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振 宋楠 原二普


摘要: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十三五期間我國西部地區城投公司發展中的優勢、劣勢、威脅與機會,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戰略,供西部地區城投公司參考。
關鍵詞:西部地區;城投公司;SWOT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成為重要發展方向。西部地區的基礎建設速度相對中東部地區稍顯不足,而城投公司承擔著城市建設引領者的任務,因此本文采用SWOT分析對西部地區城投公司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企業的優劣勢、面臨的機遇和威脅,從而選擇最佳經營策略。
一、背景分析
經過十三五期間的發展,西部地區城投公司在企業規模、經營業績、組織架構、信息化建設、內控體系建設、黨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還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與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動力升級的挑戰:從現有的業務模式轉向多元發展動力的發展模式,強化投資驅動、規劃驅動、技術驅動、合作驅動與管理驅動等對現有業務的拉動;
(二)業務結構調整的挑戰:現有業務結構中本地政府功能型業務占比較高,需要強化自身定位,合理增加區域化、市場化業務的比重,強化盈利能力;
(三)品牌技術打造的挑戰:西部部分城投公司品牌影響力尚未形成,企業核心技術競爭力也未明確,需強化相關競爭力,贏得市場的認可,謀取長遠發展;
(四)管理模式提升的挑戰:部分多業務、多類型子公司并存,在集團化管控、子公司業績考核、項目經濟管理等方面存在著管理模式升級等挑戰;
(五)內部協同發展的挑戰:各產業板塊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協同一體發展的局面,需強化母子公司之間以及各下屬公司之間互相支持的形態;
(六)企業人才缺乏的挑戰:專業技術、項目管理、資本運作等人才的缺乏是大部分公司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外部機會與威脅分析
(一)外部機會
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持續提升,高質量、個性化、綠色的城鎮化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建筑、房地產行業地位;近年來西部戰略、援藏政策、援疆政策等為西部地區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逐漸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為城投公司咨詢設計業務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機遇;PPP合作模式成為基礎設施建設主流,為具有投融資能力的城投企業發展帶來了更大機遇。
(二)外部威脅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未來將呈“L型走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傳統工程行業受到巨大沖擊;建筑、房地產市場開放度較高,民營企業機制更為靈活,手段更為豐富,競爭較為激烈;城投公司與其他公司存在較強的同業競爭;建筑施工行業的企業眾多,行業集中度低,行業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存在一定產能過剩;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逐步提高,建筑業、房地產業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三、內部優勢和劣勢分析
(一)內部優勢
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為全力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部分城投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公司高層強有力的領導力、對業務的精細化管理、強有力的政府支持、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員工隊伍為核心的企業競爭力;城投公司作為國企,擁有良好的政企關系與政策支持;西部地區城投公司屬地化發展時間較長,具有較好的知名度、品牌影響力及屬地化基礎。
(二)內部劣勢
相較沿海地區和中部其他領先的優秀企業,在投資引領、模式轉型等方面的發展動力存在不足;人才結構不完善,投融資、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或專業技術水平有待提升;外部戰略合作伙伴及利益共同體尚不成熟;現金流相對于中東部地區較薄弱,資產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財務資源利用度較低。
四、SWOT矩陣分析
為抓住行業發展戰略機遇,推動西部地區城投公司發展轉型升級,現根據上述內外部分析進行合適的戰略選擇(見表1)。
五、結語
通過分析,筆者建議西部地區城投公司抓住外部機會,采用以SO戰略與WO戰略相結合為主的戰略。我國西部地區城投公司的發展不能再僅僅依靠傳統思維慣性發展,而是要引入現代企業式發展思維開展企業運作,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來提升經濟效益;不能再僅僅追求自我發展,要向公司整體全局性發展思維轉變;不能再僅僅依靠機械式的增加人員來發展,而是要通過以技術為基礎的模式轉型進入更高利潤區;不能再只是追求短期營收及利潤,要謀求企業長期發展價值;不能再陷入被動式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主動創新求變,西部地區城投公司的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唐孟喆.城投企業轉型發展路徑及問題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9(11).
[2]覃任威.城投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轉型策略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0)
[3]江甜.城投公司轉型全攻略[J].中國招標,2018(37)
作者簡介:鄭建振(1994-),男,河北邢臺人,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交通規劃研究;宋楠(1991-),男,江蘇睢寧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交通規劃研究;原二普(198 6-),男,河南濟源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交通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