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學朋 容美平
摘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商業銀行要正確認識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主動進行改革,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新金融實踐推動改革,提高對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商業銀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金融
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中央于2019年初首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這為未來中國金融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年多來,圍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討和實踐有不少。但全面深刻理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仍然是有效推進改革的基礎前提。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改革調整金融供給結構,減少重復、無效和低端的金融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使金融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金融需求的結構變化。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把商品、服務的供應和需求關系作為揭示經濟規律的一個重要視角。金融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和服務,同樣有供給方和需求方,其中,供給方就是銀行、證券、保險、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需求方就是廣大的企業和居民。目前,我國金融業供給總量上是充足的,但結構上存在問題,例如,金融資源主要集中于發達地區、城市地區,而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獲取金融服務的難度較大;大企業、房地產等領域占據了大量的金融資源,而中小微企業、創新企業卻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商業銀行經營同質化,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等等。改革的目標就是通過調整和優化金融資源供給結構和方式,提高和優化金融資源供給質量、效率和水平,進而實現實體經濟和金融產業的共生共贏。
二、商業銀行進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身處經濟金融系統的核心,商業銀行要主動進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既是商業銀行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順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需要,更是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呼喚商業銀行加快變革
我國經濟發展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后,實體經濟的供需體系均在不斷升級,并需要與之更加適配的金融體系。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金融供需出現期限錯配、權益錯配和服務對象錯配等問題,導致資金到不了實體經濟,甚至出現了一系列金融亂象,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居高難下。究其根源,是因為金融企業特別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產品結構、創新能力等還不能適應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絕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是由國家資本控股或國家實際控制的企業,作為黨執政興國的依靠力量,理應不忘初心使命,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主動作為。
(二)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基本矛盾發生變化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基本矛盾也在發生變化。具體到商業銀行,以前儲蓄不足、投資需要旺盛的時候,各種建設項目亟需資金,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籌集社會閑散資金并投入再生產環節中;而現在儲蓄過剩、投資需求不足表現得更為突出,一方面,個人理財需求劇增,去年底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超過70萬億元;另一方面,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優質項目相對稀缺,所以商業銀行的經營重心轉移到如何有效管理社會財富、合理配置金融資源上來。
(三)傳統盈利模式不可持續,倒逼商業銀行改革
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仍然以賺取存貸款利差為主,70%的營業收入與信貸活動有關,非利息收入占比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銀行相比差距較大。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商業銀行利潤增長空間正在被擠壓,絕大部分銀行的資本利潤率、資產利潤率降至個位數,而且由于歷史原因,投入產能過剩產業的存量資金較大,信貸資產質量管控壓力較大,亟需調整信貸結構。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特別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普及應用,讓支付結算、投資理財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也減少了其收入來源。因此,商業銀行要破解自身發展瓶頸,必須要敢于自我革命,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商業銀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體量的快速擴張,這除了得益于40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自身努力外,更得益于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的政策支持、資源傾斜,得益于人民群眾和廣大客戶的信任。
新發展理念催生新金融。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提出,新時代金融工作者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反思審視并注入金融工作的發展邏輯中去,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新金融。新金融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與西方金融有本質區別。西方金融以資本為中心,目標是實現資本的價值最大化,雖然特定情況下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人民福祉的增長,但很容易因為過度逐利而給社會帶來災難,歷史上發生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都是很好的說明。
近年來,建設銀行牢牢把握服務實體經濟這個“高站位”,守住服務廣大人民群眾這個初心,在發展新金融的道路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大力實施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三大戰略”,依托物理網點開設“勞動者港灣”,成立建行大學推動產教融合,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有力推動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值得國內商業銀行借鑒。
(二)以新金融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金融著眼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金融業基本矛盾的變化,有效整合金融資源、社會資源、技術資源,積極回應人民期盼和社會痛點,在實踐過程中呈現出科技性、普惠性、共享性。商業銀行把握好這三個屬性,對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1.把握新金融“科技性”,發展金融科技,增強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效能
發展新金融,最關鍵的是運用金融科技全面提升商業銀行的金融供給效能,以科技的力量造福大眾,以金融的智慧回饋社會,打造金融服務新優勢。
(1)加強技術應用。一是推動技術應用場景化,將金融服務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教、醫等生活場景的每個環節;二是推動技術應用移動化,以手機銀行為核心,打造開放、集成和個性化的線上綜合金融服務;三是推動技術應用智能化,通過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主動篩選識別客戶、匹配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專屬性、個性化、智能化產品和服務。
(2)加強數據應用。一是利用數據推進產品營銷,對客戶的家庭組成、收入水平、支出結構等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發現客戶消費規律和潛在需求,找出其中隱藏的關聯關系,為產品營銷提供指導和建議。二是利用數據防控金融風險,通過利用大數據資源,深度挖掘信貸需求群體的行為特征、發展規律和風險隱患,在流程設計中預判預控風險。三是利用數據構建金融生態,推動傳統定式金融升級為場景金融、再演化到生態金融。
(3)強化科技賦能。一是自我賦能,主動為業務發展提供科技、數據支持,強化新技術應用,打造難以復制的服務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二是賦能客戶,就是依托技術進步,提供更加靈活精準的定制化金融服務,滿足客戶不同發展階段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2.把握新金融“普惠性”,發展普惠金融,提升大眾獲取金融資源的公平性和可得性
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把普惠的能量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輸送到金融力量還未曾觸及的地方,而新金融的普惠性與改革的方向正好契合。商業銀行要改變傳統“壘大戶”的經營模式,將業務拓展到小微企業、涉農群體等普惠客群,既主動承接社會責任,又贏得未來市場。
(1)深刻洞悉客戶發展變化趨勢。小微客戶隱藏著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小型科創企業孕育著未來的行業“頭部企業”,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具備潛質成長為“明星企業”,長尾客戶日益可能跨越“二八定律”成長為優質客群。因此,商業銀行要緊跟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重構市場營銷體系和獲客模式,服務對象從傳統雙大客戶類型,向小微客戶、潛在客戶、長尾客戶轉變。
(2)強化金融供給的差異化。通過區分不同類型客戶與銀行的合作模式,為不同客戶群體搭建和創新生態場景,將金融服務融入客戶日常社交活動之中,使金融變得有溫度,更加方便、快速、便捷響應客戶需求。例如,建行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推出“民工惠”產品,填補了金融在這一領域的服務“空白”點,幫助農民工擺脫討薪困境、獲得職業尊嚴。
(3)大力發展零售業務。銀行業務關系千家萬戶,聯系最密切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而“便民、利民、惠民”則是商業銀行零售服務的初心。要重點圍繞吃穿、家具、家電、汽車、住房、消費升級等六個層面的消費市場,抓好零售業務,加強對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分析,創新推出更多個性化的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精準供給。
3.把握新金融“共享性”,打造開放銀行,促進金融資源要素跨界流動融合
新金融的“共享性”表現為以開放的平臺和生態賦能社會,有助于促進金融資源要素跨界流通融合,這也是商業銀行破解金融供給不充分、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例如,建設銀行依托原有的物理網點建設了1.4萬多個“勞動者港灣”并向社會開放,通過共建打造集便民、公益、政務、信用等功能于一體的共享共治平臺,協助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商業銀行未來要基于新金融的“共享性”著力打造開放銀行,既要開放共享有形的空間,更要與政府、客戶等共建無形的空間,依托金融科技,將越來越多的銀行服務嵌入第三方平臺,讓用戶在場景中感受到無影無形卻無處不在的全方位銀行服務。
參考文獻:
[1]陸岷峰,李蔚.金融供給側改革中商業銀行的擔當與實施路徑[J].福建金融,2019(6)
[2]李丹.銀保監會:不斷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金融家,2019(8)
[3]田國立.擁抱新金融[J].中國金融家,2019(10).
[3]田國立.建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金融[N].學習時報,2019-10-16(1)
作者簡介:詹學朋(1985-),男,河南信陽人,中級經濟師,碩士,主要從事商業銀行治理研究;容美平(198 5-),女,湖南邵陽人,碩士,主要從事銀行信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