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
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現代工業生產體系已經初具規模。近些年來,能源、化工、冶金、機械、材料、軍用、電子、醫藥、塑料制品、輕紡等行業已經比較完整,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鞍宋濉边^后,山西省解放思想,奮力追趕,奮勇向前,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F在看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全省的交通已經形成了鐵路,公路,民航等組成的綜合運輸網絡。

然而在31個省市中,2018年,山西的GDP排名第23位,人均排名第25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山西的GDP增長率已連續三年排名倒數第二。實際上,人們在看過山西的過往后,對山西的發展仍抱有很高的期望,就像問平常成績優秀的人,為什么這次考試不及格一樣。另外在其他人的印象中,山西非常富有,過去是晉商,如今是煤炭老板。人們還經常開玩笑地說山西人“家中有地雷”。但是山西無法承受這種靈魂的折磨,因為山西近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本文中,作者將分析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根據其他省份的良好發展經驗,嘗試提出促進山西發展的建議。
山西是中國最大的礦產資源省,礦業總產值近4000億,居全國第一。而且山西是我國基于煤炭能源戰略的關鍵。煤炭行業在山西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就煤炭生產、生產和外包而言,山西是中國最大的省。其基本儲備占該國總儲備的30%以上,其產出和轉讓量分別約占我國的25%和75%。但是,山西的礦業產值占GDP的1/3。相反,盡管山東的采礦業產值是山西(1900億)的一半,但采礦業產值占GDP的1/10,是山西GDP的5倍。
開放是煤炭發展的道路,改革是煤炭豐富的基礎。縱觀1949年以來山西煤炭工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煤炭工業的歷史是一個從擴張到調整再到走向轉型崛起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受國家煤炭能源調控和宏觀經濟趨勢的影響,山西的煤炭產業政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期間,基本建設是重點,改革了傳統的煤礦開采工藝和方法,促進了山西煤炭工業生產快速恢復和生產技術水平快速發展,從而保障國民經濟建設保護煤炭資源需求,這是該時期山西煤炭工業的主要政策目標。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政策指導方針。這時,國家促進了煤炭技術進步與標準化工業發展。政策體系的逐步形成直接影響了山西的煤炭工業政策。企業已開始增加獨立經營權,煤炭企業逐漸形成了多種經營發展思路。在現階段,山西煤炭產業政策鼓勵和支持鄉鎮煤礦的發展。通過實施“兩個在一起”的煤炭工業發展政策,充分展示了鄉鎮煤礦和私營小煤窯的優勢,暫時緩解了國民經濟增長與煤炭需求之間的矛盾。
在此期間,山西煤炭工業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993年)的召開對促進煤炭工業的市場化改革起了決定性作用。山西煤炭產業政策從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根據市場的調節政策來控制煤炭的價格。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體制改革和科學發展觀理念,強調科學的發展,從可持續角度來考慮產業。從政策角度來看,“大集團,大公司,大基地”戰略開始全面實施,自上而下地下發政策,每一步都落實好,以促進煤炭資源整合和市場化改革。在規范產業政策的同時,相應地調整管理制度。例如,2004年,煤礦安全監察局負責的煤礦安全管理情報被重新分配給了煤炭工業局。2007年,進一步簡化了相關職能,煤炭工業局從委員會管理局升格為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等等。

山西工業處于低迷時期,用電量持續下降,節能減排壓力持續加大,國內煤炭產能嚴重過剩,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進出口相同煤炭質量價格竟然低于運往秦皇島港的煤炭報價。煤炭的有效需求在萎縮,這對于以煤炭為主導產業的山西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讓我們以山西晉中(山西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為例。上半年,晉中的財政收入下降了近19%,盡管領先的煤炭工業(約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0%)實現了增加值,同比增長4.7%,但今年原煤產量持續下降,平均每月下降5%,洗煤量也同比下降1.3% 。從失業狀況的角度來看,在過去五年中,相關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數據在21萬左右上下浮動,但實際的失業人數可能比這個數字要大得多。
總體而言,山西經濟確實面臨著困難時期。長遠來看,中國的經濟進步轉型,粗放掠奪性的和破壞環境的發展模式將被拋棄,煤炭的使用將保持在固定的規模,總需求將繼續迅速下降,并且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必將影響山西民生。
產業轉型是山西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
其一,推進煤炭消費革命,堅持控制煤炭的消費總量,優先節約用炭,在一定程度內使用煤炭,形成集約高效的能源消費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濫用、亂用。
其二,推進煤炭供應革命,加快新的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的建設,著重建設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以每地的特色為基礎做出相應的調整。
其三,推進煤炭技術革命,加大煤炭技術創新力度,發展“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的方式,改善山西空氣質量勢在必行,摒棄之前的以環境為代價地發展經濟。
其四,推進煤炭管理革命,落實關于深化煤炭改革的意見煤炭管理體制,自上而下地實施措施,銜接好每一環節,促進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煤炭優勢”的困境,煤炭是山西經濟的核心問題,也是關鍵問題。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山西具有悠久的現代文化、燦爛的旅游文化、豐富的民俗文化,具體表現在:
1.文化資源豐富。精美的石窟,木塔,廟宇,石雕,壁畫,彩色雕塑等藝術珍品,以及豐富的古代建筑資源,使山西成為“中國博物館”,“中華文明主題公園”,“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古代藝術”。
2.文化資源記錄著中華文明演進的全過程。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陜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里有陶寺遺址、丁村遺址、堯舜禹建都的輝煌往事,還有早期人類活動的陶器、石器、骨器。
3.文化資源明確分開: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歌舞文化、邊疆文化、民間工藝文化、面食文化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在山西的大地上光芒萬丈,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并延續至今。
4.文化資源有多種形式。山西的旅游文化和現代文化也熠熠生輝,文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面對這樣的歷史文化天賦,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旅游業,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濟。
煤炭和文化兩者的優勢同等重要,“用一只手開采煤炭,用一只手挖掘文化”。從產業規??矗沂∥幕糜萎a業有望成為山西省的新興支柱產業之一。
具體而言:
1.整合資源優勢,實施優質戰略,規劃建立三大特色(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晉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旅游),體現山西旅游特色,創建山西旅游品牌。比如說,山西地區嚴重缺水,但相關水上娛樂項目卻建了很多,例如:晉祠水上樂園、烏金山水上樂園、榆次海盜傳奇水世界等(不包括溫泉類項目),這些項目投資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而游客來源主要是當地或周邊地區,這樣的話,供大于求,導致經營困難,處境十分尷尬。
2.加快開放旅游市場的步伐,發展與周邊省份的合作,發展跨區域旅游線路,促進資源優勢的結合,實現雙贏。擴大在國內外旅游市場的知名度,重點發展黃河、長城、太行山旅游三板戰略。
3.文化旅游產業具有高度的產業關聯性,可以帶動交通,飲食,葡萄酒等各個產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從發展趨勢看,文化旅游產業鏈條長,吸引就業,經濟和社會效益高,更符合“新范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