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芙蓉
我的學校坐落在中原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里。
所謂中原地區,是只要一看二十四節氣,就知道時下氣候的地方。我的家鄉,地處淮河之北,黃河之南,東不見大海,西不見高山。一旦立春,便是池塘春草,楊柳吐綠;到立秋之時,又是高粱結籽,黍米泛紅。松軟的黃土上,是一望無垠的農田,農田簇擁著無數的村莊與城鎮,各色車輛在村莊與城鎮之間來往穿梭。這個地方,雖然是一座小縣城,卻人口稠密,現代化氣息十分濃郁。白天,車輛川流不息,人群熙來攘往;夜晚,華燈璀璨,燈紅酒綠——完全不缺少大都市的時尚與喧囂。無論寒風凜冽的冬晨,還是溽熱難耐的夏夜,永遠都有無法停止的熱鬧和嘈雜。這一切似乎與學校這樣的場所不大協調,然而我的想法卻因一次遲到而完全改變了。
初冬的夜色降臨得有些早,我因家中有事,去學校稍晚了一些。偏偏我坐的那趟城鄉公交車又壞了,待我趕到縣城時,天已全黑了。一看表,我發現時間已經過了第一個晚自習,急忙叫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往學校趕去。街道兩邊的夜市都已擺出了攤子,不光有各種小吃,還有賣小商品的。街邊的路燈和小攤販們自備的照明設備把整個縣城照得無比亮麗。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食物香氣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而擁擠的人群使三輪車走得格外慢。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是急著趕路,前進的道路上障礙就越多,我只得任憑三輪車慢吞吞地搖晃著前進。突然,兩邊的燈光暗了下來,車速也變快了。我這才意識到快到學校了,因為我們的學校不在縣城之中,而是在緊挨著縣城的鄉村。
順著三輪車前進的方向,已經能夠看到學校了。夜色為我們的校園籠上一層黑色的輕紗,從校園里亮著的燈光可以勾勒出教學樓的大致輪廓,通往學校的馬路上的燈光仿佛要被黑夜吞噬了,卻更像是一條“路”了——通到學校的門口,與學校門口的燈光連在了一起。我突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覺得這條路通往一個靜謐的“桃花源”,轉角便豁然開朗,別有洞天。我們的學校被一片麥田環繞著,我眼中的它嚴肅而又溫馨。秋風初起,樹葉飄落成了金色的蝴蝶,伴著颯颯的秋風,翩翩起舞。校園內匆忙的學生、匆忙的老師,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外面的世界。他們在享受著這份寧靜與安謐,也在創造著這里的寧靜與安謐。
車子突然停了下來,我已經到了學校的門口。下了車,我看到校門外的一個牌子,那上面是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的照片,還有一些著名大學的簡介。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塊導航的路標,指引我們走向未來。我邁步走進了校園,感覺腳步格外輕快與堅定。
點評
本文仿照《青島與山大》一文的特點與技法,去寫自己熟悉的學校的特點。這篇作文的成功之處在于,考生能熟練運用原作的思維技巧,去挖掘自己熟悉的校園中以往沒有注意到的“景”與“意”,通過與周邊環境的對比,顯示學校的特色。結尾深化主題,使作文更有內涵。
【李成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