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廣州市胸科醫院 綜合內科兒科,廣東 廣州)
結核病是一種傳染較強且致死率較高的疾病,統計學調查顯示我國肺結核患者每年新發約89 萬,其危害性強且給公共衛生保健系統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耗損[1,2]。盡管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結核病可以通過抗生素治愈,但長期的治療致使患者的依從性差,不規范的治療進而加劇了疾病的傳播率、死亡率及對藥物的獲得性耐藥,降低臨床的治療效果,彼此間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3]。因此,尋找有效的干預措施促使患者提高遵醫行為對增加肺結核的防治效果意義重大。知信行理論主要用于釋義個體知識和信念如何引發行為改變的一種理論模式,此模式認為個體行為轉變由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和形成行為三個連續過程構成[4]。若期望肺結核患者提高長期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必須具備足夠的關于肺結核治療護理的相關知識、同時從心理上產生戰勝肺結核的信念,從而達到既定遵醫行為。因此,本研究將知信行理論整合至肺結核患者的護理干預中,在改善患者的臨床結果中取得了可視化改變,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1)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確診肺結核的患者;(2)年齡>18 歲;(3)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伴有其它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2)伴有其它惡性疾病者。于2019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廣東省某醫院收治的96 例肺結核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先后將患者分為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48例和常規護理組48 例,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性別:男28(58.33%)例,女20 例(41.67%);年齡25~64 歲,平均年齡(43.52±7.46)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9(18.75%)例,初中13(27.08%)例,高中17(35.42%)例,大學及以上9 例(18.75%);診斷類型:初診肺結核32 例(66.67%),復發性肺結核16 例(33.33%)。常 規 護 理 組:性 別:男25 例(52.08%),女23 例(47.92%);年 齡23~69 歲,平均年齡(46.55±8.21)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1例(22.92%),初中14 例(29.17%),高中15 例(31.25%),大學及以上8 例(16.66%);診斷類型:初診肺結核35 例(72.92%),復發性肺結核13 例(27.08%)。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診斷類型之間基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在干預1 個月時失訪2 人、干預6 月時失訪5 人;常規護理組在干預1 個月時失訪1 人、干預6 月時失訪3 人。
1.2.1 常規護理組
常規護理組實施肺結核一般的臨床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規的知識宣教(飲食、運動、用藥等)、常見并發癥的處理方法以及日常常用的消毒隔離方法。
1.2.2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主要將知信行理論整合至護理干預中,主要包含知識宣教、信念培養及行為強化三個過程。
1.2.2.1 建立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團隊
團隊包含2 名醫生、4 名護士及1 名營養師。在干預措施實施前由研究者解釋干預計劃及實施方法并對干預團隊的所有人進行培訓。
1.2.2.2 知識宣教
(1)患者入院后由責任醫生一對一的詳細講述治療方案(包含用藥種類、用藥方法、用藥時間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入院及出院時各1 次。(2)由責任護士以5-7 人為團體,使用多種形式向肺結核患者進行授課。①第1 次于入院當天,以動畫形式向患者展示,內容包括肺結核的疾病知識、傳播途徑、預防方法;②第2 次于院的第一周,以工作坊形式,由責任護士和營養師為主導,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內容主要為肺結核患者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方法;③第3次于住院的第2 周,以PPT 形式向患者展示常見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常見并發癥的處理;④第4 次于住院第3 周,以示教法向患者展示肺結核患者日常使用工具及痰液的消毒處理方法。
1.2.2.3 信念培養
由責任護士主持,肺結核治療成功的患者及復發肺結核患者為主導,進行同伴教育方式,讓患者產生積極應對疾病的方式,從成功的案例上獲得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責任護士鼓勵患者表達出自己的負性情緒,并引導患者從認知上改變應對疾病的態度,并在每個治療階段后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4 行為強化
患者出院后向患者發放科室自制的肺結核防治知識手冊,并于出院后每個月電話隨訪患者,在電話隨訪過程中再次強調遵醫用藥的重要性,并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正確/不合理行為予以鼓勵和糾正強化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1 個月及干預6 個月時對患者肺結核相關知識問卷及自我效能感進行調查;干預1 個月、干預6 個月時測量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干預6 個月時測量痰液轉陰率。(1)肺結核相關知識問卷:由胡徐娟編制[5],用于評價肺結核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共有7 個條目。計分方式為:知曉率=回答正確的條目數/(調查人數×7)×100%。(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王才康編制[6],用于評價個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共有10 個條目,采用Likert4 級評分法,從完全不正確(1 分)到完全正確(4 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強,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8。(3)治療依從性:包括兩個指標分別為服藥依從性、復查依從性。服藥依從性分為未斷藥、斷藥<10 次、斷藥≥10 次;復查依從性:按醫囑復查、推遲復查、未復查。(4)痰菌轉陰率:痰標本檢查結核桿菌呈陰性。
采用EpiData3.0 進行數據錄入,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滿足正態分布的使用()表示,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及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正態數據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在干預后1 個月、干預后6 個月肺結核防治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常規護理組,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分別進行組內比較,隨著時間推移,兩組肺結核防治知識知曉率也逐漸上升,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肺結核防治知識知曉率比較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在干預后1 個月、干預后6個月一般自我效能感均高于常規護理組,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較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在干預后1 個月和常規護理組對比無差異,干預后6 個月服藥依從性及復查依從性均高于常規護理組,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服藥依從性比較

表4 復查依從性比較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在干預后1 個月痰液轉陰率與常規護理組無差異,干預后6 個月痰液轉陰率高于常規護理組,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痰液轉陰率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肺結核患者肺結核知識知曉率,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肺結核患者的知識知曉率都在增加。知信行模式是一種系統化、整體化的教育模式,通過專業衛生人員多形式、開放性、整體化的授課(包含疾病知識、治療方法、預防方法、護理方法及健康保健等),促使肺結核患者對疾病的治療和護理知識都有了全面詳細的了解,從而提高患者的知識知曉率[7]。與此同時專業衛生人員與肺結核患者進行短期接觸可促進了結核病知識信息和治療服務體系的傳播,且隨著當下大眾媒體的使用(互聯網、電視、手機),促使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和敏感性升高,尤其是患病患者更加會利用多媒體工具獲得疾病相關知識[8]。因此,肺結核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加,然而專業人員的指導會大幅度縮短疾病知識知曉率花費的時間并增加疾病知識學習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肺結核患者自我效能感。研究發現通過同伴教育可以培養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尤其是成功案例教學法和失敗案例教學法相結合[9]。成功的案例會讓肺結核患者從認知上改變對肺結核的看法,相信該疾病是可治愈的,從而產生戰勝疾病的信念。失敗的案例會給肺結核患者從心理上帶來沖擊,誘發患者對不良后果的思考,形成反芻思維,并且隨著疾病的治療,醫務人員不斷鼓勵患者,并在每個治療階段后鼓勵患者,總而言之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模式從多方式、多階段的促使患者形成戰勝疾病的信念。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肺結核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治療效果。一方面知信行模式使得患者從認知上相信該疾病是可治愈的,并影響患者對該疾病的治療采取積極的健康尋求行為;另一方面疾病知識的獲取改善患者疾病管理的方式,促進健康管理行為[10];與此同時自我效能的提高更加誘使患者積極參與疾病的管理,積極參與疾病又正向促使疾病的恢復,疾病的康復增加肺結核患者戰勝疾病的決心和毅力,形成正性循環,提高治療效果。
以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肺結核患者肺結核相關防治知識,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并改善救治效果,未來臨床中醫務人員可將知信行理論為主導的護理干預融合至肺結核患者的健康教育中,通過知識傳授、信念灌輸及行為督促以輔助醫生對肺結核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