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生,王明福
(1.北京市密云區穆家峪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密云;2.北京市密云區中醫醫院,北京 密云)
急性支氣管炎是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感染所致的支氣管粘膜炎癥。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往往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也常為肺炎的早期表現。本病多同時累及氣管、支氣管,臨床以咳嗽伴(或不伴)有支氣管分泌物增多為特征。以及伴有干咳、少痰、或痰粘難以咯出,或痰中帶血,口鼻干燥,眼脹,頭暈等癥狀,以秋末冬初多發,患者求治中醫每多經過抗生素,清熱解毒劑,常規諸多止咳化痰藥效果欠佳。故筆者于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應用養肺清肝湯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所有患者均選自我院門診,共6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30 例,對照組30 例。其中治療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17~65 歲,平均年齡46 歲;病程3~45 天,平均21 天;病情輕度10 例,中度17 例,重度3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15~64 歲,平均年齡43 歲;病程3~42 天,平均20 天:病情輕度9 例,中度16 例,重度4 例。統計學分析兩組基本信息無顯著差異(P>0.05),均有可比性。符合科研設計均衡性原則,納入研究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陳灝珠主編的《實用內科學》(第10 版)制定[1]。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王永炎主編的《中醫內科學》(六版教材)制定[2]。主要癥狀:干咳無痰,夜間明顯,或咯痰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鼻燥咽干,頭暈眼脹,大便干,尿少而黃,舌邊尖紅,舌苔薄黃少津,脈細浮數。
①符合急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年齡18~70 歲;性別不限;病程在2 月~1 年;以干咳為主訴;②輔助檢查:血液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者升高,由細菌感染發病者可有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C 反應蛋白升高;X 線胸片可無異常發現,或表現為肺紋理增粗,患病時間較長者可見肺紋理增粗、紊亂,呈網狀、條索狀、斑點狀陰影,以雙下肺野明顯;頭顱CT 檢查未見異常,眼底鏡檢查未見異常;腦動脈超聲檢查:提示腦動脈硬化或未見異常。
1.3.1 剔除及脫落標準
①依從性差者;②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嚴重者;③未按設計方案用藥,影響藥物評價有效性和安全性者;必需中斷研究者;④其它原因退出試驗、失訪者。
1.4.1 治療方法
治療組應用養肺清肝湯,方藥:北沙參20g、麥冬15g、川浙貝母各10g、杏仁10g、前胡10g、桑葉10g、生石膏先下15g、枇杷葉10g、菊花10g、白芍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 劑,分3 次溫服,7 天為一個療程。并輔以糖梨食療法:干咳屬溫熱者鮮食不拘,屬寒涼者可煮熟食用,一日2 次。加減:咽干痛甚者加牛蒡子、玄參;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藕節碳。
對照組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國藥準字244020158 產品批號:20190205),每次15mL,每日3 次,口服,7 天一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
(1)癥狀:觀察患者治療前后咳嗽、咯痰、口鼻干燥、眼脹頭暈癥狀變化情況;(2)胸片及血常規、C 反應蛋白、頭顱CT 檢查、腦動脈超聲檢查;(3)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4)治療結束后3 個月隨訪情況。
1.4.3 療效判定標準
以積分法表示[3]兩組的癥狀變化:咳嗽、咯痰、口鼻干燥、眼脹頭暈依程度不同分別記0 分、2 分、4 分、6 分。臨床痊愈:咳嗽、咯痰不爽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改善≥95%,X 線和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觀察1 周未見反復者;顯效:咳嗽、咯痰不爽明顯減輕,臨床癥狀積分改善≥70%,<95%,X 線及實驗室檢查好轉或部分恢復正常;好轉:咳嗽、咯痰不爽減輕,臨床癥狀積分改善≥30%,<70%;無效:咳嗽、咯痰不爽無明顯改變,臨床癥狀積分改善<30%。
1.4.4 統計學方法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控制76.7%,顯效13.3%,總有效率96.7%,對照組臨床控制53.3%,顯效5%,總有效率80%,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1):組間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療效比較表
咳嗽、咳痰、口鼻干燥、眼脹頭暈等主要癥狀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亦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單項療效比較表 療前積分、療后積分

表2 兩組單項療效比較表 療前積分、療后積分
癥狀 組別 癥狀前積分(±s) 療后積分(±s)咳嗽 治對療照組組43..08 70±±11..54 22 01..52 70±±01..94 55咳痰 治對療照組組23..90 67±±11..00 12 00..19 33±±01..43 99口鼻干燥 治對療照組組22..64 13±±00..98 34 00..28 19±±01..72 37眼脹眩暈 治對療照組組44..01 70±±10..59 24 23..02 76±±11..17 23
見表3。

表3 兩組隨訪3 月后復發率比較
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出現1 例嗜睡,1 例乏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2/30);觀察組出現1 例乏力,1 例輕度胃脘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2/30),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物理或化學性刺激等)引起的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癥。流行病學多為散發,一般無流行傾向,常發生于寒冷季節或者季節突然變化時,年幼或年老體弱者容易發生,絕大部分不具有傳染性。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密切接觸等方式傳播。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的病因,少數可合并有細菌感染的情況,年齡、免疫等生物因素可能影響其發生和加重,支原體或者衣原體感染亦可導致,非生物因素包括季節變化、冷空氣、粉塵、刺激性氣體(顆粒)、煙霧吸入等,均可導致支氣管黏膜的損傷和炎癥反應。表現以咳嗽、咳痰為主要臨床表現。現代醫學治療主要采用對癥治療,即止咳、化痰、平喘等,大多數急性支氣管炎不需要抗菌治療,如果合并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經治療后多數患者治愈,但仍存在一部分患者病情遷延,療效欠佳,中醫藥在改善癥狀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
急性支氣管炎,中醫學屬于“咳嗽”等范疇,臨床根據其起病急、病程短等特點,將其列入外感咳嗽范圍。《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憤郁,皆屬于肺”,《癥因脈治·傷燥咳嗽》云:“天行燥烈,燥從火化,肺被燥傷則必咳嗽。”《金匱翼·燥咳》載:“肺燥者,肺虛液少而燥氣乘之也。其狀咳甚而少涎沫,咽喉干,氣哽不利”。《河間六書·咳嗽論》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指明了外感六氣均可導致咳嗽。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即七情亦可致咳。近年來,隨著氣候逐漸變暖,尤其北方地區干燥少雨,且人們多喜食辛辣食物,加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體內郁熱加重,燥熱內生,津液易傷;再感受風溫、溫熱及秋燥邪氣后,內外合邪,燥邪所侵,最易傷陰,久化為火,肺為燥熱所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發為咳嗽,且痰粘少而不易咯出,口鼻干燥,燥熱之邪損傷肺絡則痰中帶血。郁熱愈久肝旺則眼脹頭暈等。
故總結其病因病機為:陰虛肺熱肝旺,立法清宣潤肺、養陰益氣與清肝柔肝平眩。《古今名醫方論》卷1 錄柯琴:“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諸潤劑而制清燥救肺湯,用意深,取藥當,無遺蘊矣”。養肺清肝湯乃筆者根據《醫門法律》清燥救肺湯化裁而成。方中桑葉味苦、寒,性兼甘潤,質輕辛散,輕宣肺燥,透邪外出,善解風溫、燥熱邪氣襲傷肺絡者;溫燥犯肺,溫者屬熱宜清,燥勝則干宜潤,故用生石膏,其色白,氣辛味甘性寒,為清手太陰經燥火專門之藥;麥冬甘寒、微苦,養陰生津、潤肺清燥;且石膏、麥冬秉西方之色,而清中有滋矣,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氣之源,而氣不可郁。土為金母,子病則母虛,用甘草調補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持。再以桑杏甘草,則辛寒而合苦甘矣,與內經燥淫于內,治以辛寒,佐以苦甘語恰合,清瀉肺熱;沙參味甘、微寒,長于養陰生津,潤肺止咳,“損其肺者,益其氣”,以之甘以補氣[4],金燥則水無以食氣而相生,母令子虛矣,取沙參,滋其陰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合甘草以培土生金,養肺氣化痰,肺的滋潤,則治節有權;川貝味苦、甘、微寒,潤肺開泄,止咳化痰;《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氣有余便是火,故用苦辛而潤,善降肺氣,潤肺化痰而止咳的杏仁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治節有權,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即《醫門法律》卷4:“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之意。枇杷葉味苦平,善降肺胃上逆之氣,為降氣化痰止咳之良藥;西方虛,則東方實矣,木實金平之,枇杷葉秉東方之色,入通于肝,又外應毫毛,固肝家之肺藥,加經霜之桑葉,非肺家之肝藥乎?故用枇杷葉、杏仁之苦,降泄肺氣。前胡苦辛微寒,降氣化痰,宣散風熱而止咳化痰,白芍、菊花長于清金平木,柔肝平眩而且白芍有解痙之功;全方宣、清、潤、降四法并用,氣陰雙補,且宣散不耗氣,清熱不傷中,滋潤不膩膈。諸藥合用,共奏辛涼輕宣,清燥潤肺,化痰止咳,清肝柔肝平眩之功。
動物實驗研究表明[5]:清燥救肺湯能清燥潤肺,養陰益氣,具有抗肺炎支原體感染的作用,其“潤燥”作用的機制可能與減輕肺部炎癥,降低MPN372 含量、增加肺組織中AQP5(羊抗鼠水通道蛋白5)和SP-A 含量調節水液平衡有關。
在臨床甄別溫涼寒熱之偏以和調陰陽,并輔以食療,其中適時應用甘潤柔和的糖梨或生或熟之食用法,乃安徽碭山周邊地區民間常用方法[6]。經過臨床驗證養肺清肝湯獲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