀最偉大的家用發明”們正好趕上了這一波潮流,恰到好處地滿足了他們此刻萌發的購買意向。
顯然,這已經不是單純地購買商品了,而是花錢享受一種生活方式。相比之下,只把“戴森”們當作炫耀的標簽,就還是那種習慣跟風買明星同款的小孩心態,根本沒有真正明白,這些科技對人類美好生活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