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C新聞坊

早晨8點,林晴的手機按時響起了鈴聲,屏幕中央赫然寫著兩個大字,這是她為了“吃藥”專門設置的定時提醒。摁掉鬧鐘,林晴拿出一粒濃縮蔓越莓膠囊、一粒葡萄籽精華片、一袋女性綜合營養素,就著早餐把藥丸一股腦吞了下去。
林晴所說的“藥”,并不是經過大量臨床驗證后,具有嚴格適應癥和治療作用的藥物,而是保健品。“早飯可以來不及吃,但保健品必須得吃。”定時鬧鐘之外,林晴還上了雙重保險:隨身攜帶全套保健品,早上忘了吃,中午也能補上。
“已經上癮了。”林晴大笑著,毫不掩飾對保健品的依賴。
當多數人對保健品的印象還停留在“為中老年打造的騙局”,已經有一批年輕人如同被“洗腦”一般,一頭扎進保健品萬能的神話。
保健品,分為保健用品和保健食品,令年輕人陷入狂熱的屬于后者,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地區又稱膳食補充劑。中國《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保健食品是指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阿里大數據顯示,2017~2019年天貓雙11的國際進口品類銷售榜單上,海外膳食營養補充食品連續三年位居第一。而2018年天貓國際近八成消費者為80后和90后,說明年輕人是進口保健食品的消費主力。還是大學生的孟嘉稱自己是“冒著破產的風險”,在雙11零點準時清空了購物車里的保健品。
作為一名精致的“養生女孩”,26歲的陶云不僅要吃抗糖丸延緩衰老,還要喝膠原蛋白粉補充皮膚彈性、吃蔓越莓膠囊調理月經……“多的時候,我一天能同時吃8樣。”
“總覺得自己得了病,不管不顧可能會發展成不治之癥,得吃點保健品養養。”25歲的林晴每天都被這樣的健康焦慮困擾,但她并非杞人憂天。丁香醫生與健康報移動健康研究院共同發布的《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年輕人的養生焦慮,不僅來自失眠、抑郁、腸胃失調等傳統的亞健康問題,還表現在對自我形象的關注。皮膚狀態、脫發和肥胖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健康困擾。
除了自我意識到的健康問題,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上泛濫的營銷宣傳也加劇了人們的養生焦慮,為保健品暢銷的勢頭添了一把火。已經是“上班族”的陶云承認自己太容易被“安利”了。“別人一說什么好,我就愛去跟風。”一年來,她跟著網上的推薦,陸陸續續買了十幾種保健品。半年前,陶云跟風購入號稱“減肥神器”的抗糖果凍,結果“一點功效都沒有,白白浪費了很多錢”。
根據小紅書安利貼中出現次數較多的詞匯進行文本重制,我們得出一份保健品的“安利模板”,或許可以進一步了解社交平臺上針對保健品的宣傳話術。
保健品作為一種特殊的食品種類,不能代替治療疾病的藥物。在這種特性下,懷著健康困擾的人們在服用保健品的過程中,往往難以看到顯著的效果。吃保健品“上癮”的年輕人,大都明白保健品的功效就像薛定諤的貓,但依舊說服自己去相信這是一項對身體的長期投資。
在那些潛移默化的功效實現之前,有人已經先嘗到了保健品副作用的苦頭。
2019年10月,一篇媒體報道在文中引述專家的言論稱,“褪黑素具有催眠功能,但長期大量服用會造成低體溫、不孕、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一時間喧囂輿論場。盡管2014年的一項研究證實,褪黑素和不孕癥之間并不存在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性。但該報道還是引發了長期服用褪黑素人群的恐慌。
失眠嚴重的趙辛為了調整生物鐘,從半年前開始每日服用褪黑素,最近兩次吃完,她明顯感到心悸。雖然一早就查過服用褪黑素可能出現“依賴”和“心悸”的副作用,趙辛最后還是選擇用褪黑素代替藥物。“安眠藥聽起來好恐怖,那個副作用應該更大。相比較來說,褪黑素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吧。”
保健品有沒有用?保健品有沒有副作用?年輕人依賴保健品的現象背后,這兩個問題高懸于頭頂,卻難以找到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同樣的不確定性,吃保健品“上癮”的年輕人們是時候冷靜下來,思考自己對“保健品有用論”的堅定信念,能否承受住保健品副作用的打擊。
(彼岸花開摘自湃客工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