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磊 貢勛 姚東偉 楊帆 李守娟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改革中至關重要。微課、在線學習、三維動畫、慕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與普及,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逐漸形成混合式教學法,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文章以高職《汽車構造與拆裝》課程中“發動機活塞連桿組的結構認知與拆裝”教學單元為例,探討基于混合式教學法在汽車構造與拆裝課程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信息化;混合式教學法;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988(2020)10-239-03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Structure and Assembly*
——Ta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tructure cognition and assembly of?engine pistonconnecting?rod group” as an example
Qu Lei, Gong Xun, Yao Dongwei, Yang Fan, Li Shoujuan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eaching reform. Micro-lectures, online learning, 3D animation, MOOC and other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nd popularized.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blending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tudents'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blend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automobile structure and assembly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Structure cognition and assembly of engine piston connecting rod group” in the course of structure and assembly.
Keywords: Informationization; Blending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design
CLC NO.:?G710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 1671-7988(2020)10-239-03
引言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科學技術手段日益多元,教育信息化無疑是“互聯網+”時代在教育領域最好的體現[1]。信息化技術教育教學手段的應用拓寬了教育資源的廣度和深度,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操作性和互動性,成為當下教師的“教學新寵”[2]。混合式教育法作為新興的教學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固定范式,糅合了傳統“線下學習”和現代“線上學習”的綜合優勢,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優質化的學習需求,從而取得教學效果最優化——將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地引向深度學習。在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如何將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在實踐教學中并融合混合式教學思想,構建出具有自身課程特色和適宜學習對象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深度有效的學習支持,已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3]。本文以“發動機活塞連桿組的結構認知與拆裝”教學設計為例,探究混合式教學法在《汽車構造與拆裝》課程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1 教學分析
《汽車構造與拆裝》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本項目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汽車構造與拆裝》,參考教材為“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根據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和汽車修理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確定本項目的教學內容。
本項目的授課對象為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學習過汽車基本理論知識,掌握一般拆裝工具的使用;但是理論分析能力不足,安全規范操作意識薄弱。通過對本班學生進行學情調查,發現他們網絡智能終端操作熟練,喜歡游戲式學習,更傾向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根據課程標準、崗位需求,結合學情分析,確定本項目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活塞連桿組件的結構、作用與正確的拆裝規范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以致用、團隊協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推動崗位知識的學習及崗位能力的提高。
依據學生己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結合教材,確定本項目的教學重點為“活塞連桿組的結構特點和工作原理”、“活塞連桿組的拆裝流程與規范性”;難點為“活塞環的密封原理”、“活塞安裝的規范性”。
2 教學策略
活塞連桿組的構件多、結構復雜、原理抽象。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普遍存在結構特點難掌握,密封原理難理解,拆裝步驟難確定,拆裝規范難掌控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項目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理念,創建理、虛、實一體化多維課堂,系統組織教學過程,并將培養學生職業規范素養貫穿始終。教學理念設計如圖1所示。
2.2 策略方法
針對學生理論分析能力不足,操作不規范,采用三維模型、仿真動畫、汽車拆裝APP、虛擬拆裝實訓室等信息化手段,使結構可視化,原理形象化,拆裝流程趣味化,拆裝操作規范化,突破教學重點。同時,活塞環密封原理難理解,活塞安裝易出錯,采用原理動畫、微課視頻、實時錄播、平臺測試等信息化手段,直觀呈現密封原理,鞏固加強規范操作,解決教學難點。
3 教學實施
課前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學生登錄教學平臺領取預習任務單,觀看微視頻等資源,熟悉相關知識,學生通過汽車拆裝APP進行活塞連桿組的拆裝,了解拆裝過程。運用騰訊文檔協同編輯拆裝步驟并上傳至教學平臺,進行投票優選。學生完成在線測試,教師根據測試結果,了解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安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藍墨人工智能監控,關注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做到溝通與督促。
整個教學過程在理實一體化教室及虛擬仿真實訓室進行。本教學內容共4個學時,180分鐘,分為引任務、識原理、定步驟、練仿真、懂實操、相互評6個環節。項目學時設計如圖2所示。
3.2.1 引任務
課上,教師首先通過活塞連桿組故障引發汽車召回的新聞事件,引出活塞連桿組在汽車中的重要性。
3.2.2 識原理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制作課堂PPT。通過雨課堂教學,學生掃碼進課堂,教師將PPT同步學生手機,學生及時對不懂知識點進行標注,實時反饋,教師講解學生困惑難點。針對學生已掌握知識點,通過小組代表分享預習成果,講解活塞連桿組的工作原理,檢驗預習情況,增強課堂互動性。針對活塞環密封原理這一教學難點,教師通過原理動畫點撥,讓同學們形象的理解氣環的外徑與氣缸壁依靠阻塞作用,環的端面與環槽之間依靠氣體的節流作用,共同起到密封作用。隨后,進行課堂實時測驗,了解學生知識點理解情況,突破教學難點。
3.2.3 定步驟
制定拆裝步驟是進行規范拆裝的前提,教師在虛擬仿真實訓室,運用網絡教室軟件,使教師電腦端與學生電腦同屏。教師根據云班課平臺上學生的投票結果優選最佳拆裝步驟,并邀請該組學生進行步驟講解,教師根據講解內容進行點評。之后,借助虛擬仿真軟件,教師演示拆裝過程,總結拆裝規范性與正確拆裝步驟,使學生掌握拆裝流程,初步解決教學重點。
3.2.4 練仿真
學生根據掌握的拆裝知識,進行活塞連桿組的虛擬拆裝。啟動仿真軟件,進入拆裝模塊,學生根據軟件提示進行活塞連桿組的拆裝練習,錯誤操作或不規范操作,軟件可以自動報錯,提示學生并及時糾正,解決過去教學中因缺乏及時糾正而造成錯誤操作的問題,學生反復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突破教學重難點:拆裝規范性。
3.2.5 懂實操
完成虛擬拆裝任務的學生方可進入實操環節。教師在操作現場先進行安全教育、常用與專用工具講解。隨后學生分組操作、分工配合,按照任務工單的要求,完成安全互檢、工具準備、活塞連桿組的拆卸與安裝等步驟。學生如有疑問,可通過小組討論、查閱平臺資料、微信掃碼等方式解決拆裝問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回指導,通過實時錄播方式實時糾正學生共性錯誤。同時,學生實操實錄,將視頻上傳至資源共享平臺,供學生互評,專家點評。拆裝完畢,學生按照8S操作規范,整理工具、清掃場地,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接著,教師點評,總結拆裝口訣,指出拆裝步驟的規范性。
3.2.6 相互評
最后,完成限時測驗,結果表明學生成績明顯提高。以上教學實施的6個環節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循序漸進、逐步達成教學目標。
課后,學生可以在開放實訓中心、虛擬仿真實訓室進行其他部件拆裝,拓展課堂所學,針對疑難困惑可與高級技師或通過專家平臺進行交流探討。
4 教學反思
首先,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技能,使學生學習更加主動。教學平臺的運用,通過資源共享、課堂互動、教學數據生成與分析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教與學的空間。仿真動畫,將抽象原理具體化、生動化,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輕松掌握重難點知識。汽車拆裝APP,通過高趣味、零壓力的創意游戲讓學生了解活塞連桿組的拆裝過程,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虛擬拆裝實訓室,不僅節約了教學成本,而且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輕松掌握整個拆裝過程及規范操作。
其次,整個教學課堂采用理、虛、實多維互交式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建立團結合作、自主研究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能力,增強了課堂互動性,使教學活動更高效。
最后,整個教學過程采用全過程、多維度考核評價,通過多階段過程性考核,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專家點評等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使教學過程的考核評價更加科學。對比不同教學方式下的各班成績,發現采用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學法,學生成績普遍提高;通過教學滿意度調查,發現同學們更傾向于混合式教學。
5 結語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本教學設計融合混合式教學理念,密切聯系汽車維修企業實際,準確把握汽車維修項目的目標和定位,創新性地將汽車維修項目設計到一體化教學中,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體現了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通過學習,學生團結協作、互動交流,語言表達、組織管理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得到培養,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規范素養得到強化,達到了教學內容設計崗位化,教學培養目標精細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是一次打造信息化時代的高效、創新的示范課堂。
參考文獻
[1]?劉立云,王永花,田娟. “互聯網+”時代下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超星學習通在《C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7, 408(21):31-34.
[2]?趙麗娟,周航.“互聯網+”時代教育督導信息化建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 2018, 378(7):45-50.
[3]?高涵,唐智彬.信息化時代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13(9):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