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金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類型之一,其治療難度大,可給患者身心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1]。由于惡性腫瘤預后差,且化療、放療、手術等治療方式都較為痛苦,患者常存在悲觀、焦慮、恐懼、暴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其治療配合度和治療效果[2]。近年來,隨著醫療服務觀念的變化,臨床醫務人員越來越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致力于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進而提升治療效果[3]。本研究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其對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報告如下:
以2017 年5 月至2019 年11 月于我院行住院治療的68 例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其用隨機數表法分成常規組與心理組,各34 例。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本研究,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 歲,預計生存期在6 個月以上 ;②患者意識清楚,有良好理解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③患者、家屬均知曉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出現腦轉移者、神經受損的患者;②患者有精神障礙、意識障礙、溝通障礙者[4]。常規組中男女比例19:15;年齡29~75 歲,平均(51.63±3.15)歲;包括結腸癌5 例,胃癌10 例,肝癌8 例,乳腺癌5 例,肺癌3 例,其他3 例;TNM 分期:14 例Ⅱ期,13 例Ⅲ期,7 例Ⅳ期。心理組中男女比例18:16;年齡31~74 歲,平均(51.51±3.32)歲;包括結腸癌4 例,胃癌9 例,肝癌7 例,乳腺癌6 例,肺癌4 例,其他4 例;TNM 分期:12 例Ⅱ期,14 例Ⅲ期,8 例Ⅳ期。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可見差異較小(P>0.05)。
常規組應用一般住院護理,包括病情觀察、體征監測、嚴格執行醫囑、用藥護理、健康教育、病房護理等。心理組則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包括:
①加強護患交流,以輕松、積極的態度主動與患者溝通,予以人文關懷,關注其日常生活、情緒、心理狀態,在患者需要時及時地予以幫助,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主動詢問患者需求,了解患者愿望和喜好,盡可能地予以滿足,并適當調節室內擺設,放置患者喜愛、熟悉的擺件、植物,以緩解患者的陌生感,幫助其放松身心。
②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護理人員需有意識地給患者帶來積極暗示,講解疾病治療進展,說明醫師的專業性,舉例治療成功和控制良好的病例,以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度,增強其信心。引導患者表達自身情緒和心理需求,耐心傾聽其內心世界,針對性地予以幫助。此外還需關注家屬心理狀態,予以家屬鼓勵、安慰、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同時應強調患者心理狀態的重要性,囑家屬積極調整自身心態,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現出焦慮、沮喪或指責等情緒,營造溫馨、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圍。
③惡性腫瘤的治療過程通常較為痛苦,伴隨著較多并發癥和不良反應。護理人員應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治療原理,說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不適程度及發生原因,獲得患者的理解,并通過語言鼓勵、肢體接觸等方式增強患者勇氣,幫助其做好心理建設。對于心態消極,不愿配合治療的患者,則可依據其具體情況予以安慰和鼓勵。如:答應治療完成后滿足患者一個小愿望;為患者發放自制的手繪獎狀等,讓患者感受到愉悅和快樂,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懷,提高其治療積極性與配合度。
于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表(SAS)、抑郁自評表(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內容包括情緒、睡眠質量等方面,均為標準100 分制,分值與焦慮抑郁狀態呈正比[5]。以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內容包括精力、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等,總分100 分,分值高則生活質量佳。用醫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的滿意度,包括護理質量、舒適度等方面,共100 分,可分為十分滿意(>90 分)、滿意(80~90 分)、不滿意(<80 分)三個級別,同時由責任護士評估患者的依從性,若患者基本能夠遵醫囑用藥,配合各項檢查和康復訓練,則為依從;若對各項檢查、治療工作存在抵抗情緒,不遵醫用藥,則為不依從。
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與生活質量較護理前均明顯改善,心理組護理后的SAS、SDS 評分低于常規組,SF-36 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與生活質量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態與生活質量的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與常規組護理后對比,bP<0.05。
組別 時間 SAS 評分 SDS 評分 SF-36 評分常規組(n=34) 護理前 58.35±4.85 56.54±4.71 55.61±5.13護理后 52.09±4.50 50.34±4.62 66.37±5.25心理組(n=34) 護理前 58.80±4.92 56.37±4.49 56.15±5.30護理后 45.73±4.77 43.18±4.90 74.54±5.05
心理組的護理總滿意率(97.06%)、依從率(94.12%)均高于常規組(79.41%,73.5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與依從性的比較[n(%)]
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的治療十分重要。本研究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心理組患者護理后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SF-36 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可見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減輕焦慮抑郁狀態,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惡性腫瘤的惡性程度高,患者確診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憂傷、痛苦、悲觀、焦慮等情緒[6]。因此,醫務人員需關注患者心理問題,主動與其交流,予以生活上的幫助,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便于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和心理需求,才能針對性予以心理疏導[7]。外界環境和氛圍對于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十分巨大,常規護理中在此方面不夠重視,病房中氣氛嚴肅、壓抑、緊張、沉重,極其不利于患者心理狀態的調節[8]。而心理護理則通過與患者聊天、講解治療成功病例等方式可增強患者信心,并與家屬聯合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積極向上的氛圍,能夠給患者帶來積極暗示,改善其心情[9-10]。也有部分患者患病后內心極度悲觀消極,不愿配合治療,醫務人員則可通過向患者發放小獎狀、小禮物等方式給患者帶來溫暖。這些方式雖然簡單甚至稍顯幼稚,卻能夠讓患者充分感受到醫務人員對他的關懷、愛護、支持和鼓勵,能夠激起患者的求生欲,提高其依從性和滿意度。本文結果顯示,心理組的滿意率(97.06%)、依從率(94.12%)均高于常規組(79.41%,73.53%)(P<0.05),可見心理護理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有良好的護理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加強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可改善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調節其身心狀態,對于促進患者病情改善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