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生態對于“四個全面”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上提出并不斷深化政治生態的概念和內涵,并在黨內進行了實踐探索和運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探索政治生態建設需從教育為先、健全制度、強化懲處、加強監督、提升黨性修養幾個方面入手,久久為功,形成良好政治生態。
關鍵詞:政治生態;理論意義;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黨的十九大要求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入全面從嚴治黨,嚴肅黨風政風,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政治生態的提出和在黨內的實踐運用,是中國政治逐步走向清明的歷史自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政治生態的概念和內涵
政治生態是一種將生態學理論在政治領域的延伸和創造。是政黨主體在政黨面貌、社會風氣、權力運行等方面的綜合體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政治學的發展,政治生態概念逐漸被提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政治生態的概念豐富發展和實踐上的探索。2013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首次提出黨內政治生態這個概念。
習近平政治生態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諸多關于政治生態論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旨在清除黨內不良政治生活因素,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凝心聚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二、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黨內政治生態思想內容豐富,是新時代加強和推進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古今中外很多事實表明,風氣是一個社會進步風向標,人民群眾就是通過黨風、政風來觀察黨,決定與黨的親疏遠近。因此,好的社會風氣是凝聚力,好的社會風氣出生產力、戰斗力。政治生態建設對于當前促進實現“四個全面”戰略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1.新形勢下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需要
當前,我們黨面臨深刻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各種歪曲污蔑,滲透破壞。國內方面,黨要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務艱巨。但是我們也要清晰的看到影響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因素還存在。“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建設中帶有根本性、基礎性的問題,關乎黨的團結統一,關乎黨的生死存亡”[1]新時期我們黨肩負著更重的任務,對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這就需要我們黨自身必須過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決落實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出重手,下重拳,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嚴肅加強政治生態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消除和克服黨內不良表現具有重大意義。
2.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深度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多年奮斗的目標。2020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臨嚴峻的挑戰,良好的政治生態建設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另外,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需要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一個政黨,如果把風氣好,各級黨組織有號召力,廣大共產黨員有戰斗力,就會影響和帶動普通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建設富強、民主、和諧的社會而自覺奮斗,可以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上上下下擰成一股繩,人民群眾心暢氣順,思變思上,最終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最終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重要的作用。
3.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不折騰、不反復,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目前改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將改革落實到實處,需破除瓶頸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最大限度聚合群眾改革能量,將改革的成功過最大化地惠及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思想,能夠促進中國共產黨人補鈣、聚力。良好的政治生態,注重實事求是,防止形式主義。有利于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地。良好的政治風氣,引導黨員干部追求艱苦奮斗之風,遠離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有利于黨員干部最大限度發揮力量,深化改革。良好的政治生態,引導黨員干部關心群眾疾苦,遠離官僚主義,能夠聚合群眾之力助推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的征程。因此,政治生態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落腳點。
4.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追求
全面依法治國是當前我國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境界。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人民幸福安康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幾乎所有國家在經濟大發展時期,只要制度不健全、權力缺乏制衡,都會伴隨著極大的腐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取得人類歷史上偉大發展奇跡的同時,也面臨著人類歷史上同樣的發展困惑。全面依法治國,通過法治,懲治腐敗,凈化政治生態,促進全體黨員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因此,政治生態建設,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追求。
三、政治生態建設的實踐路徑
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作為基礎性、經常性工作”構建良好政治生態,需從源頭筑牢思想根基,以制度約束,以懲處威懾,以監督督促,以修養提升,多方合力構建良好政治生態。
1.教育為先,筑牢基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大腦是行動的指揮棒,因此思想教育尤為重要。首先,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教育,讀原文,悟原理,通過黨校學習、平臺教育等方式促進黨員干部更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學習黨的各項規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各項規章制度密集出臺,守規矩首先要懂規矩,要及時學習新出臺和修改的各項規章制度。學習黨內優良精神和先進事跡。黨的歷史中有很多精神值得我們今天學習:井岡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長征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延安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艱苦奮斗。這些精神的學習,有助于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自覺形成以身作則,淡泊名利,心系人民,戰勝困難的良好風氣,遠離不正之風。
2.制度為本,預防為主。在政治生態建設中只靠自律是不夠的,還需通過規章制度建設加強他律。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強黨的建設,把制度貫穿其中。良好的政治生態可以通過逐步合理、逐步健全的制度,進行約束。長效科學的規章制度,能夠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系統科學的制度體系,能夠形成一張密網,讓不正之風不敢長,腐敗之手不敢碰。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適合新形勢新要求的制度出臺,規章制度的嚴格執行和落實,能有效促進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形成。
3.加強懲處,增強威懾。加強懲處,既能清理黨內腐敗分子和蛀蟲,去除毒瘤,又能形成威懾,促進良好政治生態的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嚴肅查處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各類腐敗問題,取得良好效果。繼續強化不敢腐的震懾,堅持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加強“微腐敗”查處,加大對貪污腐敗的懲處和查巡力度,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是一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的政黨。
4.強化監督,形成合力。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利運行的監督,嚴格監督和發揮巡視利劍作用。探索建立本地區本部門政治生態評價體系,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及時整改。
5.加強修養,提升道德。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加強黨性修養,知敬畏、守底線;錘煉政治品德,明大德、守公德,堅定信念,實事求是。要嚴私德,光明磊落,注重家風家教。“浚其源,涵其林,養正氣,固根本”再加上“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能夠實現“正氣充盈,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態。
注釋:
[1]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為全面從嚴治黨打下重要政治基礎[N].人民日報,2016-06-30(01)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17
[3]王翠、任中平.近年來我國政治生態建設問題研究綜述[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9(02)
[4]謝金峰.論政治生態修復與凈化的路徑[J].探索,2018(1)
作者簡介:
晁燕華(1985--)女,漢族,研究生,吐魯番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