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新時期區域經濟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诖耍疚膹目h域經濟內涵人手,以山西縣域經濟發展為例,結合其發展現狀,從理念、技術、制度等層面提出幾點優化對策,以促進特色產業有效構建,推動山西縣域經濟高速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特色產業;產業發展
山西省位于我國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上,東鄰河北,西隔黃河與陜西相望,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總面積約為15.67萬平方米,常住人口約為3 718萬人,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且以山地、丘陵為主。受社會歷史、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山西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全省多數地區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為打贏山西脫貧攻堅戰,加快山西縣域經濟發展,有必要為山西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模式,加強山西特色產業建設與發展,從而以山西縣域經濟強化促進山西省經濟全面發展。
一、對“縣域經濟”的基本認識
“縣域經濟”主要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地理空間范圍內,基于市場變化需求,進行各項資源科學配置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且功能完善的區域經濟。其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層次性、開放性、農村性等特征[1]。例如,縣域經濟由縣城經濟、鄉鎮經濟、農村經濟三部分構成,不同部分包含不同的經濟層次;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需根據縣域特征構建特色產業,要善于取長補短,以保證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項功能的完善,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穩定性;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所占比重較大,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業是縣域經濟發展支柱型產業,農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對縣域經濟進行分類,可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分為不同類型。例如,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劃分標準,可將縣域經濟分為發達縣、貧困縣兩種類型;以地理條件為劃分標準,可將縣域經濟分為平原縣、山區縣等類型;以核心產業為劃分標準,可將縣域經濟分為農業主導縣、工業主導縣等類型。就山西省貧困縣而言,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的高低,可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以保德縣、河曲縣為主;第二類以渾源縣、寧武縣、五臺縣等為主;第三類以五寨縣、方山縣、平順縣等為主;第四類以汾西縣、石樓縣等為主。
二、山西縣域經濟特色產業發展策略
(一)認知縣域經濟發展現狀,明確制約因素
在經濟新常態驅動下,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速度大幅度提升。但從整體發展層面來看,縣域經濟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就山西縣域經濟而言,普遍存在經濟增長質量低下、經濟發展分化速度快、產業特色不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
究其原因:第一,山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總體規劃,從空間分布上看,縣域經濟競爭性高于合作性,從而易出現產業雷同問題,制約特色產業向優質產業轉型升級;第二,縣域經濟重視程度仍有待提升,在發展區域經濟時,體質機制改革側重于城鄉改革、工業化改革、現代化改革,從而使縣域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第三,縣域經濟仍以粗放式發展模式為主,使其在發展過程中易出現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問題,從而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需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成本,但山西縣域經濟以低成本為經競爭優勢,隨著縣域經濟發展成本的增加,山西縣域經濟優勢降低,從而缺乏長足發展動力;第四,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資源、技術等要素多集中于發達城市,從而使縣域經濟出現資本短缺、人力資源短缺等問題,影響縣域經濟發展進程。
(二)革新縣域經濟發展理念,構建發展新模式
傳統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這就需要用新思維、新模式給予縣域經濟新動力,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第一,在發展縣域經濟、構建特色產業過程中,引入精益化理念,注重特色產業質量、特色產業速度、特色產業效益三方協調,形成“經濟+生態+文化+地域”的產業發展模式;第二,在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將傳統“以政府為主導”的發展理念轉變為“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理念,從而能夠根據市場變化與需求,有針對性、層次性地構建市場主體,并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創新、創造上的優勢,讓市場主體始終保持“新”“活”;第三,打破“縣域經濟于縣域行政區劃內發展”的思維局限,善于緊跟時代變化拓寬縣域經濟市場發展空間,為山西縣域經濟長足發展提供空間支撐。例如,明確認知信息化全面建設對縣域經濟存在的影響,掌握“互聯網+”戰略實施重要意義,并能夠依托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突破縣域經濟中特色產業發展在時間、空間上存在的局限性,使山西縣域經濟能夠與區域經濟相連接,實現區域經濟市場資源整合,提升縣域經濟特色產業建設品質。
(三)立足縣城特色,拓寬縣域經濟的增長路徑
特色產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能力,應從根本上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實現縣域資金、資源的科學集聚。對此,山西縣域經濟中特色產業的構建需立足自身所擁有的優質產業,不斷增強在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充分發揮節點作用,形成既獨立又聯動的發展機制。例如,山西省保德縣、石樓縣、中陽縣在農業生產中,谷子種植優質顯著。因此,可將“雜糧特色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基石,強化縣域農業經濟[2]。又如,寧武縣、右玉縣林業資源較為豐富且具有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可將藥物種植、野生植物培育等作為縣域經濟特色產業。
與此同時,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山西應抓住各類政策機遇,解決資本、人力資源、技術、信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促進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國家治理質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政府應“加快建設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而在現代財政制度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針對“三農”問題、“中小企業發展問題”、“新興產業建設問題”等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與保障制度?;诖耍轿髟诎l展縣域經濟、進行特色產業構建過程中,需加強縣域金融體系建設力度,能夠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構建適合自身區位發展的金融機構,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還需要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確定經濟發展目標,加快“經濟+技術+服務+金融+人才”產業體系構建,并能夠依托產業園區建設,承接城市產業轉移,促進資本、人才、技術流動;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推進新產業建設進程,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此外,在特色產業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應科學、合理地處理引資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的關系,明確本土企業創新、穩定、長足發展對縣域經濟存在的影響。從而改變“重視招商引資,輕視本土企業”的發展理念,將本土企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力量,將招商引資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輔助手段。同時,在發展本土企業時,應積極引導民營資本科學、有效的融入,使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特色產業構建的重要主體。
(四)加強縣域經濟的統籌規劃,完善頂層設計
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規劃工作,從整體層面進行產業布局,以提升縣域特色產業協調性,減少惡意競爭,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1.借鑒已有經驗,結合區域資源優勢,進行布局。例如,成立山西縣域經濟工作領導與管理團隊,從中央領導層面、省級領導層面制定縣域經濟戰略發展規劃,給予縣域經濟及其特色產業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樹立區域聯合發展意識,加強跨縣域經濟發展機制構建,達到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目的。例如,根據縣域資源優勢,確定縣域特色產業,并遵循產業協調發展原則,進行山西縣域產業布局調整與優化。并根據自身發展需求、發展能力、發展情況,確定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范疇,讓聯合發展機制更具科學性、合理性、保障性與可操作性。
3.創新政府管理體系,科學配置管控權利,促進山西縣級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政府引導、扶持、管控作用的有效發揮,讓地方政府管理更具差異性、科學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縣域經濟作為山西省經濟主要來源,其發展質量直接影響山西省脫貧攻堅效果。對此,在發展山西縣域經濟時,應根據山西省實際情況,挖掘山西省特有優勢,構建特色產業,以形成適合山西各類型縣域的發展模式,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永清,張福生.脫貧攻堅發展生產的路徑——科學技術引領支撐特色產業開發建設[J].經濟師,2019(12).
[2]肖紅波.“神山GDP”與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礦業經濟為例[J].經濟師,2019(12)
作者簡介:梁婧(1983-),女,山西盂縣人,中級,碩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