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市現代農業不同于城郊農業和鄉村農業,它根植于城市內部,與城市系統相互作用,與城市的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都市現代農業的理論內涵和國際先進都市農業模式分析人手,通過總結歸納國外大都市區農業的典型模式,得出對我國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有益經驗及啟示,以期更好地發揮都市現代農業的聯城帶鄉作用,助力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都市現代農業;典型模式;經驗啟示
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作為“十三五”規劃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和引領者”,更是“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第一方陣”。在“十三五”收官及“十四五”布局階段,通過聚焦都市現代農業內涵特征,總結借鑒國外都市農業先進典型模式,得出對我國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有益經驗及啟示,以期更好地發揮都市現代農業的聯城帶鄉作用,助力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都市現代農業的內涵
(一)基本概念
近年來,由于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需要,都市現代農業作為一個嶄新的概念被提出,國內專家學者從農業和城市的關系演變角度、從都市農業、現代農業等相關概念比較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傮w而言,都市現代農業被學者們認定為一種既與都市融合、服務于都市、也依托于都市,與整個都市經濟社會及生態系統緊密相連,農業、農村與城市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和生態系統高度融合的現代農業。
(二)主要特征
一是特定地域的集約高效農業。不同于一般農區,都市現代農業地處大都市區,是工業化與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產物,不僅包括都市經濟圈內、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還包括遠郊適宜大都市市場需求的農業,但因其是大都市的組成部分,耕地資源有限,土地市場價值高,具有集約、高效利用農業生產要素的特點。
二是服務都市的功能復合型農業。作為特定區域的現代農業,它不僅具有距離城區近、運輸半徑短的區位優勢,而且更接近金融、科技、行政文化中心,易獲得更多資金、技術、政策支持,為生產優質高效農產品,滿足城市發展要求和居民高端需求,并為迎合大都市宜居、休閑需求,由一二三產業延伸融合形成的多功能復合型農業。
三是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現代農業。大都市區相比于其他城市,是科技、資金、人才密集,國際國內交往頻繁,輻射功能強的大都市,其農業區除保障城市農產品供給的基本功能外,以追求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和諧統一為目標,對周邊非都市農業區具有一定的示范、輻射、帶動、展示等作用。
二、國外大都市區農業典型模式
(一)日本東京都——都市農業產業鏈延伸模式
日本都市農業的空間范圍一般是指都市半徑2-3倍距離范圍內的農業區域,并呈點狀和片狀鑲嵌在日本大城市中,不僅起到了綠化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的作用,還為市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優質蔬菜和水果等產品。2000年,東京都有農田9 000公頃,相當于東京都總面積的4.1%,在東京城區市內鑲嵌在高樓大廈之間的農用地有5 114公頃,為充分利用發展都市農業的有限空間,東京都內利用高產量的地載培養和水培種植,在利用土地面積最小的情況下,開發了屋頂菜園、都市農場、植物工廠等高效集約的都市農業新業態,實現了農業產量最大化,這種全新的農業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加入,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對維護城市綠色環境、防災應急避難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法國巴黎大區——都市農業多功能拓展模式
巴黎大區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 200萬,已城鎮化地區面積僅占21%,其余土地均為農地和自然用地。巴黎的都市農業對城市食品供應的功能并不明顯,巴黎的各種食品供應,主要經過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由全國各地乃至歐洲其他國家完成。巴黎的都市農業突破了自給自足的生產,利用農業把高速公路、工廠等有污染的地區和居民分隔開來,營造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同時,通過農用地種植新鮮的水果、蔬菜、花卉等產品,作為市民運動休閑的場所,以及作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并且在自然保護區內除保護環境和文化景觀遺產外,還保留了農業的大田生產和園藝農業。
(三)荷蘭阿姆斯特丹—一現代設施園藝業集聚模式
阿姆斯特丹,荷蘭首都兼最大城市,市區人口約110萬,位于該國西部省份北荷蘭省,是荷蘭金融商貿之都。城市化發展導致蔬菜、水果需求增長,促進了城市周邊包括花卉在內園藝業的發展。在阿姆斯特丹西南13公里處的阿爾斯梅爾市,是荷蘭花藝的發源地,建有世界最大的鮮花拍賣市場,該市場由5 200多家花農和花卉公司組成的股份經營集團,入駐有350家經銷商、出口商、運輸商,平均每小時1 500筆交易,年交易額30億歐元,花卉種植、拍賣和出口逐步發展成為荷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荷蘭國際花卉園藝博覽會再次在阿姆斯特丹RAI國際會展中心召開,共有全球450家參展商。
(四)新加坡——都市農業新業態發展模式
2002年,新加坡農業用地僅有807公頃,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18%,人口553萬,自然資源十分貧乏,大量依靠進口。近年來,新加坡提供了大約1500公頃土地,用于農業用途,并引導都市農業向高科技、高產值的方向發展,其都市農業發展已經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現代農業科技園內不僅建設了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鱷魚場、海洋養殖場,而且展示了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成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這些農業科技園由政府投資,經營者付租金使用,租期為10年。現在,新加坡資助創建的這些具觀賞休閑和出口創匯功能的高科技農業園區,已經形成完整的都市農業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提高食物供給的自給程度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結語
通過總結日本東京都的都市農業新業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現代設施園藝業、新加坡現代農業科技園等典型都市農業發展的案例經驗發現,都市現代農業作為特定區域的現代農業,它不僅毗鄰城市中心區域、交通運輸距離短,而且更加接近城市消費群體、更易獲得更多資金、技術、政策支持,是大都市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代表。面對城鄉居民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都市現代農業在及時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充分利用大都市區先進生產要素的集聚能力,構建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機制、生態價值實現機制,不僅有助培養大批家庭農場主、職業農民和高科技農業企業,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而且有力促進城鄉要素流動,提升為農服務質量和水平,開拓大都市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03-18
[2]劉學瑜.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論文,2015
[3]孔祥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發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4)
[4]北京農學院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唐珂.荷蘭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校內科研項目“我國農業碳排放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分析”( 2018CSXY026);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金融系學科團隊建設項目( 2018CSXY14);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虛擬仿真實驗室培育項目( 2018CSXY01)。
作者簡介:宋藝(19 84-),女,四川綿陽人,經濟師,碩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碳排放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