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楊茜,李婧煒,楊允輝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 大理;2.云南白藥集團大理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云南 大理)
竹黃菌(ShiraiabambusicolaP.Henn)我國一種傳統的寄生性藥用真菌,具有止咳祛痛、舒筋活絡、祛風利濕、散瘀通經等功效[1]。被明代李時珍收錄到本草綱目中,主治小兒驚風發熱等癥狀。中國民間很早就利用其來治療常見的一些疾病,例如虛汗胃痛、風濕性關節炎、氣管炎、急性肝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百日咳及跌打損傷等病癥[2]。
竹紅菌(Hypocrellabanbusae Berk.et Br.)在劉波《中國藥用真菌》中名為朱砂仁,其異名為竹果、竹紅菌、竹花[3]。云南特色民族用藥,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胃病和真菌感染皮膚病的傳統中藥[4]。竹紅菌的乙醇提取物已用于臨床,竹紅菌素軟膏用于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瘢痕疙瘩、外陰瘙癢及外陰炎。
竹紅菌素是竹黃菌和竹紅菌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由于所含竹紅菌素單體類別及含量不同,各種單體的藥理作用存在差異,使竹紅菌和竹黃菌的藥理作用和藥用價值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就近些年來國內外對竹黃菌與竹紅菌認識偏差情況進行綜述,為竹紅菌素的深入研究和企業產業化生產提供產考。
竹黃菌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以及亞洲的日本及斯里蘭卡等地,可生長于海拔1500m 以下的苦竹、短穗竹和雷竹等竹林下[5]。竹紅菌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海拔2600-3500m 高寒地區的箭竹上,屬于云南特色民族用藥[6,7]。
竹黃菌屬于真菌界,子囊菌亞門、肉座菌科、竹黃屬,其子座竹黃又稱竹花、淡竹花、竹繭、竹參、竹三七、血三七等。子座呈不規則瘤狀,外觀形狀為不規則的多角形的塊狀或片狀,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蘭色相雜,質輕、松脆、易破碎。藥用部分為其子座,子座為橢圓形或紡錘形,基部凹陷,初為肉質、白色,表面平滑,后變為軟木質、木栓質,質地松軟龜裂,粉紅色,呈不規則瘤狀、塊莖狀等,表面有細密紋理及針尖大小灰色斑點。斷面光亮,稍顯粉性,觸之有滑感,味甘有涼感,舔之粘舌。子實體大小1.5cm~4cm×1~2.5cm,子囊殼呈亞球形或橢圓形,埋于子座的邊緣,直徑480-580um。子囊長圓桶形,280-340×22-25um,呈側線狀分布。子囊孢子通常為6 個,偶有8 個,梭形或紡錘形,兩端略尖銳,呈壁磚狀縱橫分隔,無色或近至元色,成堆時呈柿黃色,48-60×13-16um。分生孢子器形成在同一子座內側,分生孢子生于菌絲短柄上,形狀近似子囊孢子,蠶蛹狀,略大,壁磚狀分隔,無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梗短,成熟后分生孢子常脫落[3]。
竹紅菌來源于肉座菌科植物竹生小肉座菌的干燥子座[8]。子座近半球形。新鮮時粉紅色或淺肉色,較松軟,干后變為灰黃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面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內部粉紅色制深紅色,直徑0.7-1.5(-2)cm。子囊殼單列,埋生于子座的外圍,殼壁透明無色,子囊殼(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細長,(350~430)μm*(16~20)μm。子 囊 孢 子 蠕 蟲 形,8 個,右 旋 扭 曲,(270~310)μm*(8~10)μm,透明無色至微黃色,成熟后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μm。側絲稍長于子囊,頂端略膨大。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的啄狀突起及小孔;內部紅色至深紅色;氣微腥,味苦、稍澀。藥材粉末呈紅色至紅棕色。菌絲團淡棕色,有色菌絲呈紅棕色,無色菌絲成束或散在,常附著有呈顆粒狀的色素塊。擬薄壁組織黃棕色,細胞多角形,較小。粘液細胞內含黃棕色至紅褐色顆粒狀物。散在大量棕色和紅褐色團塊[3]。

竹黃

竹紅
竹紅菌素是竹黃菌和竹紅菌的主要活性代謝產物屬于苝醌類化合物,分為竹紅菌甲素、竹紅菌乙素、竹紅菌丙素和竹紅菌丁素[9]。竹紅菌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抗菌、鎮痛、抗炎、利尿和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作為光敏藥物在臨床上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燒傷、皮膚病等疾病[10]。
竹黃菌與竹紅菌的主要共同成分中竹紅菌甲素,是主要應用的熱點。竹紅菌甲素是云南白藥集團大理藥業的竹紅菌素軟膏的主要藥物成分之一。但是,在竹紅菌素軟膏大生產前的小型原料藥藥物成分含量實驗中發現,竹黃菌中竹紅菌甲素的含量遠遠小于竹紅菌中竹紅菌甲素的含量。在鑒定不清竹紅菌或竹黃菌時,誤將竹黃菌投入生產,會大大增加竹紅菌素軟膏的成本。顧曉天等在云南不同地方市場購買的竹紅菌樣品中乙醇提取竹紅菌甲素含量在2.2%~2.8%[11];竹黃菌中醇提竹紅菌甲素含量在1.0%~1.6%。
近些年來,人們在對竹黃菌和竹紅菌的深入研究過程中,發現竹黃中特有成分有11, 11'-二去氧沃替西林、麥角甾-7,22E-二烯-3β,5α,6 β-三醇和麥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從竹紅菌中發現特有成分為竹紅菌丁素、灰黃霉素等[12]。
活性篩選發現,11, 11'-二去氧沃替西林對三株腫瘤細胞NCI-H1975、HepG2 和MCF-7 有很強細胞毒活性,而竹紅菌甲素對三株腫瘤細胞有較強的細胞毒活性[12]。
目前市場竹紅與竹黃的混用,對企業效益的提升造成的阻礙。竹紅與竹黃的真確識別是企業生產的工作重點,但地區性藥物識別在于長者傳承或實驗室標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生竹紅與竹黃的采收,進而影響企業生產。
竹黃與竹紅目前僅集中在對竹紅菌素的應用, 其他醇溶性成分或脂溶性成分應用研究得較少。對竹黃和竹紅菌的生物學與藥物活性、作用機制等研究正逐步深入,進一步開發利用竹紅菌和竹紅菌資源, 服務于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