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寅實 李會濤 宿潔
近些年來,保定市民營經濟呈現總量規模不斷提升、產業結構繼續優化、發展模式多樣靈活等顯著特點,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愈加凸顯。2016年,《保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縣域經濟作為全市發展的根基。民營經濟既能促進縣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還能幫助提高縣域經濟的質量內涵(如生態、文化等多方面可持續發展)。 然而保定縣域民營經濟實力相對薄弱,區域差異大,當前形勢下雖然有一定優勢和機遇,也面臨著一些的問題和挑戰。

(一)保定概況
保定市共有5區15縣4市,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70萬。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華北平原中北部,太行山東麓,地形以平原和山區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在其行政區域內,具有管理權限的縣域有15個,分別為12個縣:淶水縣、阜平縣、定興縣、高陽縣、淶源縣、易縣、曲陽縣、蠡縣、順平縣、博野縣、唐縣、望都縣,3個縣級市:涿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
(二)保定發展縣域經濟的有利條件
改革開放以后,保定縣域經濟發展早、模式靈活、特色顯著,打造出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屬于較大規模的縣域特色產業,為全市的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保定縣域經濟發展有一定優勢。首先是交通非常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保定緊鄰北京、天津、石家莊,鐵路高鐵高速省道國道四通八達,到達各省市暢通無阻。其次產業特色鮮明,歷史悠久,基礎較好。既有依托于自然資源的阜平大棗、唐縣小尾寒羊、易縣磨盤柿等,也有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產業,如曲陽石雕、順平腸衣、高陽紡織等等。同時保定自然資源豐富和人文歷史悠久,具有較強的旅游資源。教育優勢顯著,底蘊深厚。
(三)保定發展縣域經濟的挑戰
一是總體發展水平低。根據《河北省2018年經濟年鑒》數據,在河北省121個縣域經濟體中,保定僅涿州(13)一市排名較為靠前,高碑店(37)、定興(53)、易縣(57)、安國(65)、蠡縣(67)、高陽(77)、曲陽(78)8縣居中位,唐縣(84)、淶水(98)、淶源(104)、望都(107)、順平(111)、博野(114)、阜平(118)其余7縣居80名以后,占全部縣(市)一半。二是縣域經濟發展整體呈不平衡狀態。頭部地區如涿州、高碑店GDP一直位居河北省前列,區域位置優越,經濟基礎底子厚,規范發展科學成熟,兩市于2017年度均被評為“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涿州連續兩年被評為“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與此對應,保定市還有4個國家級貧困縣沒有脫貧,有8個縣規劃為我國新一輪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燕太片區。三是缺乏技術創新。隨著改開的不斷深入,經濟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向也隨之產生變化,各地紛紛進行產業升級、模式優化、二次創新。而保定縣域經濟未能及時調整,始終未改善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產品科技含量低的情況,出現競爭能力退步、特色產業發展停滯、縣域民營經濟總體規模和質量與先進地區有所擴大的狀態。
(一)縣域經濟底子薄弱,難以對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保障
2018年中國經濟百強縣,保定無一縣(市、區)入選。2017年河北省人均GDP約為47985萬元人民幣,保定市人均生產總值30891元,僅為河北省的64.38%。而保定市縣域人均生產總值24030,僅為保定市人均生產總值的77.79%??h域中國家貧困縣4個,規劃為燕太片區的8個。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差、人才缺乏、觀念落后、資金不足等問題,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支持本地中小企業創業發展都具有一定困難。
(二)資金短缺問題依然突出
保定縣域經濟薄弱,這就決定了縣域民營企業以小微型為主。小微企業固定資產較少,可作為抵押物不動產缺乏。金融機構放貸手續煩瑣、成本較高,而小微企業貸款資金少,利息收入低,從而造成一部分金融機構惜貸。民間借貸方式普遍利息較高,進一步增加企業壓力。同時,近幾年來土地、人工、原材料等成本持續上漲,企業經營成本壓力不斷加大。
(三)民營經濟占比低,限上企業規模小
2018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占GDP比重為67.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8%)0.1個百分點,比各設區市中占比最高的廊坊(71.9%)低4個百分點。同時受環保治理限停產、雄安規劃管控、汽車市場低迷、營業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全市民營限上企業經營狀況較差,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定民營限上企業存在規模小、發展慢、盈利能力弱的問題。
(四)人才稀缺,企業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傳統鄉村民營企業經營者一般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經營管理知識和市場決策能力,企業很難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同時,由于縣域經濟薄弱,基礎設施差、發展空間小,不利于吸引留住具有現代管理理念專業人才和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
針對保定縣域民營經濟的特色和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制定相應對策。
(一)宏觀上,增強意識,堅持把縣域經濟作為全市發展的根基,及時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的制定完善促進縣域經濟和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大力促進各項政策落實。實施時爭取責任到縣,責任到部門,具體到項目和指標,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撐。扎實開展“雙創雙服”活動,精準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篩選一批發展潛力大、拓展空間好的企業,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確定為服務重點,深入企業內部指導,及時了解企業需求并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
(二)微觀上,各地針對自身歷史發展和實際條件,制定各種可行性計劃,科學合理的推動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具體做法有:
1.引導更多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重點建設。放寬市場準入,保證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各項市場競爭的機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對效益突出、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用地方面給予支持。
2.拓寬縣域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加快相關體制改革,推動和指導民間投資;推進民營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建立共同基金;對于加入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根據集群內企業聯系緊密、關系穩定、相互了解的實際情況,探索集群企業互助合作解決一部分特定用途資金的問題;鼓勵各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社積極承接縣域小企業小額貸款業務。
3.推動民營經濟融入產業集群建設。充分發揮保定市縣域經濟產業特色鮮明的優勢,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優化升級。以產業集群為載體,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積極幫助中小企業產業融入特色產業集群。引導中小企業準確進行產業定位,選擇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找好切入點、落腳點,選擇有潛力有發展空間的位置和環節;從模仿轉向創新,積極提升科技含量和產品升級;充分利用產業集群資源和優勢,與其他單位積極合作,分享資源,共克難關;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發展出在集群外有競爭性的產品或項目。
4.改善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為民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聘請專業管理人員,把現代科學知識和經營理念融入到企業管理之中,完成民營企業的必要轉變;積極引入先進科學管理模式,制定企業短期發展計劃和長遠發展戰略,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各種規范制度,全面提高民營企業管理水平。
5.加強跨縣域產業協作。針對保定市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狀,推進制定以強帶弱的縣域對口協作活動,支持阜平、博野、順平等落后縣后發趕超,彎道追趕,在綠色農產品加工、勞務培訓輸出、新型旅游等方面展開重點合作,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作用,構建跨縣域產業鏈協作,構建利益共同體。充分利用保定市交通網絡優勢,推動各縣市物流、貿易、旅游等產業有機融合,形成規?;洜I,抱團積極融入京津冀區域經濟。發揮各縣市特色,優勢互補,避免產業項目重復布局,共商共建,抱團經營,積極承接京津重大產業項目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