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修作
(陽西縣人民人醫院,廣東 陽西)
不穩定心絞痛屬于急性冠脈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冠心病的一種[1],又稱勞力性心絞痛,多是勞力過度、情緒激動、受寒等誘因導致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破裂、出血造成急性血栓的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缺血,誘發胸痛。與穩定性心絞痛相比,不穩定心絞痛服用硝酸甘油后癥狀往往不能緩解,且心痛呈進行性加重或者出現疼痛時間延長等現象,臨床上治療多以硝酸鹽類、鈣拮抗劑、抗血小板等治療,并且有不錯的療效[2]。本文主要結合中醫理論探討血府逐瘀湯與氯吡格雷聯合使用對不穩定心絞痛的治療效果,通過比較不穩定心絞痛的發作次數,心電圖恢復正常數量,不穩定心絞痛癥狀消失及在冠脈造影檢查下血管內狹窄程度的變化來判斷不穩定心絞痛的治療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9 年1 月至2021 年2 月期間的收入的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共80 例 ,所有患者都是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不穩定心絞痛的診斷標準,且排除患者合并其他的疾病如肝腎功能衰竭,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過敏體制和精神疾病患者。對照組40 例。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在45-76 歲之間,平均年齡(62.37±2.67),其中合并高血壓25 例,合并高血脂15 例,合并糖尿病13 例;研究組40 例,其中男性19 例,女21 例,年齡在48-74 歲之間,平均年齡(60.25±2.57)。其中合并高血壓23 例,合并高血脂18 例,合并糖尿病11 例;兩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對比兩組資料發現,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均給予兩組常規治療,包括合理休息、靜臥,低流量吸氧,營養心肌等治療,給予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治療。對照組在次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治療,維持量75mg/次/天;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淤湯口服,具體藥方如下[3]:桃仁12g,當歸、生地、紅花、牛膝各9g,枳殼、赤芍各6g,桔梗、川穹各5g,甘草、柴胡各3g,并根據患者不同體質癥狀加減:心痛明顯者,加三七、檀香止痛,痰濁重者加膽南星或瓜蔞祛痰化濁,陽虛者加桂枝、干姜溫陽,氣陰虧虛者加人參、五味子、麥冬,郁帶重者加水蛭、五靈脂。煎服法:1000mL 水浸泡30 分鐘煎至300mL,100mL/次,一天三次口服。連續服藥4 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效果
①顯效:心電圖顯示恢復正常,心絞痛癥狀消失,硝酸甘油停用;②有效:心電圖顯示恢復正常,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癥狀疾病消失,減少硝酸甘油使用量大于80%;③無效:不符合①②兩項的。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冠脈造影的檢查結果。檢查血管內斑塊面積狹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1 天與治療結束后的血管斑塊面積狹窄程度。
1.3.2 冠脈造影操作流程
對患者檢查一側的橈動脈消毒后用血管造影機對橈動脈進行穿刺,插入造影導管,在左右冠狀動脈的開口處打入適量造影劑,確定為冠狀動脈病變血管后將導管放在冠狀動脈的開口處,通過造影管注入造影劑到達冠狀動脈,使心臟冠狀動脈顯影,從而判斷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并在此過程中用X 線照射記錄圖像便于分析,檢查完后撤回導管并壓迫止血。
1.4 數據處理
兩組測量所得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1 來統計,計量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心電圖恢復情況、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絞痛癥狀消失情況可知,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冠脈造影的結果可知,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管內狹窄面積百分率較與治療前相比,有改善,P<0.05;與對照組結果相比,有改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超聲結果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超聲結果對比
組別 組數 治面療積前百冠分脈率狹(%窄)治面療積后百冠分脈率狹(%窄)研究組 40 64.57±2.08 43.57±2.79對照組 40 63.56±5.04 56.58±3.12 t 1.172 19.659 P 0.244 0.000
不穩定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臟供血不足發生的缺血缺氧綜合征,是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此病主要表現為心悸、胸痛呈反射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有不同程度的減輕。臨床上西醫主要以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類藥物進行治療,氯吡格雷是一種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該藥可與血小板受體結合選擇性抑制由二磷酸腺苷介導糖蛋白活化過程[4],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將氯吡格雷與常規藥物聯合使用能緩解冠狀動脈痙攣,降低心肌好氧量,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緩解不穩定心絞痛癥狀,但考率長時間使用導致機體耐藥性的增強,副作用逐漸增多,影響治療效果。
從中醫角度分析。不穩定心絞痛屬于“心痛”“胸痹”類范疇,認為其病位在心,與心肝脾腎相關,本質是瘀血內堵,胸部氣及郁滯,血脈不暢所致,氣血不通則生百病[5],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療過程中以活血、化瘀,止痛、行氣、通絡為主。血府逐瘀湯是活血化瘀的代表劑,藥方中用桃仁、紅花活血化淤,用赤芍、川芎輔助行血祛風止痛,牛膝引血下行,生地當歸補氣活血養血,枳殼、桔梗、柴胡順氣活血,解表散熱,疏肝解郁,甘草調和作用,使得這幅方劑有活血化淤之效。有研究表明[6],血府逐瘀湯能夠通過影響血液中的血管因子如縮血管因子和擴血管因子從而改善血管內皮的功能,提高不穩定心絞痛的治療效果。將血府逐瘀湯與氯吡格雷聯用應用,可通過雙重作用機制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減少心肌耗氧,從而達到改善心肌血流等作用。
通過冠脈動脈造影圖像了解到血管內狹窄程度及血流等,進一步為判斷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提供可靠的依據,優化來臨床治療方案。結合給冠脈造影的結果,本次研究可發現,研究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實驗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可知,使用血府逐瘀湯聯合氯吡格雷對不穩定心絞痛的治療有良好效果,能夠就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程度,降低心臟耗氧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