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周軍亮,梁海州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人民醫院 口腔科,河北 武安)
隨著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確保種植體骨結合的同時,種植體周軟組織的健康也已被日益關注[1]。附著齦是牙周健康的基礎、是口腔紅白美學的重要構成部分,角化齦寬度對種植義齒的功能重建、美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足夠的附著齦對維持天然牙或者種植體周圍的軟硬組織長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1]。附著齦寬度不足或缺失,常會導致種植體周粘膜炎、種植體周圍炎及種植美學問題發生,從而造成種植修復失敗。因此,保障種植體周圍足夠的附著齦寬度十分必要。本研究著重討論針對種植位點角化齦不足進行附著齦重建的臨床效果及意義。
選 自2016 年9 月 至2019 年3 月 于 我 院 就 診 的70 例 附著齦不足的口腔種植修復患者,種植位點均位于后牙區,使用NobeLReplace 系統種植體,采用潛入式種植,二期手術置放愈合基臺。口腔衛生良好,口腔內未發現急性炎癥, 二期術前X 線檢查顯示種植體與骨組織緊密貼合、無透射間隙,種植位點唇(頰)側角化齦不足、牙槽嵴頂角化牙齦寬度>0.5mm。按照平行對照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男女例數之比為18:17,平均(48.48±2.32)歲,共43 個種植位點;觀察組男女例數之比為19:16,平均(49.08±2.32)歲,共45 個種植位點。
種植二期手術前,測量、記錄70 例患者的種植位點的有效角化齦寬度。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施行改良根向復位瓣術,通過角化齦寬度的增量評估種植體周圍附著齦重建的效果。
1.2.1 有效角化牙齦寬度的測量方法[2]
①種植上部牙冠修復前,測量其近遠中鄰牙頰側牙齦中點連線與膜齦聯合的垂直距離;②上部修復牙冠戴入后,測量其頰側齦緣中點與膜齦聯合的垂直距離。
1.2.2 手術方法
①對照組:局麻下在種植部位牙槽嵴頂做一近遠中向正中切口,切開粘骨膜,顯露覆蓋螺絲,并依據牙齦厚度更換為相應穿齦高度的愈合基臺。②觀察組:種植部位行鹽酸阿替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于頰側做梯形切口、保留齦乳頭,牙槽嵴頂的切口要略偏舌(腭)側,并確保切口的頰、舌(腭)側均有角化牙齦。其近遠中的縱向切口不切透骨膜,并延伸至鄰牙。使用尖銳刀片剝離粘膜,翻半厚瓣,保留骨膜及其表面結締組織,剝離骨膜上的肌纖維。將粘膜瓣向根方滑行,使游離端角化牙齦復位至鄰牙膜齦聯合根方后,再用可吸收線將其縫合于骨膜固定,然后對位縫合近遠中附加縱向切口。同期將覆蓋螺絲更換為相應穿齦高度的愈合基臺。用生理鹽水紗布輕輕按壓粘膜瓣,排出其下方血液;使用牙周塞治劑覆蓋術區。2 周取膜,4 周完成上部修復牙冠戴入,修復完成24 周復診。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在修復牙冠戴入時和修復完成24 周有效角化齦寬度的增量結果及牙周指標:改良菌斑指數、探診深度、出血指數。
應用SPSS 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牙周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
治療前的有效角化牙齦寬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 周修復牙冠戴入時,兩組有效角化牙齦寬度均有明顯增加,觀察組增量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重建的附著齦其顏色及膜齦聯合位置均與鄰牙匹配協調。

表1 有效角化牙齦寬度(mm)的比較
①改良菌斑指數(modified plaque index,mPL)、②探診深度(probingdepth,PD)、③出血指數(bleedingindex,BL)修復完成24 周復診,患者口腔衛生狀況良好,所有種植體均存留、穩定,重建的附著齦緊密貼合于修復牙冠頸部,未發現明顯炎癥。兩組的牙齦出血指數、菌斑指數、探診深度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的下降幅度更大(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修復24 周兩組患者種植義齒的牙周指標
“角化齦”包含附著齦和游離齦,也就是說附著齦是角化齦的一部分。附著齦缺乏黏膜下層,由富含膠原纖維的固有層直接緊密附著于牙槽骨表面的骨膜上,堅韌、不能移動。角化的上皮組織與牢固插入牙骨質和(或)牙槽骨的致密膠原纖維一起有效地抵抗由于刷牙所造成的物理性損傷,并且有利于菌斑控制[3],對于種植體周圍組織健康與美觀意義重大[4]。
除種植體無牙周膜外,其頸部的結締組織是與天然牙周圍組織的主要區別,天然牙結合上皮下方的結締組織纖維束垂直并插入根面的牙骨質中,而種植體周圍的結締組織纖維束則與種植體斜向或平行走行[5]。因此,種植體周圍的角化牙齦的附著力較弱,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但種植體周圍的角化牙齦與牙槽粘膜相比,具有更強的保護性。相關研究指出,角化齦寬度≥2mm 的種植義齒與角化齦寬度<2mm 的種植義齒比較,其前者牙齦指數和菌斑指數等牙周指標的改善顯著優于后者,種植體頸部牙槽骨吸收[7]或附著喪失(attachmentloss,AL)[8]與角化齦缺乏顯著相關。隨著研究的深入,其結果提示種植體周圍的健康程度受到附著齦寬度的直接影響,特別是考慮到種植義齒周圍軟硬組織的長期穩定和紅白美學效果等因素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種植義齒周圍至少需要1mm 的附著齦或2mm 的角化齦[4]。臨床中常見由于長期缺牙、外傷和腫瘤術后頜骨重建等原因造成的附著齦缺失或不足,角化粘膜缺乏不利于種植義齒菌斑控制,增加種植體周圍病變的易感性,可導致種植體頸部的牙槽骨吸收及附著喪失,發生種植體周粘膜炎、種植體周圍炎及種植美學問題等并發癥,從而造成種植修復失敗。
本研究在種植二期手術的同期采取改良根向復位瓣術增加角化牙齦寬度,操作簡便,手術創傷小,不需要腭側供區組織,可根據需要暴露牙槽骨表面相應大小的骨膜區域、有效增加角化牙齦寬度,與術前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顏色及膜齦聯合位置均與鄰牙匹配協調。重建的附著齦健康穩定,種植義齒菌斑控制良好,其牙齦出血指數、改良菌斑指數、探診深度等牙周指標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種植二期手術的同期行附著齦重建,能有效增加種植義齒完成后其周圍的角化牙齦的寬度,有助于維持種植牙周健康,提高種植修復的長期穩定性,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