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玲,趙萍,查大慧,朱麗,陳小霞,黃婧婧
(安徽醫科大學合肥第三臨床學院·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安徽 合肥)
鼻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由于成對的鼻骨突出于面部中央,鼻骨較薄,極易受外傷[1]。骨折可局限于鼻骨,也可累及鼻、眼眶和口腔,更嚴重者則與顱腦外傷同時存在。鼻骨單純骨折而無移位者不需處理,發生外鼻畸形者,如出現鼻梁塌陷和歪斜致面部畸形,影響美容及鼻腔通氣功能,須在腫脹發生前或消腫后進行手術復位,一般在受傷后7d 之內進行鼻骨復位術,復位時間不超過15d[2,3]。
人文關懷是關注和重視人的生存狀況,肯定與滿足人性的生活條件和對人的尊重[4]。人文關懷護理講求“以人為本,患者為先”,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同時照護患者,使患者從始至終都處在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之中。在護理實踐過程中,集中體現在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與尊嚴的關心、照顧等方面[5]。我科近年來將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應用于鼻骨骨折復位術患者圍術期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8 月至2020 年1 月收住于我院耳鼻喉住院病房的60 例鼻骨骨折復位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納入標準:(1)術前診斷明確,需行鼻骨骨折復位術。(2)術前檢查無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嚴重功能障礙及精神障礙者。(3)生活自理,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護理工作。(4)有基本的理解、溝通能力,愿意接受問卷調查。排除標準:(1)對冷刺激極度敏感者。(2)頜面部神經組織癱瘓、組織感覺損傷者。(3)頜面部皮膚有炎癥、破潰者。(4)年齡≥80 歲的患者。(5)中途因各種原因不愿意參加本研究活動的患者。最終抽取我院2018 年8 月至2019年5 月鼻骨骨折患者30 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2 例,女8 例,年齡22-61 歲。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 月30 例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3-58 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患者圍術期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出血、疼痛癥狀和護理滿意度評分。
1.2.1 對照組
采用鼻骨骨折圍術期常規術后護理方法,主要包括健康指導、生活飲食指導、病情監測、藥物指導等。
1.2.2 觀察組
在患者圍術期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具體包括:①加強圍術期護患溝通與疾病知識宣教,并有針對性的實施心理護理。向患者說明鼻骨骨折復位術的目的、意義、方法及注意事項,及時解答患者的各種疑問,提出建議和指導,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感。②術前教會患者描述疼痛,指導有關緩解疼痛的措施。幫助患者提高對疼痛的認識,強調疼痛處理的重要性等。③呼吸訓練。術前2-3d進行縮唇腹式呼吸訓練,術前1d 適當延長每次訓練時間,并指導患者呼吸訓練時適當練習經口呼吸模式下的飲水、進食等,可以有效緩解術后因鼻腔填塞引起的咽干痛、胸悶及氣促等主要自覺不適癥狀,從而提高患者術后主觀舒適度,降低疼痛感受。④術前堵鼻訓練。術前3d 應用干棉球填塞鼻前庭區來模擬術后鼻腔填塞的狀態,每日堵鼻6 次,第1 天每次20min,第2 天每次40min,第3 天每次60min,其中每日三餐時各進行1 次。通過這種方法來增加患者對疼痛的承受能力,提高痛閾;同時增加患者的心理準備,減少因心理恐懼造成的對疼痛的敏感性。任凌燕采用隨機對照研究證明了鼻內鏡術前堵鼻訓練能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孫振等研究表明,術前堵鼻等呼吸訓練可以提高鼻腔填塞患者對術后不適癥狀的耐受性。⑤術后體位護理。全麻患者手術后6h 去枕平臥,6h后予患者半坐臥位(抬高床頭15°-30°),以使肌肉放松,減輕頭部充血、黏膜水腫,減輕術后脹痛。同時有利于患者呼吸和吐出口內分泌物并減輕鼻部充血及腫脹。⑥氧氣吸入。鼻腔填塞后患者憋氣加重,可致PaO2 降低、PaCO2 升高,甚至有窒息的危險。患者回病房后,立即給予鼻導管經口吸氧,以改善鼻腔填塞后因通氣模式改變而引起的缺氧狀況,有效提高患者對不適癥狀的耐受性,減輕術后的頭痛、胸悶及氣促等,提高其舒適和睡眠質量。⑦加強口腔護理。復位后因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患者只能張口呼吸,易引起口腔干燥,繼發上呼吸道疾病,所以應加強口腔護理,可用濕紗布蓋于口部,防止張口呼吸引起口干不適。⑧術后疼痛護理。患者因鼻腔填塞可引起頭痛、鼻部脹痛、疼痛等不適,因此應減少探視,病室保持安靜,減少光線、噪音等不良刺激。經文獻查閱與專家咨詢,護理人員使用“鼻部+面動脈”冰敷貼貼于患者鼻部及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交界面動脈搏動處以減輕患者疼痛感。首先制作“鼻部+面動脈”冰敷貼。取云南本草(中國)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生產的云南本草冰涼降溫貼,其主要成分為親水性高分子凝膠。護理人員按照人體鼻部模型修剪成鼻部冰敷貼,長度9cm,寬度3cm;修剪左、右兩側面動脈處冰敷貼長度5cm,寬度2.5cm。將“鼻部+面動脈”冰敷貼置于冰箱冷藏室(3-5℃)預冷2h 以上。待患者術畢返回病房,仔細觀察、記錄患者鼻腔是否用紗條填塞,是否有滲血、滲液,鼻部皮膚色澤、血運等情況,然后將“鼻部+面動脈”冰敷貼貼于患者鼻部及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交界面動脈搏動處。為保持持續冷療效果6h 更換1 次,術后24h 內更換2 次即可。冰敷貼溫度為0℃以上、低于正常人體體溫范圍,不會引起凍傷等不良后果。在使用過程中注意查看患者鼻面部皮膚色澤等情況,保持冰敷貼與鼻面部皮膚充分貼合,并向患者家屬做好相關宣教。⑨填塞物護理。囑患者盡量避免打噴嚏,如想打噴嚏時,可用手指按壓人中,張大口做深呼吸,或將下切牙咬緊上唇以抑制,舌頭用力頂上顎等方法,以防紗條松動而脫落。實在忍耐不住時則張口打出來。不要自行取出鼻腔填塞物,避免復位后發生錯位。取出鼻腔填塞物后2h 內宜限制活動,不要擤鼻。⑩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多飲水,禁煙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3.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調查表
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等資料。
1.3.2 疼痛程度評估
采用馬蓋兒(McGill)問卷對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0分代表無痛,1 分代表存在疼痛感,但能忍受;2 分代表輕微疼痛,患者具有焦躁等情緒狀態;3 分代表疼痛,患者無法忍受;4 分代表疼痛較強烈;5 分表示患者疼痛劇烈[6]。
1.3.3 出血評估
分為:①無新鮮出血及血性滲出;②血性滲出; ③新鮮出血,以及出血持續時間與出血量情況。
1.3.4 護理滿意度量表
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總分為100 分,分數高于90 分則代表滿意,分數于60 分與90分之間則代表比較滿意,分數低于60 分則代表不滿意。總滿意患者數量為滿意與比較滿意患者數量之和[7]。
使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使用均數與標準差進行描述,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使用頻數與構成比進行描述,采用檢驗。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值為(3.25±0.14)分,觀察組疼痛評分均值為(2.02±0.12)分,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對比
患者圍術期的出血量如表2 所示,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出血情況對比 (n=60)
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率80.00%低于試驗組患者96.67%,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n=60)
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是現代醫學文明及現代化醫院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宗旨是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既消除疾病痛苦、恢復身心健康,又滿足患者需求的護理服務理念[8]。在護理工作中,其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護理工作者的潛能,執行護理質量標準,提高護理質量,還能夠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改善護患關系。鼻骨骨質比較薄,且位于人體面部的正中處突出位置,其在外力的正面作用下易出現鼻骨骨折,同時還易對周邊頜骨、鼻中隔等部位造成累及損傷,嚴重時合并顱腦損傷、甚至引起患者窒息,因此必須及時治療。通常在骨折復位術后,由于鼻腔內填塞的凡士林紗條壓迫粘膜組織引起反應性水腫,導致患者鼻腔缺血、缺氧、致痛物質釋放增多,致使患者疼痛、局部出血。不僅使患者出現口干口渴、惡心嘔吐等不適,還導致其情緒緊張與低落,影響到術后康復。因此,護理人員應該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同時照護患者,以配合醫生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局部出血等不適,促進其康復[9]。我科將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應用于行鼻骨骨折復位術患者圍術期的護理中,是我院某項在護理科研課題中子項目的內容,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符合倫理要求。
對鼻骨骨折復位術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能夠有效減輕患者圍術期疼痛,減少出血。我科護理人員在患者圍術期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措施,尤其是術后使用 “鼻部+面動脈”冰敷貼為患者持續冷敷,以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減少出血。冷療不僅能夠降低組織溫度、減慢組織代謝、減輕疼痛,也可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減輕局部充血[10]。“鼻部+面動脈”冰敷貼的材料是在水溶性高分子水凝膠中填埋天然植物加工而成,具備與人體皮膚相容性好、體積輕巧、使用方便且避免交叉感染等優點[11]。臨床研究顯示,在動脈處應用冷療技術可達到有效止血、減輕局部疼痛的效果。王麗娟[12]研究發現,局部冰袋冷敷預干預可以有效減輕PCI患者股動脈鞘管拔除相關疼痛、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出血相關并發癥。楊芳[13]研究發現,在橈動脈鞘管拔除后患者PCI 局部應用冰袋冷敷,可有效減輕患者局部腫脹、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臨床護理中,為高熱患者降溫常采用溫水拭浴、乙醇拭浴,擦至腹股溝、腘窩、肘窩、腋窩處應稍用力并延長停留時間以促進散熱,也正是利用對動脈處冷療所產生作用的機理。鼻部動脈在鼻孔周圍呈環形分布,主要包括鼻背動脈、鼻外側動脈、鼻翼動脈、鼻翼下緣動脈、鼻中隔動脈等[14]。有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分支,向下形成鼻背動脈,供應鼻背部和鼻根部組織;還有來自頸外動脈的面動脈終支,向上成為內眥動脈,供應鼻下部組織[15]。內眥動脈與鼻背動脈在鼻側相吻合,位置表淺。面動脈主要供養面頰部、唇部、鼻部和頦部,其起自頸外動脈,經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的交界處迂曲上行,經口角、鼻翼外側走向內眥[16]。因此,對鼻部動脈及面動脈處實施冷療法,可起到減輕患者鼻面部疼痛、止血的作用。這樣通過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減少術后出血,患者的其它不適癥狀也得以緩解。如此便增加了他們對我科護理人員工作的肯定,從而護理滿意度也隨之提升。
本研究體現了我院護理部所倡導的人文關懷精神,同時也是將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應用于耳鼻喉科護理中的一次成功實踐。其證明了將人文關懷護理干預這種新興的護理模式應用于鼻骨骨折患者的圍術期中,對提高患者治療及預后效果均具有重要作用。綜上所述,人文關懷護理有利于促進鼻骨骨折復位術患者早日康復,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